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種植打頂後的水肥、化控關係到伏桃、伏前桃的大小和多少

花高密度下株寬和株高一般是呈現此消彼長的狀態的。我們知道棉花產量的形成主要是由鈴數和鈴重來決定的。實際生產管理中,我們北疆為了發揮群體優勢,一般情況下都是採取的高密度栽培模式,這樣問題就出現了,那就是棉花鬱閉,缺乏通透性的問題,而這就又是影響到棉花鈴數和鈴重不能有效生長的決定性因素。最近農之道微信大講堂很多農戶都在說棉花葉片大,蕾小且少,按去年這個時節都已經打頂了,但今年由於生育程序推後,眼看著時間往七月中旬上走了,果枝臺數和高度都不夠。這樣的棉花什麼時候才適合打頂?蕾鈴量少會對後期產量有多大的影響。

棉花種植打頂後的水肥、化控關係到伏桃、伏前桃的大小和多少

經過很多棉田的觀察發現,多數棉農無法掌握的也是最容易失誤的地方就是棉花打頂前後,也就是棉花初花期這段時間。一般情況下都是打頂後頂部果枝開始甩鞭子,株寬迅速增加至鬱閉,而下部還沒來得及發育或者沒有發育完整的棉桃只能停滯發育(一般我們說三葉保一桃,中下部功能葉無法正常光合作用合成養分,桃就保不住)。從而造成中空。這段影響主要在第三果枝到第五果枝,這部份果枝產生的棉桃主體也就是伏桃,是棉花產量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為了解決通透性的問題,我們制定了嚴格的縮節胺化控技術體系,但是由於天氣,水情等因素干擾,我們並不能達到我們希望的結果。而且還往往造成很大失誤。一方面,由於縮節胺的抑制作用而造成植物能量的內耗,(可以說促成了部分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形成傘型株型造加劇了棉株中空,我們往往無法逆轉的陷入不斷的開花脫落的怪圈,這樣只會耽誤農時,造成貪青晚熟。

透過近些年的實踐,深深地感到,打頂前的縮節胺用量一定不能大,這段時間是棉花生長的特殊期,尤其是今年,前期低溫根系生長不是太好,現在縮節胺用量一大就會出現蕾裹頭或鎖頂的情況。

棉花種植打頂後的水肥、化控關係到伏桃、伏前桃的大小和多少

另外棉花要高產只有限制株寬增加株高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原因有下面幾個方面。一是植物由於群體密度大,都有往上生長爭奪空間的本能,但是一旦打頂,頂部的果枝就毫無疑問的成為新的頂尖。就彷彿冬麥分櫱一個頭變成幾個頭,這樣能不造成棉花中下部鬱閉嗎?二是棉花相鄰果枝現蕾縱向,即同位蕾,只需要2-4天,而同一果枝相鄰的蕾,橫向現蕾時間卻要5-7天。所以我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規律因勢利導,透過增加果枝臺數避免外圍鈴,從而限制株寬。使棉花瘦身。這樣做的好處還可以縮短有效現蕾時間,增加伏桃比例。當然這裡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保留頂尖。

棉花種植打頂後的水肥、化控關係到伏桃、伏前桃的大小和多少

因此打頂後的水肥和縮節胺的應用就是近期的關鍵了。一方面水肥和縮節胺必須相結合,否則棉田過早密閉就會造成中下部伏前桃和伏桃大量脫落,伏前桃和伏桃無法座住後棉花體內過量的養分就會將頂部果枝的辮子甩開,造成大傘蓋,使棉花通風透光性更差,無法照到下部,這樣中下部更加不好座上桃子,形成惡性迴圈。

棉花種植打頂後的水肥、化控關係到伏桃、伏前桃的大小和多少

打完頂後棉花管理重點有哪些呢?

打完頂後的水肥

當打完頂後,棉花本身養分有一個從上而下的迴流過程,當養分迴流到中下部後也就是伏前桃、伏桃的位置後就可以使伏前桃和伏桃座穩。如果在此過程當中大水肥從下往上供來就會造成養分過剩,從而把油條枝憋長使中下部群體變大,造成通風透光不利於伏前桃、伏桃的座桃。因此打完頂後的一水一定不能太大的水肥,一般尿素3-5公斤,磷肥如一銨3公斤左右,鉀肥2公斤左右,使棉花穩住,當桃子座住中部3-4臺果有桃時就是大水肥的時候,大水肥雖然不能增加多少蕾數,但可以增加單鈴重,我們想想同樣的平均7個桃的棉田,5克和6克之間一株棉花就差了7克,這就相當於多了1個多棉桃。

棉花種植打頂後的水肥、化控關係到伏桃、伏前桃的大小和多少

打頂後縮節胺必須二次化控與一次封死相結合,這個必須靈活掌握,正常打頂如7月5-8日這幾天打頂的可以採取二次封頂的措施,第一次在棉花打頂後3-5天,等頂部果枝出來5釐米左右,縮節胺5-8克,第二次化控在第一次化控7天左右再進行第二次化控將棉頂封死,透過二次化控一方面使上中下部的養分分配均勻,另一方面使頂部果枝伸出,便於秋桃座桃。早打頂的棉田為什麼不能一次封死?如果一次封死很容易造成中下部養分無處可去將油條枝憋的瘋長,這樣的落花落鈴再怎麼管理也無法產量追回來了。當北疆打頂在7月10日之後時就必須一次封死了,這時的蓋頂桃按時間上來算也不會結太多,結多了也是無效桃。本來這時間打頂棉花肯定是出了一些問題的。因此需要一次封死,讓棉花的內圍鈴單鈴重儘量增大,確保產量不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