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4日,庚子清明節」有哀悼,才有真正的死亡

「2020年4月4日,庚子清明節」有哀悼,才有真正的死亡

今天是一個舉國哀悼的日子,

作為普羅大眾中的倖存者,

大多數人都從媒體上看到的一個個普通人的遭遇,

吹哨人,罹難者,發聲者,憤怒者,

各種人群,各種聲音,

剔除謠言之後,那些真實彙總到一起,

組成這段傷痛刻在每個人的記憶中。

我想,我們能做到的,就是不忘記。

帶著一份希望,做該做的事情,

不忘英雄,不忘每個偉大的普通人,

不附和妄言,不忘本心。

有哀悼,才有真正的死亡

有人說這是高等哺乳類動物的本能。例如象群,當牠們在東非逐水草而遷徙的漫漫長路中,遇見同類留下來的骨骸,就會沉默地、緩慢地,圍成一圈,然後伸出鼻子,溫柔地撫觸那些未能抵達終點的同類,那些不知年月的殘骨。

在漫天黃沙的曠野上目睹這一幕,動物學家只能說這是哀悼,幾乎就和人類一樣。無論牠們多累多渴,也不管下一個綠洲還有多遠,象群始終停了下來,舉行這種神秘的,違反求生本能的「儀式」。良久,牠們才再組成隊型,繼續前進。

儘管如此,還是有考古學家堅稱哀悼亡者是人類獨有的異行。最早可能是十三萬年前,最晚則是三萬五千年前,史前的人類就有了儀式性的埋葬活動。他們不只發明了葬禮,甚至還發明瞭死亡。萬物皆有生滅,但並不是所有生命都看得見死亡;唯有人類(或者其他高等生命)為此震驚,困惑,然後他們把死亡從一個平常的自然現像變成一種值得認真對待的大事,並且思考其中的含義。因此人類才會很不自然地埋葬死者,並且創造了一連串的程式和禮儀。

彷佛只有經過這些儀式,我們才能處理好生者與死者的關係,才能讓死亡產生意義,不致於一片虛空。然後死者才算真真正正地死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安息」。不得安息就是放不下,生者放不下傷痛,於是感到死者也會和自己一樣放不下離開的失落。所以要安息的不只是死者,還是生者和死者相互間的關係。

一場大災,不只帶走了幾萬人,還同時創造了十幾億與此相關的生者。我們全都是心理上的災民。所以就有了全國哀悼日,讓往生者安息,讓倖存的所有災民得到處理情緒的機會,讓往生者和在生者發生神奇的交會。

更重要的是死者因而有了聲;透過這類儀式,有人全神貫注於死難者身上,彷佛想聽到些甚麼訊息。「發明死亡」就是這個意思,走了的人已經走了,但我們聽見他的腳步聲漸行漸遠,然後主動為他們構想死亡的價值;掩埋火化了的軀體,卻生出了物質以外的另一些東西。

我想起了數十年無數大劫中的死者,他們是否也透露過

甚麼

資訊?

我聽不清楚。我們自己的心安息了嗎?我把它忘在意識深處了。

未經悼亡,沒有儀式,這世上還有很多未死的死者。

——梁文道(寫於十二年前的全國哀悼日,節選)

「2020年4月4日,庚子清明節」有哀悼,才有真正的死亡

「2020年4月4日,庚子清明節」有哀悼,才有真正的死亡

繪眾留學微信公眾號:huiliuxue_shanghai

(專注研究精品留學,提供免費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