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樹的“凌霜侯”爵位是誰封的?柿子的澀味是從哪兒來的?

柿子樹的“凌霜侯”爵位是誰封的?柿子的澀味是從哪兒來的?

吾鄉老家,幾乎家家種有柿子樹,老人們說:這是希望柿柿(事事)如意。

願望是樸素二美好的,

不過也有人就此說:那得種兩棵,才能柿柿(事事)如意+好柿(事)成雙,種一棵,那不成了一柿(事)無成了嘛。

所以民間常見柿子有影皆雙,大概也是因為想要更好的諧音和寓意吧。

柿子樹的“凌霜侯”爵位是誰封的?柿子的澀味是從哪兒來的?

唐人說柿子有七絕:

一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蠧,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大。

就是說柿子樹可以活很多年,樹冠大能提供樹蔭,一般不會有鳥在柿子樹上築巢,也不生蟲,

等到霜降之後,柿子樹葉也紅了,也好看,柿子樹果實多又好吃。

柿子樹的“凌霜侯”爵位是誰封的?柿子的澀味是從哪兒來的?

柿子別名“凌霜侯”,

相傳是明太祖朱元璋取得。

都知道朱元璋是苦孩子出身,有一次差點餓死路旁,

幸好遇到一棵柿子樹,靠著樹上的柿子熬過來的。

所以,後來故地重遇,朱元璋就把這棵柿子樹封為了“凌霜侯”,為了報恩。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想不到一棵柿子樹竟然也封侯拜爵了。

柿子樹的“凌霜侯”爵位是誰封的?柿子的澀味是從哪兒來的?

雖然每家都種有柿子樹,但是用途不一樣。

有的人家是為了吃,例如我們家,都喜歡吃柿子;

有的人家是為了看,就是不摘下來,留在樹上,春節時連紅燈籠都省了;

有的人家是為了送人,自己不吃,但是會摘下來送給親戚朋友們吃;

還有的人家,老人們沒有事情做,做柿餅打發時間。

柿子樹的“凌霜侯”爵位是誰封的?柿子的澀味是從哪兒來的?

作為一個環保主義者,

我的觀點是,怎麼樣都行,只要不浪費,

要知道,柿子樹一年拼卻生命力,結了滿樹的果子,也不容易啊。

柿子樹的“凌霜侯”爵位是誰封的?柿子的澀味是從哪兒來的?

堂哥和父母回老家一趟,

堂哥遺憾:這些柿子,經常是我回來的時候吧,還很澀,不能吃;能吃的時候吧,我又沒回來,這次趕上了,可以吃幾個了,但是太熟了,不好帶走。

柿子樹說:這事兒不賴我,我的時間表是既定的。

柿子樹的“凌霜侯”爵位是誰封的?柿子的澀味是從哪兒來的?

一生致力於寫通俗易懂詩文的白居易寫過一首詩:

我無奈命何,委順以待終。

命無奈我何,方寸如虛空。

這裡引用下,柿子到底啥時候甜,我也沒辦法,

不過如果我不在乎柿子到底是澀還是甜,那麼也就不用再把柿子啥味道放在心上了,

有得吃就吃,不能吃就先算了。

對於柿子樹和柿子,

我是尊重的。

柿子樹的“凌霜侯”爵位是誰封的?柿子的澀味是從哪兒來的?

關於柿子的澀,

有一段繞口令:

“山前有四十四隻小石獅子,

山後有四十四棵死澀柿子樹。

山前的四十四隻小石獅子,

要吃山後四十四棵死澀柿子樹上的死澀柿子。

山前的四十四隻小石獅子被山後四十四棵死澀柿子樹上的死澀柿子給澀死了。”

柿子的澀味來自於柿子中含有的可溶性柿單寧,

有的柿子不用人管,自己在樹上由青色變橙色,變紅,熟了,就不澀了。

還有的柿子,則是就算熟了,依然很澀,需要脫澀才能吃呢。

柿子樹的“凌霜侯”爵位是誰封的?柿子的澀味是從哪兒來的?

怎麼脫澀?

最常見的辦法就是放。

老家是把柿子摘下來,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放幾天,就好了。

還有的地方是拿石灰水浸泡。

所以說:

萬事不必糾結,人生自有定數。

就連柿子,再澀,也有不澀了的那一天。

被人嫌棄澀,沒關係,自己知道自己後來會變甜就行了。

就如同我們這些人,暫時被否定,不被認可沒關係,

默默努力,同時也要記得自己肯定自己。

柿子樹的“凌霜侯”爵位是誰封的?柿子的澀味是從哪兒來的?

我以前一直覺得,

水果這種東西,一定要樹上現摘下來的、最新鮮的,才最好,

凡是放過了,失去了最初的那個新鮮感的,都算不得最好。

後來,活到了一定的年紀,

才算明白:

有時候,閱歷、經歷、積累、時光裡的反思……才能給人真正的安全感,那是比新鮮感更持久更可靠的東西啊。

再美好的青春,都扛不過歲月的梳理和磨損,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能夠逐漸成熟,通透,也是好的。

柿子樹的“凌霜侯”爵位是誰封的?柿子的澀味是從哪兒來的?

柿子要想不澀,想要甜,需要的是時間,

而我們人類,每個人需要的不同,

有人佛系,有人雞血,

有人果敢,有人審慎。

沒有什麼絕對的好與不好,

找到適合自己的活法,接納自己就好。

而不同的性格,同樣的是:人生這一程,我們都跟柿子一樣,需要時間,讓自己沉靜下來。

只要時間足夠久,柿子就能脫澀,

只要時間足夠久,我們就會發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線上,來看,很多當時以為過不去的事情,非此即彼的事情,那些糾結,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呀。

柿子樹的“凌霜侯”爵位是誰封的?柿子的澀味是從哪兒來的?

不過,話說回來,

“人生的許多道理,要親身經歷之後,才能自然地醒悟;沒有親身經歷的時候,別人再說,總覺得蒙著一層紙。”(陳忠實《藍袍先生》)

人生多少事,都是歲晚才知。

所以,

這一生,無論什麼波折,坎坷,艱難,

都要學會努力,以及努力之後的釋懷。

最後:

我不要你虎嘯生風,我願你老來無事飽加餐。(梁實秋)

柿子樹的“凌霜侯”爵位是誰封的?柿子的澀味是從哪兒來的?

那就吃柿子吧,

這個時節,已經經歷了霜凍的柿子,可甜了。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