司馬光為什麼要寫《資治通鑑》?為何說這是一部帝王之書?

《資治通鑑》是北宋名臣司馬光主編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全書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為止,涵蓋了十六個王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鑑》的歷史地位極高,許多人將它與《史記》並列為中國古代史家絕筆。自《資治通鑑》成書以來,它就成為歷代帝王將相、軍政要人的必讀書。清初大儒顧炎武評價《資治通鑑》為“後世不可無之書”,曾國藩則稱《資治通鑑》乃是“先哲驚世之書”。

司馬光為什麼要寫《資治通鑑》?為何說這是一部帝王之書?

《資治通鑑》對後世的影響和價值毋庸置疑,作為該書主編的司馬光自然功不可沒。那麼問題來了,司馬光為什麼要耗費十九年時間來寫這部鉅著呢?

司馬光歷仕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是當時朝廷中影響力最大的官員之一,同時也是公認的史學大家。司馬光在臺諫部門任職多年,作為一名言官,他曾孜孜不倦地向皇帝上書提出各種意見。但皇帝有自己的考量,因此司馬光的許多建議都未被充分採納。於是司馬光便c開始萌生了想要寫一部總結中國歷史上各朝代興衰得失的史書,讓皇帝以史為鑑。

宋英宗即位後,司馬光向英宗進獻了一部初成的史書——《通志》。宋英宗對歷史非常感興趣,看到司馬光的作品後讚不絕口,唯一的遺憾就是內容量太少,看得不過癮。於是他下令置書局於崇文院,命司馬光繼續編纂史書。

司馬光為什麼要寫《資治通鑑》?為何說這是一部帝王之書?

沒過多久,宋英宗就駕崩了。他的長子趙頊繼承皇位,是為宋神宗。神宗知道司馬光是個很有能力的大臣,便問他對時局有什麼看法。司馬光一語就道破了當時國家問題的癥結所在,聽得宋神宗眉飛色舞。於是宋神宗打算讓司馬光主持改革,可沒想到司馬光卻對皇帝表示自己沒空。接著司馬光對皇帝說自己正在寫一部記錄了歷朝歷代興衰得失的史書,以後皇帝透過此書指導就會知道如何治理天下了。因此他無論如何都要先完成這項神聖的使命,至於改革這種小事,交給其他人就能搞定。

宋神宗知道司馬光個性執拗,不好強人所難。為了表示對司馬光工作的肯定,宋神宗為他的作品賜書名為《資治通鑑》。

司馬光為什麼要寫《資治通鑑》?為何說這是一部帝王之書?

司馬光拒絕了宋神宗的邀約,於是宋神宗便找王安石來主持這項工作。然而司馬光卻又偏偏要強烈反對王安石的各種變法主張,結果就是司馬光被貶出京師,到西京洛陽任閒職,這下他終於有充足的時間來編著《資治通鑑》了。

由於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的目的是想要給帝王作為治國理政的參考指引,因此他在題材的選擇上往往帶有強烈的目的性。比如《資治通鑑》開篇是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這一年周威烈王任命韓虔﹑趙籍﹑魏斯三位卿大夫為諸侯。古代禮法等級制度森嚴,天子統轄三公,三公督率諸侯,諸侯控制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士庶人。整個社會從上至下各守本分,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春秋時期雖諸侯林立,可是由於有禮法制度在,所以無人敢僭越。

司馬光為什麼要寫《資治通鑑》?為何說這是一部帝王之書?

司馬光認為維護禮制是天子的本分,周威烈王卻自己打破規則讓韓﹑趙﹑魏三位卿大夫成為諸侯,此舉正是造成後來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根本原因。所以在許多人看來沒什麼存在感的公元前403年,在司馬光眼中卻成了極為重要的年份。

類似這樣的例子在《資治通鑑》中還有很多,比如漢明帝的馬皇后在歷史上不算特別出名,但司馬光卻用很大篇幅來描寫馬皇后是如何德冠後宮,成為中宮表率的。而歷史上許多比馬皇后更出名的女性在《資治通鑑》中卻沒有提及,因為那些女性雖然有很多為世人津津樂道的故事,但司馬光認為這些事情毫無意義,所以不值一提。

許多人認為《資治通鑑》是部帝王之書,對普通人意義不大,其實這種觀點並不正確。《資治通鑑》中的許多案例典故與我們普通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只有真正讀過《資治通鑑》的人才會明白,這部編成於900多年前的歷史書原來對我們現代人的生活、職場、經商竟然會有那麼大的啟發。

司馬光為什麼要寫《資治通鑑》?為何說這是一部帝王之書?

很多人想通讀《資治通鑑》卻苦於看不懂晦澀的古文,因此我們向各位推薦一套採用原文和白話文對照,全注全譯的《資治通鑑》。即便是文言文小白,也可以輕鬆讀懂這部被後世譽為“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的《資治通鑑》。本套《資治通鑑》經業內眾多專家、學者比對通讀,確保了內容的權威和精準。此外,本書紙張質量上乘,包裝精美,是非常值得珍藏的國學精品。

與其在家打遊戲、追電視劇,不如靜下心來品讀這些前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結晶。超越身邊的人還是被身邊的人超越,也許就取決於大家對待業餘時間的態度。全套八冊精裝《資治通鑑》,原價1380元,現在活動價格只要188元包郵。點下面的橫條即可參團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