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民間傳說: “姜疃吃”的傳說

萊陽民間傳說: “姜疃吃”的傳說

文 / 位 啟

萊陽有句婦孺皆知的俗話: “姜疃吃兒,不撂筷子!”。說起它的來歷,紛紜不一。

六百年前,幾經輾轉,來自異地的幾個外鄉人,在姜疃村西店落戶居住,成為現在姜疃人的祖先。這些人,生性豪爽,心直口快,行事利落,能快則快,絕對不囉囉嗦嗦,拖拖拉拉。姜疃先祖的作風,傳承沿習,形成了後人惜時如金、乾脆利索

生活處事習慣。

萊陽民間傳說: “姜疃吃”的傳說

這一年,姜疃人自發成立幫忙救急的組織,專門負責處理村裡的紅、白事,八九個人,無論哪家有需求,絕對不會推託,立馬便把這家的紅、白之事辦理的利利落落,辦的快,而且辦的也好。這一組織的帶頭人,是兄弟倆。 此時,姜疃村已經有專門習練武藝的拳坊,由於兄弟倆自小習武,“立如松、坐如鐘、行如風”,武俠作派,行事更加幹練果斷。哥哥性格梗直,總是愣言愣語,喜歡行俠仗義,人稱“愣二”;弟弟喜歡打抱不平,風來雨去,爭強好勝,好似願爭搶八方,人稱“八爭”。

萊陽民間傳說: “姜疃吃”的傳說

“愣二”居首,“八爭”隨後,其他哥幾個,也依樣學樣。 逢人家辦喜事,要抬八人大轎了,出發前,在“喜”主家,“愣二”端起了一碗水餃,抬起了右腳,搭在了鍋臺旁,左手端著水餃碗,右手夾著筷子,風捲殘雲般的,邊吃餃子,邊挑鍋臺上的菜餚,因為“愣二”讓人家把菜擺在了鍋臺上,為了簡單,吃的快。“八爭”效仿“愣二”,其他人自然地也仿照,圍著鍋臺站立、環繞,左手端碗,右手執著筷子,大口吃飯,大筷子夾菜,很快的,飯淨菜光,結束了小宴席。這期間,沒有任何一個人,放下過筷子。

萊陽民間傳說: “姜疃吃”的傳說

辦白事呢,也是如此,無論抬棺起靈前的小宴,還是逝者“五七”或“百日”忌日,“喪“主的宴客答謝大宴,“愣二”、“八爭”等眾兄弟,都是風風火火的行事,右手執筷子,左手端酒杯或飯碗,風捲殘雲般的,極短地時間內,結束了宴席。當然了,自始至終,他們沒有一個人改變過姿勢,一直都是右手執筷子,左手端酒杯或者飯碗。 有人好奇,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哥幾個微微一笑,頷首示意,指向“愣二”、“八爭”兄弟,這時候,“愣二”總是皺著眉頭,不加思索地回答道:“山上的莊稼,等著澆水呢!”“家裡的事多,忙不完呢!”……

萊陽民間傳說: “姜疃吃”的傳說

久而久之,姜疃人也習慣了“愣二”兄弟的處事風格、坐席方式。逢年過節,十里八村的鄉親,也好奇學習著這一個離奇的就餐方法。 “愣二”兄弟,是村裡出了名的孝子。別看兄弟倆性子直,脾氣急,可從來不惹父母生氣。對父母的話,兄弟總是言聽計從,絕對不會有一絲一分的違背。

父母一天天地變老了,二老的衣食住行,兄弟倆都考慮的非常周到,不曾欠缺半分。尤其是生活方面,兄弟倆變著花樣買新鮮蔬菜、新鮮的魚和肉,親自做給二老吃,因為姜疃開始有集市了,去購買起來很方便。 本來,姜疃原定逢五逢十趕集。事不湊巧,啟集之始,因為“愣二”兄弟,而有了變化。 這一天,恰逢月初,“愣二”家斷菜了,老人卻想吃新鮮豬肉了。兄弟倆可能忙忘了,拿了菜籃子,結伴出了家門。鄰居好奇,問道:“你們幹啥去呀?”兄弟倆異口同聲地回答:“趕集去!”…… 一傳十,十傳百,從鄰居到村人到鄰村,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挑擔推車,提簍掛籃,不約而同地隨著“愣二”、“八爭”兄弟趕姜疃集了。

萊陽民間傳說: “姜疃吃”的傳說

內裡不乏明白人,但他們被“愣二”兄弟的孝行所感動,揣著明白裝糊塗,故意地將錯就錯,助力兄弟倆買上了新鮮的豬肉和蔬菜,回家孝敬父母。眾人“合力”,愣是把姜疃集變成了“逢五逢十,趕月頭不趕月尾”,直到現在。問其原因,人們常常會答非所問:“愣二、八爭趕姜疃!”其實,又有幾人知曉,這一回答,隱含著一個孝親故事呢。

萊陽民間傳說: “姜疃吃”的傳說

至於愣二兄弟們的坐席吃食習慣,也經由姜疃村,傳遍了周邊。人們紛紛仿效、傳承,直至成就了今日萊陽俗話中的“姜疃吃”。

【作者簡介:位啟,萊陽市農行職工,愛好文學創作,曾經發表過小說、報告文學、傳說做事多篇。自去年堅持寫作萊陽傳說系列八十餘篇,已在“金融文壇”發表萊陽傳說作品。】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版權歸作者,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