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清朝吉林烏拉“伊車滿洲”人傳說的人熊婚姻故事與熊圖騰

追溯清朝吉林烏拉“伊車滿洲”人傳說的人熊婚姻故事與熊圖騰

亞洲黑熊的肖像。頭條智慧選圖

★吉林打牲烏拉與伊車滿洲

建立大清國的皇太極於1643年去世後,年僅六歲的愛新覺羅·福臨於1644年(順治元年)登上了大清國皇帝寶座,是為順治皇帝。該年,多爾袞趁李自成攻入北京、吳三桂反叛明朝之機,率八旗勁旅奮勇殺入山海關。於是,

滿洲八旗旗人掀起了跟隨順治皇帝遷入漢人的北京的遷徙熱潮——絕大多數旗人攜帶家眷,離開了世世代代居住的長白叢林,長途跋涉,進入山海關內,歷史上稱這次滿洲大遷徙為“從龍入關”。

龍,即指順治皇帝。關即指山海關。

廣袤的關東大地從此村落凋敝、田園荒蕪。順治十年(1653)朝廷不得不頒佈《遼東招民開墾例則》鼓勵關內流民到遼東開荒。如遠離山海關的吉林地域,除了沒有從龍入關的少數滿洲族外,其餘多為

自努爾哈赤時代開始即被吸納編入滿洲八旗的其他東北土著民族,如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赫哲、蒙古、錫伯人。這些人被稱為“伊車滿洲”,即新滿洲人。從此,他們世世代代編為大清國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打牲八旗

。“

打牲”系滿語漁獵的意思,是專指嫩江流域及大小興安嶺一帶的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錫伯、赫哲所有漁獵民族的總稱。

追溯清朝吉林烏拉“伊車滿洲”人傳說的人熊婚姻故事與熊圖騰

伊車滿洲人。此圖選自網路,版權歸於網路。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高士奇隨同康熙皇帝東巡吉林烏拉(即吉林地域)時,在其隨行日記《扈從東巡日錄》中如此記述:

“伊車滿洲居混同江之東地方二千餘里。無君長統屬。散居山谷間,其人勇悍,善騎射,喜漁獵,耐飢寒,苦辛騎,上下崖壁如飛,每見野獸蹤跡,躡而求之,能得潛藏之所。”

吉林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每年向大清皇家繳納的貢品中的漁獵之物,都是這些“伊車滿洲”的勞動所得。其中獵熊,也是這些伊車滿洲的拿手好戲。因為從長白山到張廣才嶺、大小興安嶺都是狗熊的出沒之地。其中最著名的黑瞎子島,就位於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交匯處的今撫遠市。

三百多年前的大清國時這些伊車滿洲如何獵熊的故事,因為伊車滿洲沒有文字也就沒有記載,所以我們已不得而知,但是他們世世代代口口相傳的熊文化,卻已在白山黑水的民間生根、發芽、開枝、散葉。

★奇特的東北伊車滿洲的熊文化

追溯清朝吉林烏拉“伊車滿洲”人傳說的人熊婚姻故事與熊圖騰

熊娃娃。頭條智慧選圖

我的記者生涯讓我有機會接觸那些張廣才嶺、大小興安嶺下的鄂溫克、達斡爾、赫哲和鄂倫春族的老年人。他們的狩獵故事讓我痴迷。因為民族語言的障礙,儘管交談艱難,但我還是被他們斷斷續續講述出的狩獵故事中的熊文化震撼了。

這些民族似乎對熊又愛又恨,又尊崇又獵殺。愛熊

,是這些遊獵民族的男男女女希望自己的孩子像熊一樣健壯、兇猛。女人則希望男人像熊一樣勇武。這些民族中流傳有許多祖上什麼人與熊通婚,並生下英武的後代的傳說。

恨熊

,是因為熊越來越多,經常騷擾他們的生活,甚至傷害他們的莊稼、牲畜、家人。熊成了和他們爭奪生存領地的敵人,所以,他們不得不獵殺熊。到了清朝,他們被收編入滿洲打牲八旗,成為“伊車滿洲“”後,獵熊納貢,又成了他們每年冬季必須完成的任務。

尊崇熊

,是傳說熊曾經是他們的什麼祖先,而且熊身體健壯、吃苦耐勞,適應東北嚴酷的生存環境,在森林中無所畏懼,連孤個子野豬和號稱百獸之王的老虎都敢鬥。有些民族的有些人甚至保留著祭祀熊的習俗。

獵殺熊

,則是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追溯清朝吉林烏拉“伊車滿洲”人傳說的人熊婚姻故事與熊圖騰

棕熊。頭條智慧選圖

無論鄂倫春、達斡爾、鄂溫克還是赫哲、錫伯獵人,他們的習俗是一般情況下絕不獵殺

母熊

,即便必須獵殺,也只是獵殺母熊而留下小熊。

如果母熊帶領的熊崽子太小,那麼連母熊都不準獵殺。還有,一般情況下,

不能在冬季獵殺正在洞中冬眠的熊,因為母熊在冬季的洞穴中生小熊,所以,必須等春天冬眠的熊出洞後再獵殺。

但這些漁獵民族成為“伊車滿洲”後,冬季獵熊成為他們的必須任務。此時無論棕熊還是黑熊都已入倉冬眠,此時獵熊謂之“殺倉”,即堵到窩裡殺

。他們的祖傳規矩是不準趁著熊在酣睡時獵殺,因而只好先在熊洞門口敲擊三下,先後燃燒三把火,或者投放在熊洞門口三把火,目的可能是為了驚醒睡眠的熊,也不排除有祭祀的意思。有的民族還要在“殺倉”前進行專門的簡短的祭祀活動,謂之“祭熊”。

鄂溫克獵人獵殺熊後,要把熊的頭和前肢或者肝臟,安放在朝東南方太陽出山的方向的地方。獵人還要口中虔誠地禱告一番。

為了消除獵殺熊的罪過和心中的恐懼、愧悔情緒,獵人常常要把獵到的熊頭肉分送給屯落中的每個人品嚐。然後再將熊頭骨或者肝臟安放到住所東南方向的大樹樹杈上,以示崇仰。有的民族還會把吃過的熊骨頭用樺樹條子或者柳樹條子捆紮起來,吊掛在東南方向的樹枝上。有的老人說,即便是捆紮熊骨也有很多說法,譬如是先綁紮熊腿骨還是熊椎骨、熊肋骨,捆紮的樹條子要橫捆幾道、豎捆幾道等等。熊骨被吊掛好後人們還要舉行祭祀活動。鄂溫克人在祭祀熊時還要不斷禱告說:我們不是真心要打死您,是您自己到壽了,自己死了等等,以此來減輕自己心中的愧疚和負罪感。

追溯清朝吉林烏拉“伊車滿洲”人傳說的人熊婚姻故事與熊圖騰

野生動物園裡一頭可愛的黑熊。頭條智慧供圖

前些年採訪時,有位鄂倫春老人曾經告訴我,

鄂倫春人一旦獵殺了熊之後,要虔誠地唱起“葬熊歌”

。記得那天我採訪的那位鄂倫春老人“古落、古落”地唱著,唱的十分動情。聽他的發音好像是“古落依容”。後來他解釋說,那歌的意思是:熊呀熊,我們要送您到陰間天堂去,你一定要好好地生活。您在陰間不要報復我們,要保佑我們。您是善良的神靈,我們要為您舉辦紀念節日,等等。歌詞的內容很虔誠,很莊重。老人唱的也很虔誠,很莊重。

★鄂溫克傳奇——人熊婚姻

在興安嶺下的根河市,我在鄂溫克博物館拜訪了一位鄂溫克老獵人。老獵人十分好客,偏要邀請我到他家山中的旅遊景區去喝酒。幸虧朋友早有囑咐,我急忙買了兩瓶“興安嶺牌”老酒提著。老人家的馴鹿景點位於叢林中。遊人們正在參觀他的撮羅子舊居和飼養的馴鹿。我們坐在撮羅子外的松樹下,端著用白樺皮做成的酒杯,喝起了興安烈酒,嚼著馴鹿肉。老人家越喝越興奮,於是給我講述起一個鄂溫克的民間故事——

追溯清朝吉林烏拉“伊車滿洲”人傳說的人熊婚姻故事與熊圖騰

鄂溫克老獵人。此圖選自網路,版權歸於網路。

很早以前,鄂溫克出了個英武的獵手郭爾丹,他騎馬挽弓馳騁於興安密林中狩獵,幾乎箭箭不空。密林中有隻母熊被郭爾丹的英武吸引得著迷了,天天到郭爾丹的撮羅子裡為他做飯做菜、收拾房舍。天長日久,郭爾丹被母熊感動了,於是和母熊過起了日子,並生了兩個熊孩子。可是,畢竟人和熊生活習性不同,所以,幾年後郭爾丹離開了母熊和兩個孩子。再後來,母熊把郭爾丹的兩個孩子拉扯大,那兩個孩子都成了興安嶺中的鄂溫克英雄……

鄂溫克老獵人把母熊描繪成勤勞賢惠的鄂溫克婦女形象,言談中流露出對母熊的讚賞,以及對這個離奇的人熊婚姻的嚮往。後來,我在網路中查詢到了老獵人所講的這個鄂溫克故事,它和已經形成的鄂溫克民間文學的故事竟然一脈相承。

★鄂倫春傳奇——人熊婚姻

追溯清朝吉林烏拉“伊車滿洲”人傳說的人熊婚姻故事與熊圖騰

冰天雪地中的熊。頭條智慧選圖

在黑龍江省塔河縣的十八站的鄂倫春新村,我聽到了另外一個流傳古遠的鄂倫春神話。

十八站村,是康熙東巡吉林後的1685年,清朝為保衛東北邊疆開闢的墨爾根至雅克薩的驛道上設定的一處驛站。從墨爾根起,這裡依序被排為第十八站,故得名,當時隸屬黑龍江副都統管轄。2013年,政府為6個鄂倫春的村民統一在十八站村修建了鄂倫春民族新村,使鄂倫春人從此徹底擺脫了近乎原始的遊獵生活,一步跨進了社會主義小康生活。但是,老人們很留戀過去的鄂倫春遊獵生活,喝酒時還會大聲吼唱著“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裡住著個勇敢的鄂倫春。一呀一匹烈馬一呀一杆槍,滿山遍野獐狍野鹿打呀打不盡。”

一位老獵人用半通不通的漢語給我講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鄂倫春祖源的故事——

追溯清朝吉林烏拉“伊車滿洲”人傳說的人熊婚姻故事與熊圖騰

鄂倫春獵人。此圖選自網路。版權歸於網路

某年,一位青年獵人被一隻高大的母熊捋進山洞,強迫他和她做了夫妻,並生下了孩子。開初,母熊外出時總用巨石堵死洞口,防止獵人逃走。後來有了孩子,母熊逐漸放鬆了警惕。獵人便趁機逃出山洞,跑到江邊,跳上了一隻打漁船。母熊回洞不見了男人,立即抱著孩子追到江邊,看到獵人的漁船順流而下後就拼命沿江追趕,終於追上了漁船。母熊哭著喊:你為什麼要跑呀?快回來吧!但是獵人堅決不肯。母熊絕望了,說:你不回來,家就沒了,只好把咱的孩子分作兩半兒啦。說著用手一撕,把孩子撕做兩半兒,一半兒扔給了漁船上的獵人,一半兒自己留著。母熊抱著一半兒孩子坐在江岸嚎啕大哭,但那一半的孩子還是熊。而投向獵人的一半的孩子卻是人。獵人這一半兒的孩子,就是鄂倫春人……

這故事聽得我振聾發聵。但徵詢那些鄂倫春青年朋友,他們都默默地喝著酒,紛紛點頭。

★赫哲人的傳奇故事——人熊婚姻

在黑龍江省撫遠市烏蘇鎮的赫哲族博物館,聽著豪放的《烏蘇裡船歌》的同時,也聽到了一位赫哲族老人講述了一個動人心絃的故事——

追溯清朝吉林烏拉“伊車滿洲”人傳說的人熊婚姻故事與熊圖騰

黑龍江赫哲族獵人雕塑。頭條智慧選圖

古時候,一位三個孩子的赫哲母親忽然發現三個孩子先後跑進森林不見了蹤影。母親像瘋了一樣哭喊著到處尋找失去的三個孩子,恰巧遇到了一頭公熊。公熊問道:你哭啥呀這麼傷心?母親說,我的三個孩子跑進森林不見了。公熊說,別哭了,我可以和你再生幾個孩子嘛。於是公熊把婦女帶回山洞生了好幾個孩子。孩子長大後,母親對他們說:你們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家族,要好好生活。我要去和你們的熊爸爸一起過日子啦。但是,你們要記住:三年內誰也不準獵殺熊。然而,這裡靠近黑瞎子島,熊太多,孩子們只是忍受了兩年便開始獵殺熊。第三個年頭裡,孩子們獵殺了一隻母熊,剝皮時一看,母熊胸前的大奶子居然是自己熟悉的母親的。那是孩子們人人都認得的餵養自己長大的母親的奶子……

老人講得熱淚縱橫,我聽得心內悽楚。其實,類似的人熊婚姻的故事我聽了很多,在這些東北少數民族中流傳下來的幾乎大同小異。

後來,網上查詢,不獨中中國的東北,即使在外國,也流傳著許多類似的“人熊婚姻”故事。

追溯清朝吉林烏拉“伊車滿洲”人傳說的人熊婚姻故事與熊圖騰

灰熊頭條智慧選圖

★熊圖騰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圖騰之一

其實,熊是中華民族遙遠的圖騰崇拜內容之一。

《太平御覽》(卷五十)引《山海經》說:

“熊山有穴,恆處神人,夏啟而冬閉。是穴若冬啟夏閉,乃必有兵”

。“

冬閉

”,是熊在冬季入洞冬眠,意思好像東北人冬季關門閉戶的“貓冬”;

“夏啟”

,表示熊在春夏從冬眠中醒來,開啟洞門,走出洞穴。我們的祖先覺得熊能直立似人,大概是把熊看成了死而復生的神靈。熊冬季睡眠好幾個月如同死了,可是到了春夏卻走出洞穴,那是又活過來了。這不是死而復生嗎?因而,他們對熊產生了神秘感和神聖感,也因而逐漸有了對熊的崇拜而形成了熊圖騰。

我國著名神話學研究者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資深教授葉舒憲先生,在2006年曾提出“中華民族可能是熊的傳人”的學說,一下子震驚了國人。

他的首要證據就是先秦的《山海經》中“鯀化熊”、“禹化熊”、“啟化熊”的記述,以及屈原《天問》中“羿化熊”的神話。

追溯清朝吉林烏拉“伊車滿洲”人傳說的人熊婚姻故事與熊圖騰

大禹化熊,是熊圖騰之一。版權歸於網路

漢代的《淮南子》中,也有關於

之子大禹化熊的記載:

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塗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塗山氏往,見禹方坐熊,慚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

意思是大禹治理洪水時,想要打通河南嵩山附近的轘轅山,結果變成了熊。這過程是——大禹對塗山氏說的:如果你想要給我送飯的話,就要在聽到鼓聲響起來時再過來。沒想到大禹在搬動石頭的時候,不小心讓石頭擊中了鼓。塗山氏聽到鼓聲立即趕去了,結果看見大禹變成了一頭熊,於是羞愧地走開了。塗山氏來到嵩高山下變成石頭,大禹看見了說,把兒子還給我。於是塗山氏變的石頭從北方破開,才生出了兒子啟。——

以上故事說明,古人最早的圖騰崇拜中就有熊。因為鯀、大禹、啟這三代以及著名的后羿這些大人物,都是熊變的,或者都變成了熊。

★漢族人的夢熊入懷——古人理想

追溯清朝吉林烏拉“伊車滿洲”人傳說的人熊婚姻故事與熊圖騰

黑熊上樹。頭條智慧選圖

古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成語典故,涉及到的動物很多。森林中的狼狐獾貉豬狗等多是貶義的典故,而涉及到熊的成語典故卻多是褒義的,

譬如,“熊腰虎背”、“熊心豹膽”、“熊羆入夢”等等。總之,熊在古人的印象中是雄壯、英武、矯健、有力,是受崇尚的動物,猶如虎和豹。而狼狐等動物則顯得陰險狡詐猥瑣,譬如成語則是“狼心狗肺”、“狼狽為奸”、“狐假虎威”、“一丘之貉”等等。

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的《小雅·斯干》篇中,有

吉夢維何,維熊維羆”,“維熊維羆,男子之祥”

的內容。翻譯過來就是:吉祥的夢是什麼呀?是熊和羆。只有熊和羆,才象徵著男子的吉祥。——看來,這是古人的熊情懷。許多古書上也常有對英雄豪傑出身的描寫,說某某豪傑的母親曾經忽然夢中有黑熊入懷,或者是熊羆入懷,於是就懷了孩子,這個孩子生下來長大了,就是這位某某英雄。

所以,熊文化,雖然是伊車滿洲獨特的文化內容。但對熊的圖騰崇拜,並非只有冰天雪地的莽莽叢林中的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和赫哲等民族才有。甚至可以說,熊文化,是世界性的。

追溯清朝吉林烏拉“伊車滿洲”人傳說的人熊婚姻故事與熊圖騰

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科切姆,一隻手揮舞著問候的熊Bear waving a paw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