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特指南陽時應讀什麼?

南陽古稱“宛”:讀wan還是yuan?

作者:王 平 來源:《南陽晚報》

“宛”特指南陽時應讀什麼?

《辭海》“宛”字注音的註釋

“宛”特指南陽時應讀什麼?

《辭源》“宛”字讀音的註釋

“宛”特指南陽時應讀什麼?

“宛”特指南陽時讀什麼?絕大多數南陽人的回答一定是“wan碗”。其實這個讀音是不對的。“宛”指南陽時應讀宛(yuan淵),意為“靈氣淵潛”。

關於“宛”指南陽時到底應該讀什麼音,近年來,不少有識之士在不同場合予以探討。在年初召開的南陽“兩會”上,李書勝、王同傑兩位政協委員還正式提交了《關於恢復南陽古稱宛(yuān)讀音的提案》,也有外地南陽籍專家學者給我市相關部門致信,建議糾正“宛”作為南陽地名時被讀成“wan碗”的錯誤。

就“宛”特指南陽時應讀宛(yuan淵),市民政局近期專門向市政府提出了“對南陽古稱宛(yuan淵)正音”的請示。

錯讀“宛”,丟了歷史名城文化內涵

南陽人何時開始將自己家鄉的地名宛白讀為“wan碗”音,似乎已經說不清楚。有人認為,既然南陽人讀宛為“wan碗”音已約定俗成,就不必再改了吧。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

南陽文化底蘊豐厚,人才輩出。可是,由於白讀了自己家鄉地名的讀音,可能就會貽笑大方。畢業於中央民族學院的南陽人王女士就經歷過這樣一件尷尬事兒:她的畢業論文題目是《社會表演:內鄉縣宛梆的生產與消費》,在論文答辯會上,一位教授在肯定了她的論文後,當場指出她將宛(yuan淵)讀為宛(wan碗)是不正確的。

南陽至北京的184次列車廣播員在介紹南陽悠久文明史時,就稱南陽古地名為宛(yuan淵)。列車長張香莉也表示,南陽是一個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南陽人如果將地名的讀音讀錯,有損南陽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在很多人看來,南陽古稱宛(yuan淵),是個值得南陽人驕傲的、“世所罕見”的地名。 《辭海》指出,“淵藪”一詞出自“宛為大都,士之淵藪”一語中。並指出宛(yuan淵)縣,為今河南南陽。

河南省長垣縣一位名叫蕭歧峻的先生曾專門撰文,稱譽南陽古稱宛(yuan淵)是個“世所罕見”的名字。他在文章裡這樣說:“南陽簡稱宛(yuan淵)是個多音、多義字。《後漢書·梁冀傳》稱宛(yuan淵)為大都,士之淵藪,意喻南陽為藏龍臥虎之地。從史藉看,當時對此地之描述,其環境之優美,名字之奇,國之少有,世所罕見。故筆者認為此地應是出將入相、龍躍虎鳴之地,不愧為歷史文化名城。”

“從俗從白”錯讀宛(yuān)為宛(wǎn)

1996年,因為徵聯事宜,時任南陽楹聯學會常務副會長的張克鋒曾經致信中國商務印書館編輯部,請教南陽古地名“宛”究竟該讀什麼音。中國商務印書館編輯部1996年11月回信張克鋒。信中說:“來信收到。戰國古城宛,古時讀yuan(於袁切)是肯定無疑的,wan(於阮切,碗)是它的另一個讀音,表實詞義,二者本不相干……《辭源》是一部重在溯源的古代漢語辭典,收字儘量反映古籍中的原始面貌,所以保留‘yuan淵’這個讀音。”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在這封信中,還批評南陽人不該把自己家鄉的地名“宛”(yuan淵)白讀為“wan碗”。信中寫道:“廈門、滎陽等地名的讀音,都有不從白讀的趨勢,即,不按它的常用音去讀,保留自己的特殊性。在這一點上,宛字的讀音卻正好相反,是從俗、從白讀的趨勢,很特殊。”

其實,當今不少知名專家學者也指出南陽古地名宛應讀“yuan淵”音。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在央視講《史記》時,在解釋“略南陽,南陽守 走,保城守宛”一句時,他特意講道:“宛(yuan淵),古縣名,今日河南省南陽市。”在得知今日南陽人將自己家鄉的地名宛(yuan淵)白讀為宛(wan碗)時,他講道: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南陽人,不應該白讀自己家鄉的地名宛(yuan淵)為宛(wan碗)。

南陽“宛”,三皇時代就讀“yuān”

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南陽“兩會”上,市政協委員李書勝、王同傑提交了《關於恢復南陽古稱宛(yuān)讀音的提案》。在提案中,他們列舉了大量事實,證明“宛”特指南陽時應讀“宛(yuan淵)”。

李書勝說,中國地名,往往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宛”也不例外。

傳說早在5000多年前,神農氏曾來到神州西南邊陲一帶。他見此地群山環繞、林木參天,境內沃野穰原,山果累累,一派鬱鬱蔥蔥之景象,就連連贊到:“此地真乃靈氣宛(yuan淵)潛,富民寶地也,就叫宛(yuan淵)吧!”

宋代史學家羅泌在《路史》中寫道:“三皇之世,宛(yuan淵),鬱郁華國。”說明“宛”這個地名,可追溯至三皇時代,可謂源遠流長。

春秋早期,楚文王根據神農氏稱南陽之地為“靈氣宛(yuan淵)潛,富民寶地”的傳說,將新闢建的城邑定名為“宛邑”。大約在春秋末期,由於宛邑位於伏牛山之南,漢水之北,楚人便把宛邑更名為南陽。此後,在史書上記述此地風采時,南陽與宛作為對同一個地方的稱呼經常交叉使用。如在《史記》中,寫南陽的部分共有40多處,其中就有多處是宛(yuan淵)與南陽這兩個名字交叉使用。

宋代語言學家陳彭年、丘雍合著的語音專著《廣韻·元韻》篇對“宛”的註釋:“宛,於袁切,古縣名、宛、宛縣,在南陽。”《康熙字典》對“宛”字的註釋:“宛,於袁切,縣名,春秋時屬晉,戰國為韓宛邑,秦為宛縣。漢因之。明屬南陽府。”1938年出版的《辭海》,對南陽古地名“宛”字的註釋也是“於袁切”,即“yuan淵”音。197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海》,對南陽古地名“宛”的注音仍是“yuan淵”。到了2002年4月,再版的《辭海》更為醒目地將南陽古地名“宛”字的注音單列出來。原文為:“宛縣(yuan淵),古縣名,戰國楚邑,秦昭襄王置縣,治今河南南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