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三十年,中國的喜劇之王到底是誰?

《李茶的姑媽》引發網友爭議,開心麻花遭遇滑鐵盧,關注“

文化產業新聞

”,回覆“李茶的姑媽”,帶你看看現在的喜劇生意還好做嗎?

文章來源:文化產業新聞

作者:康璐瑋

“《李茶的姑媽》不好看。”在這個國慶檔,幾乎所有的影評人都給予這部電影一致的反饋。

在這個只有四部大片角逐國慶檔之際,《李茶的姑媽》以首日2億領跑票房,卻以越來越糟糕的口碑跌下神壇。

浮沉三十年,中國的喜劇之王到底是誰?

開心麻花作為中國喜劇新生代的“最強”廠牌,在出產《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西虹市首富》等高口碑黑馬電影之後,在2018年的國慶檔,面臨著最大的存亡危機。麻花怎麼擰才會“再次”開心,也成為了未來“開心麻花”團隊要攻克的新難題。

近年來,隨著中國喜劇佳作的不斷湧現,喜劇電影在整個電影市場中的表現備受矚目。發展之初就深受好萊塢型別片模式影響的香港影壇,製作喜劇片的數量佔據著絕對比重。而在內地,目前單片票房過10億的只有喜劇片,歷史票房前10名中超過半數都是喜劇片!

那麼,喜劇是如何做到歷久彌新,在影壇保持長盛不衰的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永遠在演化、變化,從“無厘頭喜劇”到“功夫喜劇”,從“動作喜劇”到近年愈發火熱的“黑色幽默”,民眾對於喜劇的新鮮感得以保持,觀影體驗也得到了提升。今天,我們一起來盤點近30年來中國喜劇電影的演變史,透過記憶深處的一部部佳作來展望未來喜劇市場的發展。

浮沉三十年,中國的喜劇之王到底是誰?

第一階段:港式經典喜劇佔領童年

香港喜劇電影的興衰,是整個香港電影時代的縮影。

在黑白默片時期,香港喜劇電影受到上海滑稽戲的影響,極盡搞怪和誇張之能事,以博得觀眾一笑。後來,有聲電影的出現為喜劇賦予了更多的可能,臺詞與情節的融合衍生出了多元的喜劇形式,造就了童年難以忘懷的一代經典。

1。 動作喜劇片

有的電影人擅長動作片,還有電影人擅長喜劇片,但40年來,將兩者合二為一的大師,非成龍莫屬。從《醉拳》開始聲名鵲起的成龍,走出了一條有別於之前動作片拍攝的路子。

浮沉三十年,中國的喜劇之王到底是誰?

1978年《醉拳》

以往的動作片從來都是硬漢型的男主角配以凌厲、炫酷的招式,但成龍以“動作喜劇”改變了這一現象,在成龍的上百部電影中,喜劇成分不僅僅只是一種配料,而是和動作一樣是影片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心設計的對打、靈巧的逃避和躲閃讓動作和暴力的畫面變得具有喜感。

1992年《雙龍會》

椅子、筷子、鍵盤、樂高玩具、冰箱、甚至是裙子。你可以看到手中的任何東西都有可能成為他的武器。這不僅讓每一次的打鬥都變得真實可信,也創造出了別處不會有的笑點。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獨一無二也有苦惱。

成龍出道四十多年了,喜劇動作卻還是得看他,在層出不窮的演員中,至今沒有能夠接替他的合適人選。

2017年《英倫對決》

60多歲的成龍還在演戲,真的是不甘寂寞嗎?

2. 殭屍喜劇片

如果要問在香港電影上,哪些稱得上是開天闢地之作?

那一定是

殭屍喜劇

浮沉三十年,中國的喜劇之王到底是誰?

在中國特色上,林正英開創的殭屍喜劇完全做到了獨樹一幟,可以在世界電影裡炸出一條血路。

當那個身穿清朝大袍的殭屍面目猙獰地出現在熒幕上時,我們會說:看,這是殭屍片,中國的殭屍片。

不過,由於政策風向等原因,和黑幫片、武俠片相比,殭屍片風靡的時間幾乎只有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那十年。

浮沉三十年,中國的喜劇之王到底是誰?

林正英

林正英是殭屍片的始祖。他本是武行出身,身手不凡,在出演1980年《鬼打鬼》時候,林正英的身份是“邪惡的捕快”,兩年後出演《人嚇人》當了一回老態龍鍾的道士,此後延續了垂垂老矣的姿態出演了《人嚇鬼》。終於,在1985年出演了《殭屍先生》裡英姿颯爽的九叔一角。而一師二徒也幾乎成為了之後多部片子的標準搭配。

浮沉三十年,中國的喜劇之王到底是誰?

1985年《殭屍先生》

可以說,從《殭屍先生》開始,“林正英”這個名字,已經成了一個賣座的大IP。之後他又接連主演了《殭屍翻生》、《殭屍家族》、《一眉道人》、《殭屍至尊》、《新殭屍先生》等殭屍電影,都有不錯的票房。

同樣作為賣座殭屍電影的,還有1987年的新型殭屍片《猛鬼差館》。雖然是當時最熱門的殭屍題材,《猛鬼差館》卻並未淪為跟風之作,而是結合了西方吸血鬼電影的元素,拍成了時裝版的警察與殭屍鬥法的驚悚搞笑喜劇。同樣的作品還有黃百鳴推出《開心鬼》系列和周星馳的《回魂夜》等。

浮沉三十年,中國的喜劇之王到底是誰?

1984年《開心鬼系列》

香港的殭屍片是特別的殭屍片,其中的喜劇元素大於驚悚,為它贏得了更廣的受眾面。

3.“博彩”喜劇

在港式電影風靡大江南北的過程中,“許氏兄弟”領銜的“博彩”喜劇成為了當時的流量擔當。早在1974年,就以一部《鬼馬雙星》締造了625萬港幣的票房紀錄,開創了港式喜劇的新紀元。

1974年《鬼馬雙星》

《鬼馬雙星》以騙術和賭博為切入口,諷刺了當時社會日益猖獗的博彩業,“十賭九騙”是該片力求揭發的主要問題。

許冠文率先創造性地把市井俚語、快速的喜劇節奏、猥瑣的男主人公等全新元素帶入自己的喜劇電影,博得了市場了強烈追捧,許冠文也無可爭議的成為香港新一代喜劇的開山鼻祖。

許冠文

票房說明一切問題,在74、75、76、78、81年的這五個年頭裡,許氏兄弟的喜劇一直穩坐票房冠軍金交椅,不斷重新整理的票房紀錄,給他們帶來了空前的成功。這裡不僅有大哥許冠文的個人魅力,也有弟弟許冠英、許冠傑的傾力付出。

1981年《摩登保鏢》

1981年上映的《摩登保鏢》是許氏光輝歲月的最後見證,在這部票房冠軍之作收官以後,許氏三兄弟的神話煙消雲散。

4. 無厘頭喜劇片

上世紀90年代是香港電影輝煌的頂峰,雖然之後光環漸褪,但周星馳的橫空出世卻為香港喜劇在電影史上刻上了永恆的勳章。

周星馳是天才,更是喜劇之王。

1994年《大話西遊》

1994年,周星馳與劉鎮偉合作的兩部《大話西遊》開啟了“無厘頭喜劇”的浪潮。當時的內地觀眾對這種充滿了想象力、到處是天馬行空的搞怪橋段的喜劇片完全沒有免疫力。

1994年《大話西遊》

有誰沒看過周星馳的喜劇?我身邊大概找不出一個。《逃學威龍》是每個厭學患者的愛,《大話西遊》是多少人的戀愛聖經,《唐伯虎點秋香》讓華語世界裡的蟑螂有了體面的名字……

1993年《唐伯虎點秋香》

周星馳的喜劇往往刻畫的是社會底層小人物,用無限誇張的喜劇橋段,盡情體會社會的冷漠或是人性的醜陋,讓觀眾“笑中帶淚”。而周星馳的電影表面是神經病,背後是天真和心酸,優秀的喜劇本質上都是悲劇。

可天才從來不會量產,香港電影再難出第二個周星馳。

後來,香港的喜劇電影一年不如一年,喜劇人才也開始出現空檔,沒有新人的出現,導致香港影壇的喜劇變得庸俗不堪外加乏善可陳。

2004年《功夫

也幸好還有周星馳,他在新世紀以後兩部作品――《少林足球》和《功夫》,都在創造新的喜劇高峰,他憑藉一人之力撐起了香港喜劇電影的半邊天,

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終究還是回不去了。

第二階段:內地喜劇分庭抗禮

劉震雲說,馮小剛距成為一個對電影有貢獻的大導演,僅剩一點七公里。這話是2003年說的。現在呢,還剩多少公里?還是已經抵達了?不好說。

馮小剛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90年代末,馮小剛和他的“市井喜劇”為內地喜劇電影的破土而生起到了急先鋒的作用。

1. 市民喜劇片

1997年《甲方乙方》

1997年《甲方乙方》將荒誕的“好夢一日遊公司”作為故事主線。作為馮氏喜劇的第一部賀歲檔電影一上映就深受好評。600萬的成本最終帶來3000萬的票房,《甲方乙方》真正奠定了馮氏喜劇的風格。

1999年《沒完沒了》

有人這樣評價馮小剛和葛優的組合配方:

以王朔式的調侃作為靈魂與基調,貫穿整個影片;流行話語體系和引人發笑的段子高密度高頻率“擠壓”到電影對白當中;帶有鮮明時代感符號的影像,與沉溺於皮相取樂的惡搞。

可喜的是,這配方能夠輕易捕捉到觀眾的笑點與贊點,馮小剛成了那個年代的票房靈藥。

2001年《大腕》

同時,馮王氏慣用的“調侃+惡搞”戲路,在2001年的《大腕》中達到極致。表面上看只是一部使人娛樂放鬆的平民賀歲片,透過小人物(電影製片廠攝影科下崗職工)尤優為著名導演泰勒跟拍紀錄片的故事,揭露並傳遞著中國當下林林總總的文化現象和時代虛症。

嬉皮笑臉,玩世不恭,嬉笑怒罵,無論怎樣,馮小剛沒辜負喜劇二字。

2. “黑色幽默”喜劇片

而在馮小剛叱吒國內喜劇市場,賺的盆滿缽滿之時,天才再次從天而降。

2006年,《瘋狂的石頭》這部低成本喜劇創造了現象級的成功,捧紅了黃渤等知名演員的同時,也讓甯浩迅速躋身當時知名導演之列。

2006年《瘋狂的石頭》

一波又一波的人模仿甯浩,《瘋狂的xx》系列幾乎衍生出了成千上萬個版本,但甯浩的成功從未有人複製成功。

有人說他是中國的“蓋裡奇”、“昆汀”,因為他將當時正流行的多線敘事、凜冽的剪輯風格,落地了自己的電影作品中,當即給人橫空出世之感。而其中關鍵一環,是大家覺得低成本可以拍成這樣,出乎很多觀眾,包括業內人的意料。

2013年《無人區》

《瘋狂的石頭》是一部純粹的娛樂商業電影,它並沒有想表達什麼過於深刻的主題,僅僅是為了單純的娛樂觀眾。相比之下,中國電影長久以來相當缺乏趣味性,電影人大都固步自封,多數認定藝術品質才是影片的唯一標準,而大大忽視了電影的產業特性。

2014年《心花路放》

一個導演,能為電影中的形象傾注靈魂,又能將商業性控制得恰如其分,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天賦的事情。

甯浩也將自己的鬼馬腦洞“傳染”給了好基友黃渤,於是我們在12年後的熒幕上看到了《一出好戲》。

2018年《一出好戲》

站在導演席的黃渤這樣說道:

“《一出好戲》不是一出爆笑喜劇,它是一個寓言故事。”

第三階段:中國喜劇新生代,“三大廠牌”扛起大旗

當步入中年的馮小剛在藝術的殿堂中努力“脫俗”,甯浩轉行監製掌舵幕後時,中國的喜劇電影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第三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再沒有往日天才式的“一枝獨秀”,導演與劇本不再成為決勝因素。

“廠牌”成為了最有號召力的一面旗幟。

在這場群雄逐鹿裡,現象級影片層出不窮,票房記錄一次次被重新整理,人們對於喜劇電影的概念也在一次次“update”……

喜劇新生代中再沒人談“喜劇之王”,而這三大喜劇廠牌卻打造了一個又一個喜劇王國。

1.“囧字號”電影

2012年,作為“新人”的徐崢執導自己的首部電影《泰囧》,以12。73億人民幣的票房而成為當時國內票房冠軍。

2012年《泰囧》

機緣在於2011年光線傳媒推出“新導演培養計劃”,其致力於把演員打造成導演,名單包括徐崢、吳秀波、鄧超和黃渤等。此時的徐崢已經出演過16部電影(截至目前已經有21部),34部電視劇,以及16部話劇。在表演方面的積累已經到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節點。

因為看到別人比自己過得更慘就會忍不住愉悅感爆棚是每一個觀眾共有的心態,這種心態難論好壞,但沒有代溝。“囧”概念的提出和王寶強徐崢的精彩演繹讓《泰囧》成為了當年的喜劇奇蹟。

2015年《港囧》

後來,因為趕上了“IP”時代的紅利,《港囧》雖然口碑上略有吃虧,可票房依舊沒撲。

徐崢的作品之所以能博得這麼多的關注與認可,除了他身上那股與生俱來的喜劇天分之外,他對自己電影的準確定位以及他對觀眾心理的精確把握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2013年《摩登年代》

近年來,我們可以發現徐崢越來越淡化“囧”的概念,但從他的電影作品中看,無論是《摩登年代》還是《我不是藥神》,表現的依舊是市井小人物的“囧”境。

2. 大鵬系列電影

2015年誕生了兩部現象級喜劇,直接讓這兩個喜劇廠牌一戰封神。

其中一個,就是大鵬的《煎餅俠》。

2015年《煎餅俠》

《煎餅俠》上映當天,破億元大關,達1。34億元,創造了2015年華語喜劇衝刺億元票房最快神話,更憑藉高達90%的上座率收穫約達340。91萬的觀影人次。依靠上映當天的優異表現連番刷爆國產2D電影首日票房紀錄、上座率及國產2D影片首日觀影人次紀錄,最終票房累計11。8億……

放在今日,這些資料可能只是一般。但在當時,距離上一部現象級喜劇《泰囧》已經整整過去三年。

《屌絲男士》

《煎餅俠》作為《屌絲男士》網劇的電影衍生,為“網劇逆襲”開創了歷史性的先河。對於中國網際網路,《屌絲男士》可說是最值得銘記的作品,它幾乎重新定義了網路劇的表現形式、時長和播放形式。

而網際網路的自由空間,給予了大鵬匯聚組合自身多方面的才華的機會,最終有了《屌絲男士》和《煎餅俠》。集結袁姍姍、柳巖、尚格-雲頓、郭采潔等超過30多位明星加盟,更邀請了古惑仔“重出江湖”。

古惑仔

大鵬論才華必然比不上前人,但他在資源整合上的努力幫他搭上了網際網路的順風車。大鵬自己也說過,“我特別希望當別人形容你的時候,可以用這樣一些詞,有天賦、聰明,但是他們放在我身上的詞全部是努力”。

2017年《縫紉機樂隊》

雖然2017年,《縫紉機樂隊》遭遇開心麻花的直線碾壓,但還是有很多人表示

“感動”、“哭了”。

3. 開心麻花電影

《夏洛特煩惱》在 2015 年國慶檔上映的時候,排片很低。

2015年《夏洛特煩惱》

也不能怪排片經理眼瞎。國慶檔向來兵戎相見,和《夏洛特煩惱》同一天上映的是鬼吹燈 IP 加持的《九層妖塔》,再早幾天上映的則是劉德華主演的《解救吾先生》。

另外,同檔期還有一部題材和型別都跟“夏洛”撞了車,但卻有前作背書的喜劇——《港囧》。

當時《港囧》比《夏洛特煩惱》早上映 5 天,在上映 6 天半就破了 10 億,最後定格在 16 個億;而夏洛一開始排片就少,硬是靠著口碑逆襲,爬了兩個禮拜才破 10 億,最後總票房也只比港囧少兩億而已。

我猜徐崢當時也會喘口大氣,幸好比它早上了 5 天。

從那個國慶檔,開心麻花一戰成名。

話劇IP+人才成為了開心麻花領跑喜劇市場的兩大王牌。

其一,開心麻花對於話劇劇本的創作,其實跟有很多韓劇有些類似,韓劇劇本很多都是邊拍邊寫,編劇再根據觀眾的反饋進行後續劇情的調整。開心麻花調整劇本的工具,則是劇場裡的上千個觀眾。不好笑的橋段被一再修改精進,直到觀眾笑為止。

開心麻花話劇

在電影專案正式啟動之前,同名話劇的劇本早就在劇場經過了上千次的排演,能啟動電影拍攝的自然是最賣座的。而這部賣座的話劇裡,哪個包袱抖出去觀眾笑聲最大,哪個點煽情效果最佳,他們都掐得精準無比,並以此延展入電影內。

彭大魔、馬麗、閆非

其二,麻花很多人都是編導演人才,閆非彭大魔會編會導,王寧宋陽不僅導戲,也會演,沈騰還導過《索馬利亞海盜》,《李茶的姑媽》導演也是個演過不少戲的85後。另外麻花由話劇起家,許多演員早已在體系待了多年。

2017年《羞羞的鐵拳》

沈騰在2003年,24歲時就來到麻花,經歷了這個小公司的整個創業過程,體會過賣不出票的時候,也目睹它開始獲得名聲,一場場爆滿,最後自己成為旗幟人物走向全國。馬麗2005年來麻花,31歲參加春晚才紅,成名過程與沈騰類似。還有第二梯隊的艾倫、常遠等,都是2010年前就加入麻花,近幾年也紅了。還有更多名氣沒他們大的演員,也廣泛分佈於幾部麻花電影中。

2018年《西虹市首富》

從目前幾部電影情況來看,如何推新人、推作品麻花似乎有一套方法,並不是嚴重依賴某一兩人出作品,而是幾套班底輪著上,互相導流。從《夏洛特煩惱》到《羞羞的鐵拳》,再到《西虹市首富》成功完成商業收割,越來越體現出這個團隊專業化、規模化的製作特點。

2018年《李茶的姑媽》

開心麻花方法論很難解密和模仿,但它確實又有點兒東西明顯和前人不一樣:沒有眾人崇拜的“掌門”,創作人員輪流登場,保持同一速度出品新劇。

它唯一的恐懼只會來自,看不懂年輕人為什麼發笑了。

誰是中國喜劇電影的希望?

這一恐懼,應驗在《李茶的姑媽》的口碑與票房上。

過去的人們會因為滑稽的動作和語言而笑、會因為看到別人痛苦而笑、會因為獵奇反串而笑,但從港式喜劇到如今,見多識廣的年輕人“笑點”被養得越來越高。

段子夠不夠高階,橋段夠不夠精巧,演員夠不夠投入……都成為了潛在的評判標準,而準線的參照則是前文出現過的所有優秀的喜劇電影。

喜劇電影人要想成功逗笑觀眾,就意味著要不斷地挑戰和推翻。因為比起其他題材,喜劇中的新鮮感就像不可再生資源,用過一兩次就再難成“梗”。

中國喜劇電影的希望,一定會在未來。而這個未來所倚靠的一定是眾多喜劇人的群策群力。透過盤點中國喜劇電影發展的歷程,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喜劇人“群智”的光芒,從導演到廠牌,從個人到集體,中國喜劇電影的未來依舊可期。

推廣:馬文驍

終於盼來你了,文化產業新聞專注文創行業動態,爆款原創文廣受好評,你還觀望不加入?讓我們一起見證由“小白”到“老司機”的蛻變,不做內容搬運工,只做內容生產者!微信關注“文化產業新聞”投稿,讓你的文章上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