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男子,將去世父親放在缸中密封,1000天后開缸,已成一尊佛

——《史記·秦始皇本紀》

喪葬活動是我國傳統文化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中所表達的意思非常直接,就是生者對死者的追思和愛護。這種儀式是人類特有的精神活動。也許因地域的不同,從而導致各地的喪葬習俗都有所不同。但自古以來,在傳統文化中,所有的喪葬活動無不體現了一個共同的觀念——孝。

在古代社會中,喪葬禮儀不僅僅是將死者掩埋這麼簡單,還是生者對死者悼念的一種表達方式,更是演變成一種靈魂不滅的信仰。這種孝文化的觀念,在丁憂制度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江西一男子,將去世父親放在缸中密封,1000天后開缸,已成一尊佛

對於古人來說,遇到父母喪事,子女需要尊禮守持喪三年,不能參與婚嫁、吉慶之事。即便現在社會,仍舊會在一些地區遵循古老的喪葬禮儀。除了傳統的喪葬方式之外,還有一種喪葬方式讓人“震驚”,那就是缸葬。

一、遺囑“坐缸”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在江西上饒縣的羅橋街道有一名叫做林觀榮的孩子出生了。儘管他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但在父母的悉心教育之下,他養成了與人和善,待人寬厚的美好品質。因此,林觀榮長大之後成了當地 有名的大善人。

四十多年過去了,林觀榮突然對佛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僅不再佔葷,就連油腥味都不願意再聞到。索性,他直接從家裡離開,來到一座山上,跟廟宇當中的僧人一起生活。

或許是對僧人生活的嚮往,又或許是與佛結緣,林觀榮見通往廟宇的山路太過崎嶇,於是便耗費精力,一點一點從山上鑿開了一條通往山下的山路。兩千級臺階,凝結了林觀榮不菲的心血。這種行為,讓廟宇中的僧人都對他大加讚賞,稱這是一種無量功德。

此後,林觀榮越發虔誠,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時候,林觀榮跟兒子林上水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囑咐兒子要在自己死後用缸葬而不能用土葬。因為林觀榮覺得自己的修行不足,所以要採用缸葬的方式來讓自己的肉身蛻變,變成“肉身佛”。

江西一男子,將去世父親放在缸中密封,1000天后開缸,已成一尊佛

當然,林上水對此倒是從來沒有放在心上,心裡總想著,父親死後該如何下葬就不是他老人家說的算了。不過,儘管林上水對於父親的交代當成耳旁風,但對於父親的品性和修養一直非常敬仰。因此,林上水平日裡對父親是非常孝順的。

雖然說林上水從來沒將父親囑咐的喪葬方式分放在心上,但其父親臨終前的一個行為卻是讓他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二、缸葬千日之後成“肉身佛”

2000年的二月,就在林觀榮七十五歲的時候,不幸患上了腦血栓。經過二十多天的治療之後,病情一直都沒見好轉。到了三月九號那一天,已經二十多天沒有開口說話的林觀榮,突然變得“清醒”了起來。

林觀榮將兒子林上水叫到病床前,用清晰的口音,再度交代兒子“坐缸”的事情。林上水當時心中特別激動,想著已經二十多年沒說話的父親突然開口說話,這或許就是父親的“執念”了。如此這般想著,林上水最終決定按照父親的囑咐來準備。

隨後,林上水和他的姐夫開始四處尋找陶缸。一開始,怎麼都找不到合適的陶缸,後來,終於找到一個大小合適的陶缸,而且還搭配一個稍小一點的陶缸。扣在一起的話,正好可以密封起來。

江西一男子,將去世父親放在缸中密封,1000天后開缸,已成一尊佛

三天之後,林觀榮滿意的閉上了眼睛。而後在第三天,林上水請來木匠做了一個小木凳,然後將小木凳放在陶缸的底部。然後按照民間將遺體放入棺木的習俗流程,將父親的遺體抬到了陶缸中,讓父親坐在缸中的木凳上。

而後,林上水一家用木炭和黃紙包裹著的石灰粉一起放進陶缸,將林觀榮的遺體固定好。最後,將小一點的陶缸扣在大缸上面,再將缸口完全密封起來。所有的程式走完之後,林上水又將密封起來的陶缸密封在一間十平米的小房子中。

缸葬方式到這裡可以說是完成了,不過林上水按照父親生前的遺願,還要在坐缸千日之後開啟陶缸換成塑像。這樣才算徹底完成。於是,林上水決定等到2003年十一月二十九號的時候,再進行開缸,完成接下來的程式。

一千天過去了,林上水憂心仲仲的將密封起來的陶缸開啟。開啟之前,他特別擔心。因為他聽說過,如果坐缸不成功的話,開缸之後會看到腐爛的白骨。這樣一來,看到腐爛難看的遺體,總算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不過還好,當林上水開啟陶缸之後發現,父親林觀榮的遺體完好如初,幾乎跟木乃伊一樣,成了“肉身佛”。隨後,林上水請來工匠,在父親遺體上塗上石膏,在完全密封好,將父親的遺體塑造成一座石膏真身像。隨後,林上水給石膏真身像穿上衣服,供在農家樓房的二層主廳裡。

江西一男子,將去世父親放在缸中密封,1000天后開缸,已成一尊佛

三、爭議

對於林上水遵照父親遺囑,採用“缸葬”的方式將父親遺體變為不腐“石膏像”,這種做法傳開之後,卻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林上水的做法不妥當,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林上水的做法值得推廣。

相關民俗人士認為,採用缸葬的方式來處理親人後事,實在是一種無可厚非的做法。因為任何喪葬方式對於親人來說,都是一種生者對死者的追悼,都是一種心靈上的自我安慰。所以採用缸葬的方式,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再者說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從社會條件來進行分析的話,可以看出缸葬這種方式是不會像傳統棺木土葬一樣佔據大量土地資源和樹木資源的。因此,如果缸葬這種喪葬習俗加以規範的話,甚至可以推廣開來。

當然,有些人對這種說法就持反對態度了。在我國的《殯葬管理條例》中,明確規定的是要節約殯葬用地,革除喪葬陋習。同時,還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這些規定跟傳統喪葬習俗中的“厚葬”是相沖突的。

同樣的,民政部門相關人士表示,林上水父親所採用的“缸葬”確實不能單以對錯來進行討論。只不過,林上水在給父親採用“缸葬”後,還要繼續“保養”,這樣一來,其中所耗費的金錢就遠遠超過了火葬和土葬。很明顯,這是不妥當的。

江西一男子,將去世父親放在缸中密封,1000天后開缸,已成一尊佛

這一點,很明顯就不符合我國提倡的節儉辦喪事的要求了。另外還有一點,那就是將親人的遺體擺放在家裡,這種做法在情理上,想來也很難讓人接受的。畢竟,睹物還思人呢,更何況是將遺體堂而皇之的擺出來。這樣的話,天天看著難道不會覺得“難受”嗎?

結語:

喪葬習俗和喪葬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地區的整體面貌。如果是喪葬陋習的話,那麼確實就要根據國家的規定,最好予以革除。不過,在某些地區,仍舊延續著一些傳承很久的喪葬習俗和喪葬方式,是不能直接革除的,很明顯這是不現實的事情。

而林上水自己也感覺到“缸葬”讓自己有點吃不消了,因為這種喪葬方式的花費確實太高。除了各種人工費用之外,還有各種材料費。此外,還有後續的一系列“保養”費用會繼續產生。如果不是父親林觀榮的遺願,林上水是絕對不會採用這種喪葬方式的。

而且還有很關鍵的一點,那就是擺在林上水家裡的石膏真身像,是不可能永遠擺放下去的。最後,遲早還得“入土為安”。所以,這仍舊是一個很關鍵,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參考資料:《史記》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