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與兄長相比,在任何方面,差距都極大

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不知為何都是人格魅力極高的人,他們未必是完人,世界上同樣沒有完人,但他們某方面的特點,卻讓後人難以企及,縱觀歷史至開國皇帝后,在後人中,幾乎沒人能超越先祖,或者達到先祖的成就。

趙光義與兄長相比,在任何方面,差距都極大

作為一國之君,必然需要一定的戰略眼光,也就是謀定而後動,有足夠的計劃,才開始慢慢實施,就像下棋一樣,都是走一步,最少得看三步,對未來要有一定的規劃,避免遇到突發情況下,而不知所措。

宋朝的開國君主,趙匡胤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在他登基稱帝后,每一步都是徐徐圖之,不急不躁,他最先想到都是,國內的安穩和國家的統一,先後平定江南後蜀,並沒有像歷史上某些皇帝,在突然成為皇帝后,把控不住自己,開始縱情享樂。

宋太祖趙匡胤,在平定國家內亂後,考慮到多次出兵討伐,對國力的損耗極大,反而先讓百姓修生養息,減輕徭役,同時開始實施“右文仰武”的政策,雖然帶有一定的私心,但確實對社會文明的進步,有極大的提高,讓文化空前繁盛。

趙光義與兄長相比,在任何方面,差距都極大

同時改制了官員的俸祿,可以時候宋朝的官俸,是歷史上少有的高薪,以達到以俸養廉的策略,兼之完善科舉,開創殿試提拔更多的人才,在回過頭來對付,有遼國支援的北漢,並想一步步圖謀奪回,幽雲十六州。其實使用的手段,有軟有硬,一邊談判想以錢贖回土地,一邊整軍待發,隨時準備北伐。

不得不說,宋太祖的作為很務實,且也有長遠的戰略眼光,曾經他說過: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殆矣!

因為開封雖好,但地處平原地帶,一馬平川,雖有百萬禁軍守衛,但無險可守,如果被圍困後果非常嚴重,且士兵不事生產。每年的軍費就國家負擔太大,且再強大的軍隊,時間依舊會讓它腐朽,已經腐朽的軍隊,戰鬥力還能指望嗎?

趙光義與兄長相比,在任何方面,差距都極大

而宋太祖是不敢指望的,因此有了遷都的想法,並開始實施,想對國家的未來做出一定的保障,但卻讓文武百官阻擾,最終胎死腹中。本身來說宋太祖不急,他還年輕還有時間,本來可以慢慢籌謀,但五十歲的時候,某天突然暴死。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趙光義此人。雖然在歷史上,是沒記載趙光義,是否用了不光彩的手段,使得兄長趙匡胤去世的,但他確實有這方面的動機,且在登基稱帝后,對待兄長的後裔趙德昭、趙德芳,還有親弟弟趙延美的態度上,與所作所為,可以看出他對皇位志在必得,且為了皇位的穩固,對他們用上狠辣的手段。

趙光義與兄長相比,在任何方面,差距都極大

雖然只有野史《湘山野錄》一書中,認為趙光義是謀朝篡位,但依舊得到,許多人支援這觀點。趙光義雖然貪圖皇位,且想一展宏圖大略,但本事上卻不大,成為皇帝沒多久,就想北伐幽雲十六州,達成宋太祖也沒能成就的功績。

但可惜的是,兩次北伐勞民傷財,卻沒能達到預期效果,雖然也開發出“將從中御”的策略,但效果不理想,兼之經驗的不足,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圍攻幽州城之際,竟把軍隊兵分四路,導致最後大敗虧輸。

趙光義與兄長相比,在任何方面,差距都極大

因為分了兵,那一路都不足以攻破城門,待得遼國援軍一到,宋軍只能潰敗。趙光義打仗不行,但倒也惜命,早早準備一條後路,因此只中了一箭,

就坐

上驢車逃過一劫,但他不服輸,又發動第二次攻伐,依舊失敗而告終。

這下趙光義沒辦法了,國家實在耗不起,因此說過一句場面話:邊疆之敵只是小事,不足為患,安穩國家內部才是重點!

此後,在與遼國的爭端中,都是處於下風,在戰爭不敢發動的情況下,只能用所謂的歲幣換取和平。但花錢買平安,不是長久之道,不僅國力一年不如一年,還讓金國取而代之,最後奪得天下。

所以趙光義是,完全比不上兄長趙匡胤的,且在任何方面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