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每日詞典」社會角色——你會變成“切糕黨”嗎

社會角色(social role):個體與其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它是對於出在特定地位上人們行為的期待,也是社會群體或組織的基礎。也就是說,在一定情景下,大家期待一個人做出的,一套由社會界定的行為模式。這個角色是符合你的社會地位、身份,符合社會期望。比如在家裡你是“孩子”、“父母”;在公司你是“員工”、“領導”。那麼,對於你來說,在家和在單位的行為模式就不是一致的,但是你和其他“孩子”、“員工”的行為模式一致。

「心理學每日詞典」社會角色——你會變成“切糕黨”嗎

你做為一個“良民”會成為“切糕黨”嗎?實驗告訴我們,很可能。

“斯坦福監獄實驗”(Haney&Zimbardo,1977;Zimbardo,1975;Lovibond 1979)。(這個大家都知道吧???我簡單講了哦~)

一些學生應徵成為志願者參與此項實驗。這些志願者透過各種心理測試,表明他們遵紀守法、情緒穩定、身體健康,透過擲硬幣方式,他們隨機成為了“囚徒”和“看守”。囚徒在蹲監獄,看守8小時輪值上班。

「心理學每日詞典」社會角色——你會變成“切糕黨”嗎

當他們的角色轉變後,發生了什麼呢?

實驗開始,兩方都不知所錯。直到囚徒們進入角色開始“挑事”。看守們被主試告知自行解決問題。於是,實驗真的開始了。。

看守都變得盛氣凌人,殘酷成性。若囚徒沒有遵守規則(包括不合理規則),則會被看守剝奪掉讀書、寫作的權利。再後來,吃飯、睡覺等生理需求都會被剝奪。看守們會讓囚徒用手清洗廁所,關禁閉,被踩著後背做俯臥撐。空閒時,看守會開發新的“虐待招數”。

而作為囚徒,原本身心健康的大學生變得行為怪異。他們要求退出。在實驗開始不到兩天時間內,幾名囚徒們因反抗無效變得情緒激動、思維混亂,甚至抑鬱。

「心理學每日詞典」社會角色——你會變成“切糕黨”嗎

預計兩週的實驗被迫中斷。(所以參與實驗要謹慎!被華生欺負了的小阿爾伯特現在也不知道怎麼樣了!)不過幸好學生們後來都恢復了健康,多年跟蹤也沒有發現副作用。他們還表示對人性有了更深的瞭解。

由此可見,角色在一定情境中也創造了地位、權利。沒有志願者進過監獄,可是他們卻都扮演好了角色。“看守”自己後來都很詫異,為什麼把支配當作了享受,披上了一層皮就變了一個人。

「心理學每日詞典」社會角色——你會變成“切糕黨”嗎

這麼說,切糕黨是社會“期待”出來的?

再來說一下社會角色的要素:角色權利、角色義務、角色規範。

當你有賣切糕的權力時,也應遵守不強買強賣的義務,這是角色規範出來的。可是私以為,規範沒有做好,我們畏懼他們的刀,政府為了保衛民族和諧。所以切糕黨可以變成糕帥富。。

「心理學每日詞典」社會角色——你會變成“切糕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