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紫砂壺的一些收藏投資淺見

同好購買新紫砂壺,如果初衷是投資,那必須要學會品鑑壺的本質。

1。要看懂是怎麼做的(純手工、仿手工、擋胚、拉胚、灌漿、車刀、盤築)。

2。要大致看懂泥料(是宜興料還是外山料,是不是宜興的好料)。

3。要懂得判斷壺作者的客觀市場行情(拍賣行情、交易行情)。

前兩條是專業,第三條是記憶+主觀判斷+搜尋。如果允許,請您附加另外兩個條件:

1。真心喜歡。

2。真的好用。

看到上面的3+2後,問問自己,買壺之前是不是真的做足功課了?

大多新人願意相信“媒體”上傳播的那些“資料”,也會把實用器的標準架設到藝術審美之上。即:新手們往往會忽略壺的原創藝術性+工藝細緻程度+造型美,轉而去選擇一把口蓋寬、出水快、提握舒適的實用器。而商家則多以作者的族譜、職稱、度娘上杜撰的虛擬資料,外加泥料稀缺程度為噱頭,對客戶實施詐騙。這種現象廣泛出現於各路微商媒體、各類茶博會、文博會、茶葉茶具博覽會之上。上當者眾,買了壺的投資回報分三期(無定期、無了期、無限期)

作為實用器,口蓋緊密、出水流暢、把握舒適、三點一線用起來順手沒錯。只是,市面上200元以內的灌漿壺也能達到這種標準。反之,已故泰斗顧景舟本尊做的壺,相當一部分也存在口蓋鬆動,三點不在一線上的“瑕疵”。我們今天的話題是【投資】,新手要的是未來前景。那麼,壺做的好應該是擺在第一位才對。新人買壺總期待未來哪怕不漲價至少別掉價,但你不能指望一個日用品能保值增值。國內大型拍賣會上什麼時候流透過商品萬貨?嘉德、瀚海、保利、匡時、西泠……什麼時候又為一把壺的泥料做過大篇幅的宣傳?什麼時候以泥料做噱頭為拍品估過高價?梁權說:過往歷史上從未有過!

如果拍賣會不認泥料,那你當初以泥料為核心目的買回來的壺套現點在何處?是否需要重新評估自己當初的判斷?

去買個未來有保證的,那就挑個純手工成形+宜興好料+做的很美+細節工藝做的好的壺吧,最好是作者還沒太大名氣,但必須是落他/她自己的印款(未成名前有人喜歡蓋別人的印)。以上幾點都滿足後,認真泡養,保護好別磕碰。只要經濟沒大問題,沒出現戰爭或災難,那或許在數年後不知不覺間這壺的行情就起來了。作者的人品也是需要認真考量的條件,如果他的產能過大,那就要分析他的作品是不是他本人做的。如果全國各地都有他的作品專賣店代銷點。那足以說明,他的真正職業應該是銷售而非制壺。

當然,在壺做得很美的大前提下,儘量選品相好的。記住:今天店家怎麼就壺的瑕疵對你百般解釋,未來你要賣掉這把壺的時候就要對下家怎麼解釋。現在你檢查清楚了,未來轉讓壺出去就不用那麼仔細了。

宜興紫砂有個非常古怪的現象,人如果還活著,那作品可能每年都在漲價。一旦駕鶴西去,那作品的行情基本上就定格或開始下行了。請記住:顧景舟只有一個,蔣蓉只有一個、何道洪也只有一個。和他們同輩分而且手藝不差的,人一走,行情就掉了的佔到9成以上。不少已故名家現在作品的售價還賣不到1993年的行情。反而越是年輕人,越容易被寄予未來擁有發展潛力的“厚望”,“老不如新”是行業的常態。故,投資的話,你可千萬別買錯了。

我以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裡面有一段文字:

紫砂審美的第一本質:遠觀能夠滿足你的視覺審美要求。

如果,你買壺時最關心的第一個問題是:“這把壺究竟能不能泡茶”?

那我勸你從今天開始徹底放棄玩壺吧,紫砂壺真的不適合你。

請到超市買個瓷器蓋碗或玻璃杯,那至少會讓你的心好受些。

如果,你買了壺之後最關心的最後一個問題是:“這把壺究竟能不能泡茶”

那說明,這把壺無論造型審美、工藝細節連你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就差不能泡茶了。

這樣的壺,你還指望能投資成功嗎?

一把壺怎麼樣才算是做的好呢?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