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因何得名?它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端硯又名端溪硯,因產於古代的端州而得名。端州,也就是今天的廣東省肇慶市。據清代計楠《石隱硯談》記載:“東坡雲,端溪石,始出於唐武德之世。”武德為唐高祖李淵的年號,由此推算,端硯問世已有1000多年了。唐代的端硯大多以實用為主,供研墨之用,硯面基本沒有紋飾,硯形也較為單調,以箕形硯、八稜形、長方形較為常見。宋代是硯臺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文人墨客熱衷於鑑賞、收藏和研究端硯,使這一時期的端硯兼具實用與欣賞價值,硯形硯式與唐代相比更為豐富。元代歷時不足百年,端硯製作承襲宋制,裝飾簡單樸拙,刀法粗獷渾厚,多無精雕細琢,呈現出簡樸實用的特點。明代端硯的硯形硯式更加豐富,在唐宋的基礎上發展和創新,創造了更多的硯形硯式,如風字硯、荷花長方硯、蟬形硯、琴式硯等。清代端硯製作在明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制硯工藝更加精緻細膩,硯形硯式也更為豐富,使得制硯巧匠名噪一時,藏硯名家蜚聲後世,端硯工藝達到了頂峰。清代道光以後受端石開採的影響,制硯業逐漸走向衰落,偶爾在名坑復採的時期,呈現出短暫的盛景。民國時期,國運衰微,端溪名坑荒廢停採,硯材枯竭,加上外來文化衝擊,鋼筆的引入,端硯的實用功能褪化,漸漸遠離社會生活。20世紀60年代起,端溪眾多坑口逐步恢復開採,近現代的端硯多以風光風物為題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時代風貌。

歷經1300多年的滄桑歲月,端硯已不僅僅是文房清玩,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寶貴遺產。2006年,“端硯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廣東省博物館藏有不少的端硯,併為此專門進行了展示陳列,作為本館的常設展覽,希望以此喚起保護端石資源的意識,繼承製硯技藝,弘揚中華硯文化。本文選取部分館藏端硯作簡單介紹,與大家共賞。

端石箕形硯

位列“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因何得名?它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唐 端石箕形硯

端石箕形硯是一方唐代端硯,長8。7、高1。6釐米,1954年西安市東郊郭家灘國棉四廠工地M187唐墓出土。初唐時期,端硯作為書寫用具,主要以實用為主,硯的形制較簡單,式樣不多,硯面上一般無紋飾。

箕形硯,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硯式,由於它的外形似簸箕,所以命名為箕形硯,這方硯器形較小,可能就是專門用來隨葬的器物。唐代的端硯主要以箕形較多,也有別的形制,如辟雍硯、屐形硯和龜形硯等,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硯的底部有足支撐。因為當時人們席地而坐,硯臺放在低矮的几案上研磨,硯必須有足才比較平穩。這種有足的硯式,在唐末隨高桌椅的出現而漸消失。後世的有足硯,僅是一種仿古和裝飾而已。與同時代相比,唐代的硯種素樸無紋,基本上沒有雕飾,這在唐代似乎是獨樹一幟的。

端石抄手硯

位列“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因何得名?它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宋 端石抄手硯

這是一方宋代端石抄手硯,長16。7、寬10、厚5。8釐米,坑仔岩石。1973年廣東省高要縣蓮塘鎮察步廟嘴山墓葬出土。高要古屬端州,是端石的產地。此硯硯底為抄手,飾圓柱七個,寓意北斗七星。到了宋代,除注重硯的實用價值外,還看重它的欣賞價值,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端硯研墨,還喜愛鑑賞端硯,饋送端硯,收藏以及研究端硯,於是出現了一些研究端硯的專著。宋代端硯形制端正、簡潔、大方,比唐代豐富得多,據《端溪硯譜》記載就有50多種。

其中最具時代特徵的就是抄手硯了,它是從唐代的箕形硯演變而來的。抄手硯五代時就有,而到了宋代是最典型的,在稱謂上也有將它稱為插手硯、手抄硯或者是太史硯。長方形抄手硯為宋代的主流,抄手硯的硯底挖空,兩邊為牆足,可用手抄底托起,因此稱之為抄手硯。太史硯式始於宋代,是抄手硯的一種,多為四直抄手式,硯足(牆)明顯比其他硯式高出許多,且硯上極少有裝飾紋樣,為當時達官貴人中流行的用硯。

端硯在宋代已經出現了重視裝飾和觀賞作用的傾向,雖然這種傾向還未能成為主流,但卻對明清端硯的雕刻工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端石蟬形硯

位列“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因何得名?它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明 端石蟬形硯

端石蟬形硯為明代端硯,長15、寬10。5、厚2釐米。坑仔岩石。這方端硯以蟬為外形,雕刻精美。古人認為蟬“飲露而不食”,寓意品德高潔,蟬形硯自宋元開始流行,深受文人喜愛。

明代端硯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此時的端硯在唐宋的基礎上發展和創新,硯形保留著端方厚重的風格,但硯形硯式更加豐富,創造了更多的硯形硯式,如風字硯、荷花長方硯、蟬形硯、琴式硯等。明代端硯的紋飾題材也更為廣泛,如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山水、人物、博古等,既有表示吉祥、喜慶、祝福的寓意,也有表示鎮邪、引福,或是清高、氣節等的。

端石荷葉硯

位列“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因何得名?它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清 端石荷葉硯

這方端石荷葉硯為清光緒端硯,長12、寬15。5、厚1。7釐米。老坑石。硯上刻有荷花、荷葉,線條流暢,造型別致。

隨著經濟的發展,清代初期至乾隆時期為端硯發展的全盛時期,此時的端硯也和其它工藝品一樣,達到空前的繁榮。在端硯硯材的種類、名坑硯石的選擇,硯石的形制、雕刻技藝、石品花紋的品評方面,都有許多新的創造和突破。道光以後受端石開採的影響,制硯業逐漸走向衰落,偶爾在名坑復採的時期,呈現出短暫的盛景。有些硯坑因各種原因停採,因此端石產量不多,也逼使當時刻硯藝人以工取勝。張之洞在任兩廣總督時,曾主持重開老坑大西洞,出產了一批優質的硯石,俗稱“張坑石”,這方荷葉硯可能就是“張坑”的出品。

千金猴王硯

位列“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因何得名?它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位列“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因何得名?它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位列“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因何得名?它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清 千金猴王硯

千金猴王硯,是廣東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也是清末廣東“三大名硯”之一。猴王硯長25。5、寬17。6、厚2。7釐米。以端石中最名貴的老坑石雕刻而成,硯中集合了魚腦凍、胭脂火捺、微塵青花、玫瑰紫和金線等眾多名貴石品,其中魚腦凍是端硯中最名貴的石品。魚腦凍一般為不規則圓形,常見於老坑、坑仔巖、麻子坑,有魚腦凍的端石,質地高潔,石質特別細膩,如“小兒肌膚”一般。這方硯中的魚腦凍獨一無二,天然呈現出一隻側身蹲坐的獼猴形象,活靈活現。由於珍稀難得,獼猴形的“魚腦凍”被完整地保留在硯堂中央,制硯藝人在硯額和硯背處,巧妙地刻畫了崇山峻嶺、飛瀑流水,就像是猴王棲息在花果山和水簾洞,可謂構思巧妙,獨具匠心。

硯臺的右側刻有銘文“光緒壬辰禺山何氏閒叟珍藏”,左側刻有“郭蘭祥作硯,項信南刊字”。在光緒年間,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時曾主持重開端溪老坑大西洞,猴王硯的石料即開採於此時。後經端州貢硯世家郭家後人郭蘭祥雕刻製作完成。猴王硯問世之後,曾收藏於一何氏人家,1959年,廣東省博物館成立後,正式收藏了此硯。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10期《紫瓊宜墨世間稀——廣東省博物館藏端硯賞析》

作者:單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