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池建築:什麼樣的城池才設有護城河?護城河防禦作用有多大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各種古建築都具有濃重的中國氣息。可是我國古代交通並不發達,道路較少,如果一旦發生戰爭,就只有靠堅固的城池來防禦。而我國曆代戰爭都是以攻佔城池為主,很多時候都是在打攻守城戰,那麼古代的城池在防守作戰方面發揮了什麼作用呢?

古代城池建築:什麼樣的城池才設有護城河?護城河防禦作用有多大

古代城池的作用

古代城池一般指定百姓集居的地方,四面修建有城牆還有護城河圍繞。在休戰期,守城將領會組織百姓挖好水井,囤積糧食,讓士兵修建好防禦工事,以便應對突發的圍城戰。另外城池是軍隊防守跟抗洪的防禦工程,最初的古城是作用是用來當軍事防禦物,到了原始社會晚期才出現城牆,並且是地主的私有財物。當有外族入侵的時候,該城牆能夠起到防護作用,這種模式全球都有,包括埃及、羅馬、兩河流域等城池都建有城牆。

古代城池建築:什麼樣的城池才設有護城河?護城河防禦作用有多大

偉人恩格斯曾稱:“採用城樓、石泥牆圍繞房屋建造城市,以形成部落聯盟中心,這是古代建築藝術的巨大進展,也是戰爭威脅需要增強防禦的標誌”。

如今,中國已發現的史前城池遺址大約是50座左右,最先發現的則是湖南酆縣的頭山古城,該城有護城河寬約50m,還有城牆高約4。8m,其大概能抗洪跟禦敵。文獻有描述:“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這說明了早期的城郭均用在防禦方面。

古代城池建築:什麼樣的城池才設有護城河?護城河防禦作用有多大

一些城池建造在較低地帶,每當暴雨天氣,鬧洪水的時候,會危及城內人畜安全,於是人們就築土堆填塞城門,以起到防洪水的作用,比如我國河南淮陽地域的古城,就是這一型別。到了春秋戰國之後,戰爭過程經常有敵方以水代兵,引水灌城的事件,此時城池若是防洪能力低,那麼城牆就會被沖垮,使得裡面的居民被水淹衝。

《水經·水注沔》有記載:“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

公元969年,宋朝趙匡胤帶兵攻擊太原,不料以城池自守,頑強抵抗,並且一直死守不出,宋兵屢次進攻失敗,大量傷亡,此時趙匡胤就下令挖開附近河壩,引汾水灌衝太原城池,此時裡面計程車兵就急忙築土堆,堵住四個城門,以防被水衝入城內。不久後,汾水幾乎已經把太原城圍住,在不斷的浸泡衝灌之下,太原城牆巍巍可及,幸虧趙匡胤的糧草不濟,只好班師回朝,放過了太原城池一馬。

古代城池建築:什麼樣的城池才設有護城河?護城河防禦作用有多大

修建一座城池,能夠促進幾百裡方圓的農耕穀物以及工業品的貿易與發展,在軍事方面還可以依靠城池防禦敵人。在古代,一座城池建成後,能夠更吸引周邊村莊跟部落人員進來集居,從而更有利的發展經濟跟國力。所以古代戰爭中,佔領一座城池,就意味控制住一塊區域,畢竟周邊的居民都需要到這麼貿易跟居住,這使得控制城池者更加好管理該區域內的人民。

古代城池建築:什麼樣的城池才設有護城河?護城河防禦作用有多大

另外還可以起到以少抵多的防守作用,如果有人想企圖吞併對方的城池,那麼就需要調集更多的兵馬前去攻打,而守城方根據地理優勢,採用比攻方更少的人馬就可以抵抗外敵,並且以此據守,等待援兵的到來。如果城內的兵馬跟攻方一樣多,那麼可以用一半士兵守城,一半士兵從後門出去,偷襲對方都大本營或者糧草補給等,做到出其不意,把攻城方逼退。因此古代的攻城戰,往往都是攻方比守方死傷慘重。若要想攻下一座城池,必須要比守方多出數倍的兵力,才比較容易攻下。

什麼樣的城池才有護城河,它的防禦作用有多大?

雖說古代幾乎每一個地方都修建有一座城池,以此為該區域的中心,方面人民居住以及互相進行貿易。但是所有的城池各有不同,有的城池會根據地勢高低,做出各樣設計,所以有的就有護城河,有的則沒有。

古代城池建築:什麼樣的城池才設有護城河?護城河防禦作用有多大

我國儲存到現今的真實古代城池,已經所剩無幾,另外是古代有護城河的城池一般都需要充分的自然條件,因為護城河需要引入流動水源,而且不容易被截斷,不然敵人一來把護城河一堵,直接就引發洪災,反倒害了自己,因此這型別的護城河周圍一般都很曠闊跟沒有什麼天然障礙。

如果是一些地勢高的城池,則可以忽略護城河,因為水往低處流,地方太高水源流不上來,以及一些城牆比較高大厚的城池也可以不要護城河。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護城河一般都是壓縮版,走走樣子而已,使得劇中人物一跳就跳過去,這等於形同虛設。

古代城池建築:什麼樣的城池才設有護城河?護城河防禦作用有多大

真實歷史上的護城河,需要挖得很深而且距離要很寬,這樣子才能起到阻攔敵人的作用,如果作戰時,有士兵或馬匹不小心掉進護城河裡,在有水的情況下一般會被水淹死會衝散到下游,如果遇到乾旱年份,那麼士兵失足的話就會被摔死,特別是一些地勢高的城池,他們引不到活動水,又想擁有護城河,那麼就只能挖死裡挖,挖得越深越好,最好是挖出地下水,這就成了護城河了。

護城河要引用活水的作用,最主要是供給城內的居民跟動物飲用,還可以灌溉農作物。戰爭時,可以提前叫守城士兵在上游堵塞河水,等到敵兵進入目標範圍,就挖開河壩,使出水淹七軍的兵法,把敵兵沖垮淹死。諸如三國裡,關羽的水淹七軍就是很好的例子,不過此計有利有弊,敵人同樣可以使用該方法對付城池。這些使得電視劇拍攝的時候都很難滿足,畢竟挖造護城河成本太多,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工的。

古代城池建築:什麼樣的城池才設有護城河?護城河防禦作用有多大

我國早期的城池,大部分都是用泥土築起,明朝之後,各地方的城牆才開始融入磚頭。所以說我國曆代大部分時間中,所建築的城池都是呈現出一股黃色泥土的氣息。比如在殷商時期,古人們就學會了版築技能,主要是在修建城牆時,用兩大塊木板夾住,然後用木頭支援木板,接著朝兩塊木板之間澆築泥土,最終踏壓敲實,這些工程做完後,就拆掉木板,那麼一堵黃泥牆就建成了。

從攻城方角度來看,一座城池最薄弱的地方無疑就是城門,所以城池設計者除了強化該城門的防禦能力,還會利用護城河進行防禦。一般攻城戰想要透過護城河還是有難度的,例如小城池一般會採用吊橋門或者懸門,大城池一般再修建一個甕城,也就是正式城門前面的小城池,四周有高牆跟塔樓,當敵人攻入甕城後,才會遇到真正的大城門,此時站在甕城牆上的守軍就可以放箭射擊,拋砸石頭,放火倒開水等,把敵兵殺退。

【文/貓眼觀史,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立刪!抄襲必究,歡迎關注、評論、點贊、轉發,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歷史知識,您的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