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舊事》:從敘事風格、結構及角度三方面解讀該片的魅力價值

城南舊事思康怎麼死的

《城南舊事》是根據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的。這部影片獲得多項國際大獎,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原書總共有5個故事,導演吳貽弓在電影中進行了改編,用了三個故事串起英子的成長。

第1個小故事是英子和瘋女秀貞。心地善良的小英子結識了惠安館的瘋女人秀貞,她把秀貞當做自己的朋友,聽她回憶往事,也幫她尋找被拋棄的孩子,小桂子。小英子還有一個小夥伴叫妞兒,妞兒經常被養父母虐待,逼著學唱戲。後來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小英子經過推測,認定妞兒就是秀貞的孩子。於是帶著妞兒讓她們母女相認。秀貞帶著妞兒連夜趕火車去找妞兒的父親,卻不幸被火車軋死了。

第2個故事是英子和小偷。小英子搬家去了北京。有一天放學,她發現有人在雜草中藏了一口鐘。第二次再來,她就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這個年輕人很信任小英子,說自己偷東西是為了給成績出色的弟弟繼續唸書,要小英子替他保守秘密。後來小英子撿到一尊佛像,被便衣警察順藤摸瓜找到了小偷。大朋友被警察抓走了,小英子非常難過。

第3個故事是英子與乳母宋媽。宋媽在英子家做了多年的奶媽和保姆,她一直惦記著自己的一對兒女。有一天宋媽的男人來看她,宋媽才知道,兒子已經病死,女兒被嗜賭成性的老公賣給了馬車伕。宋媽非常難過痛苦,而小英子的父親也因為病重住進了醫院。當楓葉紅遍了山野的時候,小英子的父親也永遠地離開了小英子。宋媽也回了老家,小英子隨著母親和弟弟離開了北京。在深秋的山間小路上,小英子告別了父親,告別了宋媽,也告別了自己的童年。

整部影片,透露著“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如果單看故事情節會覺得非常簡單,但是一部好的影片,它應該可以從多角度多維度去探尋,去品味。接下來讓我帶著你,從敘事風格,敘述角度,敘事結構三個維度,來解讀和品味這部電影真正的價值與魅力。

敘事風格:散文化的敘事風格

敘述角度:兒童視角的敘述角度

敘事結構:多元化的敘事結構

《城南舊事》:從敘事風格、結構及角度三方面解讀該片的魅力價值

01 敘事風格:影片採用了一種散文化的敘事風格,保持了原文的特點,像一首散文詩一樣,清新而雋永。

散文化風格即以抒情為主導,表現為情感豐富,韻味濃郁,形式自由,靈活多變。在影片中,具體表現為以下三種形式:

①景物的呈現方式,一切景語皆情語

影片的開頭,是衰草枯楊的秋天,長城,鈴聲叮噹的駱駝群緩緩徐行,流水淙淙的井,畫面一層層地鋪開來,瀰漫著模糊的憂傷,充滿了淡淡的哀愁,純純的相思。

反覆出現的打水的鏡頭,孩童們下課時飛奔出教室的場景,滿山的紅葉,

導演正是透過這些畫面抒發了藝術情感。讓影片呈現出一種散文化的風格,和散文一樣,形散而神不散,寓情於景。

《城南舊事》:從敘事風格、結構及角度三方面解讀該片的魅力價值

②利用空鏡頭來營造意境

空鏡頭,又稱之為景物鏡頭,簡單來說就是指畫面中沒有人物的鏡頭。但是空鏡頭在視覺形象的呈現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導演可以利用空鏡頭來闡述影片的思想內容,來敘述故事情節,來抒發感情意境。

“空鏡頭的使用,能夠保持敘事的透明,烘托基調的空明。”而導演吳貽弓先生非常靈活地使用了這種技巧,把抒情手法和敘事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比如在影片開頭的前三分鐘,各種景物交疊,穿插在片中的景物描寫;影片最後,暗示小英子父親去世的滿山紅葉的鏡頭;小英子和宋媽告別的時候,小英子戀戀不捨的回頭,宋媽黯然神傷的眼神;宋媽的身影漸漸消失在小路盡頭,小英子趴在三輪車上的回望……這些留白的空鏡頭,都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讓人更能體會到其中的離愁別緒。道不出的離別交給了蒼茫大地,說不盡的鄉愁交給了滿天飛舞的紅葉。

導演利用大量的空鏡頭推動了故事的發展,抒發了感情,形成層次豐富的意象空間。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在一組又一組的空鏡頭中得到了完美體現。

《城南舊事》:從敘事風格、結構及角度三方面解讀該片的魅力價值

③虛實結合,虛實相生

景是實的,情是虛的,情景交融又暗含著虛實相生。電影的開篇從北京荒山枯草綿延遠方的長城,再到盧溝曉月石碑的橋頭,慢悠悠運貨的駱駝隊,屋簷的鈴鐺,老北京的城樓,還有英子回顧往事的獨白,主題曲驪歌,不僅交代了環境,還把觀眾帶入到一種離愁別緒的情境中。

第一個故事中的主角瘋婆秀貞,最懷念的人是思康。司康在這個故事中也佔有很大的戲份,但是司康這個人物形象卻從未正面出現過。所有關於司康的資訊,都是透過秀珍的話語,還有景物的鏡頭來了解的。

司康的第一次出場時秀珍拉著英子的手,回憶起當年第一次見到思康時的情景。

“那年,就是這時候,他來的。一卷鋪蓋一口皮箱,他穿一件灰大褂,大襟上彆著一支筆,我正在屋裡擦窗戶玻璃,擦著擦著就聽見我爹說,跨院將近住一下。說著就進人來了,他笑了,笑得真甜。我就站在窗戶那兒看著,他過來了,正巧走到窗戶跟前,忽然就一抬頭……緣分哪。”

透過秀貞話語的描述,我們能夠想象到,秀珍和思康初次見面的情景。伴隨著秀珍的話語,鏡頭呈現的是跨院,殘破的窗紙,搖曳的樹影,還有陳舊的玻璃。秀貞對思康的眷戀,兩人之間的戀情,也透過這些話語和景物呈現出來了。

後來小英子幫助秀貞和妞兒相認之後,秀珍帶著妞兒,連夜趕火車。英子卻因淋雨生了一場大病。病床外賣報的人在高聲喊“賣報賣報,瞧瞧母女倆讓火車給碾壓死……”秀貞和妞兒的結局並未寫實,但是透過雨夜,火車的鳴笛聲,賣報聲我們知道了結局。透過虛實結合,小英子對秀貞和妞兒的感情,離別的傷感,也就淡淡地鋪陳開來了。

整部電影呈現一種散文化的敘事風格,透過景物的呈現方式,空鏡頭的使用,虛實相生的手法,營造出淡淡的哀愁,沒有誇張地表演和濃墨重彩地鋪陳,一點點娓娓道來,卻又絲絲入扣。情感豐富,意境深遠。

《城南舊事》:從敘事風格、結構及角度三方面解讀該片的魅力價值

02 敘述角度:以兒童的視角來講故事,透過兒童的眼睛觀察,以兒童的思維來思考

崔子恩在《年齡:永恆的電影課題中》提到兒童視點,“為成年觀眾所拍攝,但用兒童角色的主觀視覺鏡頭作敘事鏡頭,反映成人生活的影片。”

林海音也說:“我是多麼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而今或許已經物異人非了,可是隨著歲月的盪滌,在我,一個遠方遊子的心頭,卻日漸清晰起來。我所經歷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時間磨蝕了。然而這些童年的瑣事,無論是酸的、甜的、哭的、辣的,卻永久地刻在了我的心頭。每個人的童年不都是這樣的餘靄而神聖嗎?”

也就是說,無論是原著還是影片,創作者都選擇了劇中的兒童人物作為視角點,反映者。觀眾透過她的眼睛來觀察整個活動。

兒童視角在影片中具體表現為以下三種形式:

①以兒童的眼睛來觀察

孩子的眼睛就像一個觀察哨,決定了整個影片的視覺以及情節安排。

小英子的眼睛永遠是那麼清澈,永遠充滿了好奇。無論看什麼東西,她都用這種好奇而善良的眼神去觀察,我們也藉著她這雙眼睛來觀察世界。

在小英子的心裡,存著一個美好而善良的世界,那裡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在她眼中,秀貞並不是瘋子,只是一個可憐的失去孩子的母親;小英子分不清好與壞,她不知道為什麼那個厚嘴唇的叔叔會是小偷。

②使用兒童的語言和思維

孩子眼中的憂愁命運和大人是不相同的,他們看不穿生活,也不會無可奈何,他們總是充滿了希望,他們會看到成人忽略的東西。

比如小英子問宋媽,“為什麼你的孩子不自己帶?為什麼到我家當老媽子?”小英子一句話便點出了矛盾所在。

雖然孩子沒有經驗,他們的分析也比較淺顯,他們看到什麼就說什麼,但是,藉由兒童的眼光和思考的角度,反而讓成人去思索孩子眼中的世界,更能迴歸事物的本質,事件的真相。

小英子問宋媽,為什麼你掙的錢要給別人去?

宋媽無法回答,“俺們鄉下人命苦,小拴子他爸爸又沒出息。”

小英子對小偷說,你分得清海跟天嗎?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秀貞問小英子,“他們都說我是瘋子,得了瘋病,你說我是不是瘋子?瘋子都滿地撿東西吃,還亂打人,我怎麼會是瘋子呢?你說我瘋不瘋?”

小英子滿眼淚水,搖著頭說不。人人都害怕秀珍,但是小英子卻跟秀珍做朋友。人人都說秀貞說的是瘋言瘋語,但小英子卻認真聽她講話。人人都認為秀貞是瘋子,但小英子卻可憐同情秀貞。

孩子的思維讓成人獲得新的認識和發現,並深入地反思和內省,撥開迷霧,直抵人心,看到更真實的人性和世界,體悟到更豐富的人生。

③充滿了童真和童趣

明代思想家李贄提出“童心說”,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這兩句: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

童心可貴。因為未受半點汙染,絕對真誠。沒有童心就沒有真心,沒有真心就不再是一個真人。

因為保持真心,擁有童心,所以充滿了童真童趣。小英子學習駱駝咀嚼草料,她跑去問爸爸,駱駝為什麼要掛著鈴鐺?爸爸回答她“趕狼唄”,小英子說“不,駱駝走遠道,悶得慌,掛個鈴鐺,又好聽,又熱鬧。”

還有小英子從窗戶裡聽到了宋媽和別人的聊天,知道了秀貞發瘋的原因。宋媽發現小英子在偷聽,就調侃她,“感情你也瘋了,哪來的小桂子媽?”小英子噘起小嘴,不服氣地說:“哼,反正我知道。”

小英子第一次見到小偷,問他,你在這兒幹嗎?厚嘴唇的年輕人難為情地低下了頭,尷尬地笑笑,反問小英子,你說呢?

小英子搖搖頭,不知道,“你蹲在這兒是拉屎的吧?”出其不意的答案的確是孩子的思維,也因為這兒童直白的語言讓人莞爾一笑。

大人總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卻不知道孩子其實是非常聰明的。雖然孩子的視角和思維並不成熟,但是她們總是能看到成人刻意迴避的話題,去探究矛盾產生的根源,去追尋事件發生的原因,以符合自己年齡的思維對事件做出解釋。孩子的問話似乎是稚氣未脫,稚氣未泯的,但是我們卻能夠透過孩子的問話觸及到命運的悲哀。

《城南舊事》:從敘事風格、結構及角度三方面解讀該片的魅力價值

03 敘事結構:採用多元化的敘事結構,把一顆顆珠子串聯起來,講述了一個主題一致,結構完整的故事

《城南舊事》這部影片表層上看,是以小英子的成長為主線,把小英子的童年經歷和其他的三個故事集合在一起,講述的故事。深層上是作者內心的創作,情感的表露與寄託。每一個故事都表達同一個主題——離別,透過離別來組織情節並推動故事的發展。

每一個故事的主角,都離小英子而去。三個小故事,三次離別。而小英子,也正在這離別之中,慢慢地成長起來,童年也一去不復返了。

林海英在《城南舊事<自序>》中說,“我看到了在那個新舊交替時代的人生悲劇。從12歲喪父那天開始,我童稚的心靈就隱隱約約地覺察到人生的無常,現實生活的殘酷,我必須要在寡母和年幼的弟妹中間面對現實人生、宿命的可怕力量。”

年幼喪夫的悲傷情緒也對映在故事中。故事中的主人公雖然經歷了不同的遭遇,但最終的結局卻驚人地相似,都是難以改變地離去。

首先是秀貞與妞兒的離開。

小英子幫助秀貞與妞兒相認之後,秀貞帶著妞兒為尋找司康卻被火車軋死了。妞兒是小英子的好朋友。她們時常在一起玩耍,但是妞兒卻以這樣的方式離開了。這對年僅6歲的英子來說,非常殘忍。

她在病床上昏昏沉沉地睡過去,一方面是身體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心裡深藏的傷痛。這是小英子第一次嚐到離別帶來的傷感。當她還說不清道不明,只是隱約在心頭有一種情緒縈繞。坐在三輪車上,小英子若有所思,她問爸爸,過去的事呢?爸爸說,過去的事都過去了,慢慢就會忘記的。

其次是小偷的離開。

小偷是小英子的大朋友。小英子在一個廢棄的草叢裡找球,卻發現了一些贓物,後來又隱隱約約地聽到人們的談論,模糊感覺在草叢中遇到的那個人是小偷。但是她卻跟小偷成為了好朋友,每天都去看他,跟他聊天。

她跟小偷有一段對話,小偷說自己也想做個好人,但是迫不得已,於是他問英子,“我是好人還是壞人?”英子搖搖頭。“我分不清海和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爸爸跟他說,小偷也是迫不得已,沒有錢,要生活下去只能偷。小偷自己也說,走到這一步也是不得已,既無奈也悲涼。

小英子知道,小偷也想做個好人,他們還約定一起去看海,但是當小英子親眼看到小偷被抓走的時候,小英子是非常傷心的。她又失去了一個好朋友。這一次離別,透露著悲劇意蘊。

最後是爸爸和宋媽的離開。

宋媽是英子家的奶媽。宋媽有一個不務正業,沒出息的丈夫。宋媽生下一對兒女之後,為了生計,迫不得已把孩子送給別人撫養,自己來到小英子家,照顧小英子和她的弟弟,但是,宋媽的丈夫並沒有照顧好一對兒女,兒子夭折了,女兒賣給了一個馬車伕換錢。

小英子曾經對媽媽說,“簡直想象不出宋媽要是真的回她老家去,我們家會成什麼樣?”

宋媽雖然是家裡的奶媽,是僕人的身份,但是,朝夕相處的這些年,宋媽早就像親人一樣了。但最後隨著爸爸的離世,宋媽還是坐著毛驢,無奈地離開了。

爸爸是小英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是病重離開了。“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已經長大了。”

爸爸的離開讓小英子,成為了一個沒有爸爸的孩子。小英子失去的不僅是爸爸,還有來自爸爸濃濃的關愛和無憂無慮的童年。

每一次的離別,都是感傷而悲涼的,小英子也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成長為懂得傷感,但是要學會堅強的小小的大人。當他們都離去,小英子也長大了。

表層和深層的結合,形成了影片多元化的敘事結構。表層的童年往事只是一段又一段的經歷,深層次上,它其實承載著一代人的童年印記,一代人的生活經歷和社會狀況,引發了人們對童年生活逝去的複雜而又悠長的情緒。

《城南舊事》:從敘事風格、結構及角度三方面解讀該片的魅力價值

結語:

純真的童年成了遙遠的記憶,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雖然經歷過很多大事,但是那些童年的瑣事,酸甜苦辣,卻會永久地刻印在心頭。

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濃濃的相思”為基調,透過散文化的敘事風格,採用兒童視角的敘述角度,多元化的敘事結構,串連起英子與瘋女秀貞、英子與小偷、英子與乳母宋媽三個小故事,從不同的角度映照出當時社會的具體歷史風貌,構成了影片獨特的藝術風格。這或許才是《城南舊事》真正的魅力與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