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板“粗大明”,故宮館藏明代玉器,件件精美

“粗大明”,明代器物的典型特徵!很多人對明代玉器的定義就是粗糙,不夠精美。其實,這是對“粗大明”真實意義的誤解。

粗大明——並不是工藝粗糙,而是工藝粗獷、稚拙。

相對於後世乾隆工的繁複精巧,明代工藝更多的是自然流暢。再加上明代玉道未開,好料不多,所以玉質多瑕疵,也正是由於這點,反倒成了明代玉器的一大特點。

叫板“粗大明”,故宮館藏明代玉器,件件精美

玉條紋獸耳簋 明

高8。8cm,口徑13。2cm,足徑9。4cm。

清宮舊藏。

明代玉器繼承了宋代、元代的藝術和工藝特點,造型粗獷,多以日常生活為題材,胎體較厚,鏤雕用法廣泛,平面雕兩層花,俗稱“花上壓花”。裝飾線條剛勁利落,稜角分明,不拘小節。

叫板“粗大明”,故宮館藏明代玉器,件件精美

青白玉凌霄花三連帶飾 明早期

長12cm,寬8cm,厚3cm。

清宮舊藏。

明代社會的特點是國家始終處於內亂頻繁,內憂外患之中。但承襲兩宋商貿的飛速發展,明代的商業異常發達,民間也因此變得富裕。明代玉器的發展變化也是與社會的變化息息相關的。

從總體上看,明代玉器漸趨脫離五代兩宋玉器形神兼備的藝術傳統,形成了追求精雕細琢裝飾美的藝術風格。民間觀玉、賞玉之風盛行,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大城市中都開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

同時,古玩商界為適應收藏、玩賞古玉器的社會風氣,還大量製造了古色古香的偽贗古玉器。我們現今還能見到大量這一時期仿製的“古玉”,甚至連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曾經被明代仿古玉打眼。

叫板“粗大明”,故宮館藏明代玉器,件件精美

玉臥鹿壽星山子 明

長8。5cm,寬5cm,高11。5cm。

清宮舊藏。

明代玉器在工藝上大體可分兩種型別:陳設品和實用器皿。比如明代的筆洗,造型厚重、穩定,器壁較厚,裝飾手法也比較單純。因而對明代玉器有“粗大明”的謔稱。燕王朱棣登基北京後,繼承了金元時期的粗獷風格,和南方蘇作的工藝成了鮮明對比,形成的南北不同風格。

叫板“粗大明”,故宮館藏明代玉器,件件精美

青玉帶皮異獸 明

長8。2cm,高4。1cm。

從玉器雕琢風格上,可將明代玉器大致分為明前期(洪武至天順,1368年至1464年)、明中期(成化至嘉靖中期,1465年至1544年)、明晚期(嘉靖中期至崇禎,1545年至1644年)三個時期。

早期制玉風格受宋元的影響很大,但不及宋代的精細,又保留了元代的粗獷。

明代中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玉器需求量大幅增加,為提高效率,適應商業需求,不論從工具或者工藝上都有了所謂投機取巧的改變,有一部分匠人忽略了欣賞作品直觀視覺外其他角度的耗時,細節處理從簡,比如細部處理使用了較為寬厚的坨具,很少使用細小的鉤坨。在大的輪廓突出,表面或重點部位表現後,其他細節不注重修飾。

所以,明代玉器上常見鑽孔,人物或者動物的肢體和衣紋細節刻畫草率,器物次要部位不進行打磨拋光等。也許,這就是“粗大明”的來歷吧。

叫板“粗大明”,故宮館藏明代玉器,件件精美

白玉鏤雕松鹿紋帶飾 明

長7。5cm,寬6。9cm,高1。7cm。

明代玉器的玉質特徵:表層瑩潤,玉器表面都會閃爍光澤,彷彿罩上了一層薄薄的玻璃質、蠟燭光。這也是明代最典型的做法,和明代喜歡簡潔、細膩有一定的關係。玉器中出現這種現象完全是拋光技術方法所致。這個時期已經講究用生皮拋光,所以才導致這樣的玉器審美觀。這同樣也是明代玉器辨別的一大特徵。

每個時期都有粗工和精工作品,明代玉器也有著大量的精美器物,所以,鑑定時還要綜合不同的時代風格加以判斷。

叫板“粗大明”,故宮館藏明代玉器,件件精美

青玉竹節杯 明

高10。5cm,口徑7。5-3。9cm。

清宮舊藏。

宣告:玉器圈以傳播古玉文化為宗旨,文源網路,版權歸屬原作所有,轉發請註明來源玉器圈。

平臺釋出的內容作為分享、研討之用,內容僅供參考,玉器圈傳播需要您的力量。

(玉器群專屬中國古玉協會、中國古玉文化商會、古玉行家、古玉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