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第一爐香》:張愛玲的文字真是美,而她的筆也真是殘酷

張愛玲小說的主題,一言以蔽之:愛情戰爭。

《第一爐香》(又名《沉香屑·第一爐香》)是張愛玲在1943年創作的,刊載在周瘦鵑主編的雜誌《紫羅蘭》第二期上,小說一經發表,就在上海引起巨大轟動。

小說背景是1937年七七事變後,傳言上海要有戰事,所以葛薇龍跟隨家人離瀘去香港避難。因香港物價飛漲,遂又離港返滬。葛薇龍為了繼續在香港求學,主動投靠斷絕親戚關係多年的的親姑媽梁太太。

當年,葛薇龍的姑媽年輕時,完全不顧家人反對,遠嫁粵東富商梁季騰,甘願做了他的第四房姨太太。幾年後,梁季騰死,其姑媽繼承了梁季騰的鉅額財產,寡居。

葛薇龍住在姑媽那豪華、精巧的豪宅裡,漸漸地被姑媽的物質款待所俘虜,成為姑媽用來勾住上層社會中那些男人的色餌。在姑媽指導下,葛薇龍最終和華僑花花公子喬琪結了婚。自從,她不是替喬琪弄錢,就是為姑媽弄人,變成了家庭裡的高階交際花,甚至自嘲為娼妓。

讀《第一爐香》:張愛玲的文字真是美,而她的筆也真是殘酷

說起張愛玲,經典作品很多,而這部《第一爐香》肯定算不上是她的代表作,不過從這部小說可以清晰地看出張愛玲早期的寫作風格:華美,蒼涼,精緻的悲傷。

有些作家,不寫則已,一寫就不得了,比如魯迅的《狂人日記》,比如郁達夫的《沉淪》。有的作家,其寫作風格是在不斷地摸索中逐漸成形的,比如沈從文,還有張愛玲。

許子冬教授認為,《第一爐香》解析的是女人(乃至人性中)更普遍的弱點,所以在抽象層面,顯示了人受虛榮、情感支配,無法解脫。在歷史層面,則表達了對都會小市民(尤其是女人)生態、心態的理解和同情。

張愛玲在這部小說中有兩個最重要的藝術技巧:

故意混淆敘述角度和反方向營造文學意象。

第一個特點:故意混淆敘述角度

小說中有些關鍵段落,景物描寫,你不知道是從主人公眼睛看的,還是小說敘事者角度看的。這種混淆是利用省略主語的方式,寫出人物自己都不知道的感覺或潛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