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白茶界的三個張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分享白茶界的三個張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在生活上,常能看到張冠李戴式的錯誤,會鬧出不少笑話。

陽春三月,春光無限,空閒下來,不少人喜歡這會兒出門走走,郊遊散心。

拍圖發美照,曬曬好景色。

今兒,就有朋友發來了某處景區的圖,是個道觀,“青鬆觀”三個虯髯有力的大字,直直映入眼簾。

心照不宣間,頓時就明白了朋友的意圖,作為植物名稱時,松樹的松字從來就沒有繁體字!

分享白茶界的三個張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繁體的“鬆”,義項只有“鬆散”、“疏鬆”、“放鬆”等,與松樹的松,根本就是兩個字。

難怪這位學中文出身的老朋友,看到這大大的錯字,忍不住要發照吐槽了。

好好的文化旅遊景點,竟也能犯這種張冠李戴的文字錯誤!

白茶界中,這種認錯了物件,弄錯了事實,張冠李戴式的錯誤,其實也十分常見。

在喝白茶過程中,最經常能看到的,是盲目將其他茶類的喝茶知識,生硬照搬到白茶上。

下面,咱就來分享三條親身經歷過的,白茶版的張冠李戴故事。

分享白茶界的三個張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2》

故事一:過了清明後,白茶就不值錢了?

明前茶,貴如油;明後茶,賤如水。

這句關於茶的順口溜,不少人都曾聽說過。

然,這話真的使用於全部茶類嗎?還真不是。

茶分六大類,種種各不同。

不同的茶,有著不同的採摘標準和要求,清明過後,才正式開採的茶,大有所在。

像是講究開面採的武夷巖茶,就從來沒有明前茶的說法。

所謂的明前茶,明後茶講究,只適用在綠茶上。

若是買其他茶時,盲目照搬這個概念,很容易買錯茶。

無獨有偶,前些天,就遇上了這樣一位茶友,發來私信問,過了清明後,白茶就不值錢了?為什麼你家的茶,要做這麼久?

分享白茶界的三個張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白茶不是綠茶啊,哪裡有過了清明就不值錢的說法?

更何況,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上了年份後的白茶,身價還愈加金貴呢。

茶友:聽說做白茶比做綠茶還簡單,又不用殺青,曬曬就能喝。這不是白茶早早就開採了嗎?想買點檔次高些的芽茶,這會兒早就該做好了吧?

聽說白茶曬曬就能喝?話說隔行如隔山,要做出好白茶,可得要耐心等啊。

白茶中的芽茶,您指的是白毫銀針吧?

白毫銀針芽頭胖,又厚實,裡面像是筍殼一樣,一層又一層的,按照白茶正常的製茶工藝,要想徹底將其做幹,是不容易的。

要在最大程度保留白茶天然養分物質前提下,將白茶做幹,做透,將幹度做到白茶國家標準要求的8。5%以下,甚至更低,基本上都要等上一個月或者一個半月。

分享白茶界的三個張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慢工出細活,白茶中用心做茶的製茶師傅,從來都不著急早早將茶推上市。

那位茶友,聽了這番話後,如夢方醒般,發來哭笑不得的表情。

細聊過後,原來早早在清明節前,那位茶友就已經買入了好幾斤今年的白毫銀針新茶。

發來圖片一來,這些早早上市的白毫銀針,看著比福鼎正宗的銀針,芽頭是又瘦又長,沒有小葉殼,白毫也不密。

最為主要的是,這明明是今年的新茶,芽頭顏色卻明顯的發深發暗,看著就感覺不幹爽,幹度不達標的機率,極大。

將明前茶的概念,照搬到白茶上,挑選白茶時,抱著買茶要買越早越好的出發點,卻不想買到的是含水量不達標的白茶。

張冠李戴,弄錯了物件,買茶時吃了大虧。

分享白茶界的三個張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3》

故事二:有倉味,才是老白茶歲月的見證?

老白茶和老普洱,都屬於老茶。

它們兩個有一樣的味道,不是很正常嗎?

不少茶友在沒有真正接觸品質好的老白茶前,常會有這樣的想法。

其實不然,白茶作為可以長期儲存的茶類,對於儲存環境的要求,是很嚴格的。

貯存白茶,基礎的存茶要求,避光、乾燥、密封、無異味和陰涼處儲存,一樣也不能少。

唯有如此,在妥當儲存的前提下,白茶方能轉化出愈加甘醇的茶滋味,不斷髮生著良好轉化。

正常品質下的老白茶,無論儲存年份有多久,茶香品質都不會呈現出絲毫的頹弱之勢,不會發出任何悶味、酸味、臭味、黴味。

恰恰相反的是,如歲月釀造下的一罈老酒,茶香會更為濃郁、張揚、厚實、沉穩,香型層次更為豐富多變,分外迷人。

品質好的老白茶,常能散發表現出來的茶香為,沉鬱的藥香、動人的陳香、親切的稻穀香、甘涼的粽葉香、甘和的棗香(壽眉餅)等。

分享白茶界的三個張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認清這點,選購白茶時,才不至於買到存壞的老白茶。

曾有茶友,喝了普洱茶多年,在入手老白茶時,理所當然的想到,老白茶和老普洱一樣,帶點倉味是正常的,這樣才是年份足夠的見證。

於是乎,遇上有茶掌櫃向他推向那十幾餅,明顯散發出悶味、倉味,年份在六、七年的老壽眉餅時,豪氣的一下子都買入手了。

卻不想,將其泡開來喝時,那股子發悶發臭的氣息,洗了好幾遍茶後,依舊還在,湯水的滋味是又酸又澀,完全喝不下後。

這不是說白茶上了年份後,越喝越甘香嗎?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

思來想去,那位茶友始終沒想明白,其實最大的問題,是出在老白茶的儲存過程上,他買到的茶,其實是早已經存壞了的。

分享白茶界的三個張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白茶之中,有倉味才是老白茶歲月的見證的說法,是根本不成立的,發出倉味的白茶,十有八九,是存壞變質的產物。

白茶與普洱茶不同,普洱茶熟茶,屬於後發酵茶類,在製茶加工過程中,需要經過渥堆。

經過渥堆後普洱茶,在後期儲存過程中,需要特定的溼度和溫度條件,方能更有利普洱茶的後期發酵,形成獨特的口感。

在這樣特殊環境下,普洱茶 後期陳化過程中,會散發出悶悶的氣味,愛喝普洱茶的朋友,會將這樣的氣味,稱之為“倉味”。

並且,隨著普洱茶的貯存年份上升,這種倉味還會愈加明顯。

然,老白茶中向來沒有要求倉味的說法。

那位茶友,正是將普洱茶的喝茶經驗,套用在了老白茶上,使得最終買到的茶,竟是存壞後的白茶,暗暗吃了大虧。

分享白茶界的三個張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4》

故事三:喝不完的白茶,存進冰箱裡?

冰箱,是現代生活裡,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家用電器。

能夠提供低溫環境的冰箱,為延緩食材的保鮮期,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然,若是用冰箱進行存茶,是不是所有的茶,都適合放進冰箱裡儲存呢?

那可未必!

一臺常見的家用冰箱內部,放置著各類食材,有著不少的水汽和異味。

對於大部分茶類來說,冰箱內部的水汽和各類食材的異味,無疑是極大的存茶不利因素。

就拿白茶來說吧,作為可以長期儲存的茶類,白茶最為適宜的存茶溫度,在於普通常規室溫即可,溫度控制在20℃-25℃。

幹度達標的白茶,葉片乾燥酥脆,吸附能力極強,容易吸附周圍環境的水汽和異味。

是以,在存茶過程中,確保存茶環境的乾燥清潔,十分重要,白茶儲存,最為適宜的溼度要求,在於40%-45%。

可見,在白茶儲存過程中,冰箱是尤為需要遠離的一大場所。

分享白茶界的三個張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然,有位相熟的茶友,卻和村姑陳聊到了這樣的故事。

這位愛喝白茶的朋友,去年趁著新茶上市,買了好幾斤清香鮮潤的白牡丹。

在一次看望老前輩時,提了一大盒白牡丹過去。

花香盈盈,清潤甜香的白牡丹,十分對老人家的喝茶口味。

卻不想,到後來,那位老長輩,竟然將喝不完的白牡丹,放在了冰箱裡儲存!

沒放多久,茶就徹底變了味。

細聊過後,才發現,那位老長輩,原來是將這白茶白牡丹,當成了綠茶。

經過殺青後的綠茶,風味鮮爽,最為適宜嚐鮮及時飲用。

在一時間喝不完時,可以放入冰箱裡存著。

分享白茶界的三個張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冰箱內部的低溫環境,能更好的留住綠茶的鮮爽感,抑制茶多酚發生氧化,並且確保葉綠素不被分解,保持綠茶的鮮嫩色澤。

綠茶中的葉綠素十分嬌弱,在高溫狀態下,容易受到分解,向著脫鎂葉綠素轉變,使得綠茶本身的鮮綠色,變成暗綠色,風味發生改變。

並且,綠茶的包裝方式,與白茶不同,綠茶可以用充氮式的真空包裝進行包裝,像是薯片般。

這樣一時間喝不完的綠茶,連帶著完整包裝,一同放在冰箱裡,更能保留其鮮爽風味。

而白茶作為可以長期儲存的茶類,在儲存轉化過程中,內在的活性酶物質,需要在接觸少量空氣的情況下,方能更好的促進白茶轉化。

是以,白茶適合的包裝方式,是密封而非真空包裝。

這是,若這樣將喝不完的白茶,當成綠茶一樣,放入冰箱內儲存,對於白茶來說,無疑是滅頂之災。

現在有太多不懂白茶的人,將白茶當成綠茶了。聊到最後,那位茶友,一同感慨著。

分享白茶界的三個張冠李戴故事,想喝懂白茶,切勿生搬硬套!

《5》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入鄉要隨俗。

喝茶,也是如此。

不同的茶,有著不同的特色和風味。

在喝茶過程中,要想喝懂不同的茶,需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不要盲目生搬硬套其他茶類的喝茶經驗。

邯鄲學步之下,生硬的模仿,可會鬧出不少笑話!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選下方的“瞭解更多”!

版權宣告: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