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舞蹈藝術高度發展的同時,“舞譜”應運而生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古代宮廷紀律嚴明,等級制度嚴苛,宮廷內的皇親貴族們的生活日常中,都有一套非常嚴明的規矩和禮法要求。可以說

“禮”在皇室的祭祀、宴席、婚喪、朝賀等各項活動生活中都有具體的體現。

在唐代舞蹈藝術高度發展的同時,“舞譜”應運而生

所以可想而知,這種服務於宮廷的宮廷舞蹈藝術自然也是要與之相適應,具有非常強的規範性和程式性。首先,祭祀祭典所用的文武二舞自然不用多說,這些舞蹈無論是在動態還是風格基調上都是完全的統一和協調,同時在空間佈局上來看

大多是以方陣構圖作為基本的樣式和原則,此種構圖法就是以人數縱橫相等的佇列來站隊型,例如以橫向

8人,縱向8人的方式組成64人的佇列,或者是以橫向6人縱向6人的方式組成36人的舞隊。

在唐代舞蹈藝術高度發展的同時,“舞譜”應運而生

這種人數的多少佇列的大小也都是有所依據的,是根據階級等級的不同來分的。另外,這些舞蹈的表演程式更是需要嚴格遵守規範,先如何後如何,缺一不可。在唐代舞蹈藝術高度發展的同時,

“舞譜”應運而生

這種用於記錄舞蹈的文字性圖畫式的產物,雖然我們到現在還無法完全的去解釋它,但是,這的確也是當時舞蹈規範化的一種有力表現。其實,不僅是文武二舞,像宮廷舞蹈享樂用的樂舞也充分的體現了宮廷舞蹈的這一特點

在唐代舞蹈藝術高度發展的同時,“舞譜”應運而生

像有名的《九部樂》、《十部樂》、《坐部伎》、《立部伎》就都是非常的講究規範化的典型,這些樂舞和政治儀式有關聯,代表了一個王朝的形象和國家水準,所以它們必須有這種特殊性。

單從樂舞內容上來看就是非常的規範和講究的,無論是《九部樂》還是《十部樂》都有他明確的樂曲內容,樂部安排。從中原特色的《燕樂》和《清商樂》到西域特色的《西涼樂》、《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以及後來所加的《高麗樂》,每一個樂舞都是安排有序,特色鮮明。不僅如此,唐人還規定了舞者樂伎的人數,服裝,樂器等等。

在唐代舞蹈藝術高度發展的同時,“舞譜”應運而生

《坐部伎》、《立部伎》更是從演奏型別上劃分了坐奏和立奏的規模標準和水準要求。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體現了宮廷舞蹈與宮廷禮儀密切的聯絡和規範性的特點,再加上宮廷裡音樂機構的設立,就更加促進了宮廷舞蹈的規範化。

在唐代舞蹈藝術高度發展的同時,“舞譜”應運而生

中國曆代君王都崇尚禮儀,以禮治國,將

“禮”視作為統治的支柱和權利的象徵,因此宮廷舞蹈作為宮廷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需要具備禮儀性的文化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