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大家訪談錄」29 王紅旗訪談

鑑定古玉,沒有捷徑可走,只有用辯證的思路,正確的態度,科學的手段,不斷地學習和大量地實踐,不斷地積累經驗和豐富知識,你才能成為玉器鑑定高手。這是山東濰坊的古玉鑑定高手王紅旗老師的一段鑑定感言,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的古玉鑑定經驗。

「收藏大家訪談錄」29 王紅旗訪談

古和田玉

「收藏大家訪談錄」29 王紅旗訪談

古玉獸

中國文物網:您最初是怎麼與收藏結緣的?簡單介紹一下您這些年的經歷?

王紅旗:我是1970年生於“世界風箏都”——山東濰坊。現在是中國文物學會的會員,也是濰坊收藏家協會的會員。雖然沒有太多的頭銜和耀眼的光環,但是,在收藏古玉之路上所承受著種種壓力和艱辛,迫使我必須孜孜不倦地探索、研究,最終取得了一點經驗和知識,還有近年來得到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收藏者的支援和認可,讓我感到非常欣慰。

自1987年起,我便師從同鄉一個古玩玩家,不斷走鄉串戶,識物學習,接觸了各類古陶器及原始瓷器,並廣泛結交玩友,多方面涉獵古玩知識,這為現在收藏古玉,積累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

200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到幾塊龍山文化晚期及商代早期古玉後,便開始專心細研古玉。近十年來,孜孜不倦,潛心學習、廣泛交流、探究。期間,多次輾轉北京、上海、西安、太原、徐州等地博物館參觀、學習;多次赴安徽蚌埠、江蘇邳縣、河南南陽等仿古玉工藝品基地考察、學習;也曾攜帶自己收藏的龍山文化玉器找過多位專家鑑定,得到了認可和鼓勵。在這幾年間,為了增加自身的修養,也曾先後拜讀過國內多位知名玉器專家的論文和專著,獲益匪淺。

2005年10月份,委託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所做了收藏的高古玉器及同坑物質的碳-14測定。結果為:距今3300年左右,應屬於龍山文化晚期的範疇。

2006年10月,在北京成功舉辦了個人玉器藏品展。

2007年3月,再一次深入安徽金寨考察,掌握了很多與自己所藏龍山晚期玉器有關,也很有價值的資訊及實物標本,這更增加了我收藏古玉的信心和勇氣。

2008年6月,經南京博物館研究員汪遵國等專家鑑定,我所收藏的部分玉器入選《第二屆民間古玉展暨精品展》。展出期間,曾獲得了國家文物局局長呂濟民等老前輩的認可和讚賞。

2009年7月,被邀請參加在青島博物館舉辦的“迎全運首屆山東龍山文化玉器展”。

國內多家新聞媒體、雜誌都播出和登載過我的故事及文章。山東電視臺《收藏天下》頻道,七月中旬播出了我的玉器鑑定講座,得到了一致好評。

中國文物網:您認為什麼時期的玉器才能稱之為古玉?

王紅旗:我認為漢代以前的玉器,應稱為古玉。

中國文物網:古玉的沁色是怎樣形成的?現在古玉造假都有哪些方法?

王紅旗:玉器長久地被埋在密閉的墓穴或是土壤中,受到土壤、地溫、地溼、坑內物質等等的影響,玉器本身分子會發生質變,導致結構水散失,使其孔隙變大,土壤中的各類顯色雜質就會慢慢的侵入到玉質內部,這樣就產生各種各樣的沁色了。比如黃色、紅色或是赭色的土沁,就是由於土壤中的三價鐵離子侵入玉質內部,根據侵入的多少而呈現黃、紅、赭等不同的顏色;黑色沁是土壤中或是坑內物品的有機質侵入玉質內部發生了碳化反應,以及含碳的物質腐爛後慢慢侵入形成的,比如衣冠、棺木等,並不是所說的水銀所致。透過實驗證明:水銀不溶入水,無法侵入到玉質內部,所以水銀對玉的沁色沒有影響。至於層疊絮狀的水沁現象,是由於玉器長期在水中發生了物理、化學反應以後,產生了分子內部結構的變化,形成了類似絮狀、飯糝狀的現象,我們稱之為“飯糝”,而非真正的沁色。

古玉造假的方法很多,但不外乎是酸鹼腐蝕、高溫蒸煮、火燒、化工染料作色等等。

中國文物網:傳授一下您鑑定古玉的經驗吧?

王紅旗:全國各地出土的古玉器,由於玉器的出土地點、坑口環境、風土習俗、宗教禮儀、玉材原料等等這些因素的不同,而且玉器本身所具備的特徵也不同,所以鑑定思路也就各不相同了。在鑑定時,必須綜合考慮古玉的各種特性,決不能因為某一件器物或是某一特徵以前沒見過,或者是國家館藏沒有,就一棍子打死。

下面我將會分別從古玉的沁色、鈣化、包漿、形變、土蝕現象、加工工藝等各方面的成因,把鑑定的要點解說一下。

沁色鑑定要點

1、玉器幾乎都會有沁色,而且沁色的變化豐富,分佈不固定,過渡也很自然,深入肌理,很有層次感,並且還伴有土蝕、縫裂(通常說的出土玉器“十玉九裂”)、灰皮等現象,所以用水把外表泥土沖掉後,玉器表面會很乾淨,絕不會是髒乎兮兮的。玉器稜角的邊緣沁色會深,內部的淺,這就說明沁色是先從邊緣沁入的,然後再慢慢地滲透。如果是人工作色則顯得呆板、浮淺、均勻、沒有變化,一般偽品外表故意沾上些雜物、泥土、爛鐵塊、爛銅渣等,弄得髒乎乎的,貌似土鏽。我接觸的許多古玉中,類似瓷器上那種土鏽的現象是很少見的。

2、玉器陰陽面受沁會不一樣,陰面的受沁程度,沁色變化較陽面厲害。假貨沁色則兩面一樣,沒有明顯變化。

3、盤玩時,原來玉表看不見的沁色會顯現出來,假貨盤玩過程中,沁色基本沒有變化。

4、如果玉器是受土壤中的礦物顏色影響而形成的沁色,盤玩或者泡到溫水時,會出現掉色的現象。這種現象,很多玉友不瞭解,更不清楚它的成因,在鑑定的時候,一見掉顏色就會認為是化工染料染色,判為假貨。其實,這種現象鑑定也很簡單:只要做一下PH值試驗便可以一清二楚。有沁色的玉器,用開水燙後,用PH值試紙測試,基本呈中性,極個別因為土壤的酸鹼度不同而有例外,但PH值變化不會很大。

5、水沁的玉器在盤玩時,水沁部分會有變化。假貨根本沒有水沁變化一說。 如果是銅沁的玉器,一是聞一下會有銅鏽味,二是用開水區域性燙一下,不但有味,還會掉色。

6、在放大鏡下觀察古玉,沁色部分會夾雜深色的小點或是絲縷狀,分佈自然。如果玉器內部出現了黑色小沁點,在盤玩過程中,這些沁點會呈雞爪狀擴散延伸。偽古玉不可能做上這種小沁點,更談不上變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玉質好的玉器,造假一般不做偽沁色。

鈣化的鑑定要點

1、鈣化古玉過渡自然,分佈不固定,如果有裂縫,縫裂細長而且自然彎曲,會不斷地延伸。火燒或者化學原料所造的鈣化,會顯得生硬而無光澤;火燒的會佈滿均勻、短小、平直的裂紋;偽古玉更不會有多種現象同時存在。

2、將鈣化的玉器放在溫水中,會發現多處縫裂中會有連續不斷的、細小的氣泡冒出。

3、鈣化部分多有開窗出現,開窗的形狀變化不一,並且開窗與鈣化邊緣過渡自然。玉器陰陽面的鈣化程度也不一樣,陰面較陽面鈣化厲害,陽面多見開窗現象。偽古玉則沒有明顯的變化。

4、盤玩時,鈣化部分會慢慢的還原回玉性,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會慢慢的通透、潤澤,並且原來鈣化的部分看不見的沁色會呈現出來。偽古玉盤玩時基本沒有變化。

5、鈣化部分燈光打過,不會通透(片狀鈣化程度差的除外),但鈣化過渡的邊緣部分則通透,過渡自然。偽古玉界限分明,沒有過渡。

6、鈣化的玉器,還會伴有地彎、氧化突起現象的產生。

包漿及灰皮的鑑定要點

1、包漿要厚重,看起來柔和、潤澤。偽古玉無包漿而言,有的只是趁熱打過蠟或是用油浸過,這種情況,用火一燒,聞一下便知道了。老玉新工則會在加工痕跡處沒有包漿。

2、把古玉放到溫水中浸泡一會取出時,用手指捏住玉器,慢慢鬆開,會有一種黏附的感覺。把玉器放在冷水中浸泡,玉器表面會出現一種黏黏的物質,應該是玉器吸收的有機質的排出,或是玉表氧化形成的粘膜。

3、有玻璃包漿的玉器,在盤玩過程中,原來的玻璃光澤會逐漸消失,慢慢地也會變成柔潤的光澤。偽古玉出現玻璃光,不但刺眼,盤玩時也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是真假玻璃光的最大區別。

4、帶灰皮的玉器,盤玩時,灰皮會慢慢地消失,放到水裡浸泡或是放置一段時間,灰皮會重新出現,直到盤玩通透。灰皮的分佈一般是成不規則的雲狀,厚薄不均,過渡自然,變化豐富,無規律可循。假貨的灰皮是用酸或鹼腐蝕出來的,會是一片一片的,邊緣明顯,沒有變化,用鼻子聞或是PH值試紙很容易鑑別出來。有灰就有沁,利用雙氧水浸泡做的假灰皮和利用酸鹼做的假灰皮一樣,用水泡過一次或幾次,灰皮便不會再呈現。

形變的鑑定要點

1、只要有地彎現象的玉器必定也會有鈣化現象的產生,否則就有可能是臆造品。

2、一般出現地彎現象的玉器主要為片狀玉器,圓雕件幾乎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3、氧化突起(橘皮紋)的最大特徵是:以玉器的表面為水平基礎,高出平面一些突起形成的。橘皮紋的產生往往會伴隨鈣化一起出現,在沒有鈣化的玉器表面很難看出橘皮紋,所以有橘皮紋產生的玉器一定是老玉,沒有橘皮紋的玉器也不一定不是老玉。

4、自然的縫裂大多數都會傾斜於玉表,垂直玉表的現象很少見到,基本上會出現在片狀的玉器上。縫裂嚴重的,會出現幾毫米甚至幾釐米的縫隙,即便這樣,玉器一般也不會從裂縫處完全地斷開,這是偽古玉無法做到的重要特徵。有的裂縫會明顯的高出玉表面,形成交錯的現象,用手摸上去會有擋手的感覺,這充分說明:裂縫是在後天形成的。如果是老玉新工或是玉裂後再加工成的玉器,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同時,裂縫中都會伴隨沁色產生,沁色從外及裡,由深漸淺,過渡自然,變化豐富。偽古玉即使做上裂縫和沁色,沁色也是單一沒有變化、沒有過渡的。裂縫的裂口處,會出現玉質乾枯發黃或是輕微鈣化的現象,這是因為玉器的質變現象往往從最薄弱的地方開始變化,這種現象是年代久遠才會形成的,所以這是偽古玉無法仿造的。這種現象還會出現在玉器的邊緣,鑽孔或是砣工與玉表形成的稜角上。偽古玉絕不會有這類現象產生。這一點,也是鑑定玉器的一個細節,在鑑定古玉中非常重要。

工藝的鑑定要點

1、打磨工藝

商代以前玉器的雕琢工藝,大多采用比玉硬度大的器物加水來回搓磨的方式,速度很慢,所以,玉器表面非常光滑,潤澤,幾乎看不見很多細小的平面,加工溝槽裡面一樣打磨精細,與玉器表面的包漿一致。新石器時代晚期,表面雖然沿用以前的加工方式,但工藝明顯粗糙,在玉器表面可以看見很多不同的小面。

商代,由於使用砣具,利用解玉砂加水琢磨,速度加快,所以玉器表面會留下深淺不一、粗細不同、不規則的直線型拋光痕,特別是在圓雕動物或人物的嘴下、耳後,轉折處就更加明顯。西周中晚期,由於砣磨精細,所以表面及砣痕中刻劃痕不是很明顯。

到了戰漢,打磨工藝更是到了頂峰,正是由於打磨得更加精細,才會出現了大量玉器上的玻璃光,這是戰漢玉器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徵。

2、孔洞加工

新時期晚期以前的鑽孔,大多數採用手工磨製,孔洞的形狀不規則,成喇叭狀橢圓形。兩面對鑽的,有的成蜂腰狀,蜂腰部分會很細薄銳利,有的成對鑽的喇叭孔或隧孔。從新時期晚期開始,由於砣具的出現,孔洞內會出現研磨砂留下的粗細不一、相互不平行的旋紋,又由於孔洞很難一次完成,孔中會出現一個或多個臺痕,對鑽的還會出現嚴重的錯臺現象。到了春秋晚期開始,孔洞大多是對鑽的直孔,所有的孔洞邊緣,都不會出現嚴重的崩口,這就是與機械加工最明顯的區別。

3、陰線加工

商周時期廣泛使用砣機,由於砣機只能正反轉,所以加工出來的陰線就不會很長,陰線底部會出現凹凸不平的現象。戰國以前的陰刻線,由於石質和銅質砣具的使用,加工出來的陰線相對較粗,戰漢使用了鐵質砣具,加工出的線條流暢、細密,我們稱之為:“遊絲毛雕”,這是戰漢玉器的一個特徵。

4、鏤空工藝

戰國以前的鏤空工藝,由於拉搜加工後,大多經過多次打磨,所以幾乎看不出拉搜的痕跡,而戰國時期的拉搜痕跡特別明顯,可能與鐵質拉搜工具的使用有關,漢代因為拉搜後二次打磨,這種痕跡又變得不是很明顯了。

5、浮雕加工工藝

浮雕的器物,浮雕部分與平面的交界處,清理得十分乾淨、徹底,往往垂直於浮雕部分,在平面位置會出現陰刻線,在浮雕部分的細小轉彎處,由於無法使用砣片加工,會使用砣棍加工,所以底部會看見加工的旋痕。戰國以後,由於鐵質工具的鋒利,陶瓷技術的提高,器皿件才大量出現。

6、工藝的一些細節

由於古代加工技術的限制,所以製作的玉器會有一些小的缺陷,比如片狀的東西,無論大小,你把它放在玻璃板上,按動任何一個邊緣部分,另一端會撬動,不但如此,它的壁厚的尺寸四周也是不均勻的。再比如玉璧,中間“好”的部分,與最外圈的邊緣絕對不是一個同心圓;肉的部分,各部位尺寸也是不均等的。圓狀的東西,比如錐形器,用手轉圈摸上去,因為手工打磨,會有凹凸不平的感覺。這些都是鑑定玉器的細節問題,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不能夠忽視,也就是所謂的“細節決定成敗”。

萬根溯源!只要你掌握了沁色、鈣化、包漿等多種現象幾百、上千年形成的根本原因和特徵,在玉器本身找到這些現象的來龍去脈,那麼,鑑定起來自然會得心應手,輕車熟路。

中國文物網:在收藏過程中,給您的生活帶來了什麼樣的變化?

王紅旗:增添了很多樂趣,促使自己不斷地學習和實踐,學到了更多鑑玉的經驗,也結交了更多的朋友。

中國文物網:您認為古玉收藏前景如何?

王紅旗:古玉的前景一定是樂觀的,前提是必須自己掌握一定的鑑玉知識和經驗。

本文轉自網路,違者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