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韓版《門鎖》,我們的故事到底缺在哪裡?

最近,國內版白百何的《門鎖》上映,不知道有多少小夥伴看了,不過豆瓣才4。9,反觀韓版豆瓣評分6。9,還真是一言難盡啊!我瞅了瞅網上的評論,集火地主要在劇情的後半段拉跨。

相較於韓版《門鎖》,我們的故事到底缺在哪裡?

相較於韓版《門鎖》,我們的故事到底缺在哪裡?

誠然來說,獨居女性確實是很好的題材,貼近生活,很容易引起共鳴。其實《門鎖》的創意最早可以追溯到西班牙影片《當你熟睡》,不過它是以迫害者的視角去展現對於獨居女子的侵害,而韓版的《門鎖》則轉換了視角,以被害者的角度去呈現都市獨身女子的恐懼,主演孔曉振乍一看不漂亮,但她以親切自然而富有韻味的演技被很多韓劇迷所喜愛,前兩年她的《山茶花開時》有懸疑,有喜劇,有浪漫,還有生活質感,著實收割了不少粉絲。

相較於韓版《門鎖》,我們的故事到底缺在哪裡?

而這版《門鎖》的白百何在國內也有不少粉絲,演技線上,佳作也不少。《失戀33天》分別入圍第4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和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女演員 ,並榮獲第3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獎。

相較於韓版《門鎖》,我們的故事到底缺在哪裡?

可韓版尚且知道要融入自己新的視角,而國內版《門鎖》,我只看到了創作者被鎖住的思維。

《門鎖》這個故事最大的意義,本該在於它能真實反映了當代女性獨居的安全現狀,用大多數人的生活細節,讓人能在共鳴中思考當下,這遠比影片帶給我的視聽刺激更加有價值。而《門鎖》缺乏的正是故事的深度,浮於表面的戲劇化劇情,吸引了眼球,卻換不來震撼人心的力量。

女性的恐懼來源於潛伏身邊的凝視

都市中“家”和“單位”兩點一線,構成了大多數獨身女性當下的生活軌跡。媒體總在憤憤不平於女性在職場的不公,卻忽略了她的“家”可能比她的“單位”更加危機四伏。這種“不安”始終貫穿於她們的每一天,它可能來自一條幽暗的小路,也可能來自電梯裡肆意的目光,更可能來自深夜裡奇怪的聲響。她們似乎為了一座孤島,外面風雨交加,唯有那扇大門能夠給與她們絲絲踏實,可現實是那曾經讓人安心的門鎖開關聲,卻可能變成催命的哀嚎,彷彿是墓地烏鴉的叫聲,讓人不寒而慄。

相較於韓版《門鎖》,我們的故事到底缺在哪裡?

說實話,作為一個男性之前我並沒有留意到這些,無法明白門口放一雙男鞋的意圖,無法理解外賣不寫門號去樓下拿的無奈,無法知曉進入電梯不先按樓層的謹慎。正如白百何在首映禮上所說“

《門鎖》不是為了傳遞恐慌,而是為了傳遞對獨居女性安全問題的關注,關注本身就是一種力量。“當代女性怕的從來都不是妖魔鬼怪,而是潛伏在身邊可怕的人心。

而這種潛伏在身邊的人心,卻往往從凝視開始。在傳統的男權社會下,女性始終被看成附屬。男性習慣以一種審視的自上而下的視角去“凝視”女性,因此男性透過各種媒介和渠道享受這種凝視,並能得到愉悅,因為凝視能讓他們成為被凝視者的主導者。英國學者約翰·伯傑寫於1972年的《觀看的方式》一書就提到,人們觀看方式中“理想”的觀賞者通常是男人,而女人的形象則是用來討好男人的。“這種文化不斷地把“男性凝視”加以自然化和常態化。回想一下,如今的眾多廣告,很容易就能發現大多數男性視角都處於看的一方,而女性則是被看的一方。這無疑在潛移默化中表達一種觀念——女性的魅力體現永遠無法缺少男性的目光。

相較於韓版《門鎖》,我們的故事到底缺在哪裡?

《西西里的

傳說》

細細想來,這種凝視觀念才是最可怕的。它似乎在鼓勵男性在凝視中的強硬姿態,他們不認為這是一種無禮,甚至是一種嘉許。如果這種“嘉許“被斷然回絕,反而會招致憤怒,如果被默默接受,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又可能讓他們內心滋生涓涓慾望。這種文化所賦予男性控制慾的自然化和常態化才是獨身女性危機的根源。

解決之道不在於保護,而是賦予她們權利

女性獨居問題是現代社會凸顯並加劇的問題。社會關係原子化,人們之間的社交範圍更廣但深度與連線度卻更低。“門鎖“儼然成為當代獨身女性困境的具象。門鎖的兩面,一面是隱秘的私人空間,一面是公開的公共空間。這無疑創造了一種潛在的對立,門鎖既保護了隱秘空間不被侵犯,卻也封閉了走進公共空間的途徑。在傳統的觀念裡,女性是需要被保護的,因為她們生理上弱小,但這種保護也無形中形成了一種看不見的牢籠。在這些封閉的空間裡,反而會衍生出更醜陋的罪惡,家暴是如此,電影中方卉遇到的變態也是如此。

相較於韓版《門鎖》,我們的故事到底缺在哪裡?

在我看來,真正解決女性安全之道,關注只是開始,給予她們權利是路徑,創造一個和諧共處的環境才是目的。當每個社群都能如朝陽人民那樣,我想一切罪惡都會在陽光下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