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鑑定技巧:三招教你如何理解古代瓷器

瓷器是最難辨認的。現在,這種觀點又發生了變化:陶瓷是最難看的,書法和繪畫是最容易辨認的。因為每個書畫家的風格都比較單一。雖然有模仿,但仍侷限於一個狹窄的範圍。陶瓷涉及很多窯爐,每個時代都有很多東西。真假難辨。因此,許多人喜歡在霧中看花。

陶瓷鑑定技巧:三招教你如何理解古代瓷器

北宋 汝窯天青釉葵花洗

如何欣賞中國古代陶瓷?本期編輯特邀首都博物館研究員、著名陶瓷鑑定專家趙宗為廣大收藏家進行指導。趙先生坦率地說,他談到了方法,核心問題是兩個字:自然。透過實踐,中國古代陶瓷的鑑賞應該從瓷器的痕跡來分析。

使用痕跡:瓷器傳世的最好見證

陶瓷鑑定技巧:三招教你如何理解古代瓷器

北宋 定窯劃花八稜大盌

要判斷一件東西的真偽,僅僅從傳統的鑑定方法如釉料、陶器型別、裝飾和燒製方法入手是不夠的。我認為有必要使用一些追蹤方法來輔助識別

例如,毫無疑問,傳世的東西一定有傳世使用的痕跡。因為散落在人群中的每件事都會有一個非常粗糙的經歷,這與紫禁城不同。紫禁城裡還有很多東西,它們儲存在特定的環境中。這些東西很難看見和摸到。在判斷傳世產品時,自然使用痕跡是我們鑑定的重要方法。

有一次,一位老紳士無情地拿來一個將軍的罈子,放在桌上,指著我的鼻子說:“坐在那兒”嚇唬我。在我開口之前,他說:“不要說話。不管是真是假。你必須告訴我為什麼。不要說兩個字。如果是假的,就把它送給我。”我把罐子翻過來,對老人說:“讓我問你一個問題。為什麼箍腳內側簷口的磨損程度與外側一致?在什麼情況下,它可以穿得如此始終如一?你能告訴我嗎?“老人確實是一位長者,他說,”不,不用說。“

什麼是正常使用痕跡,什麼是人為使用痕跡,我們將在探索中慢慢了解。當我們看到感知時,沒有問題;當我們看到混亂;當我們看到被推翻時,我們不相信。經過幾輪之後,我們將總結出合適的方法來區分痕跡,這樣重新識別將是有意義的。

工藝痕跡:各個歷史時代的縮影

陶瓷鑑定技巧:三招教你如何理解古代瓷器

南宋 官窯青釉八方弦紋盤口瓶

工藝痕跡應該說很複雜,很難理解。元代以前的老窯瓷器,裡面基本不鏽胎,自然拉出來。在拉伸過程中,有一釐米左右的螺旋拉坯痕跡,或深或淺,這取決於不同的型別、窯口和生產區域。

以前我總結了半天,以為任何有這種拉坯痕跡的人都差不多。為何得出這樣的結論?由於這麼多年我去景德鎮看了,發現這種拉坯沒人會,很少見,拉坯的效果和我說的這種現象有很大的不同。

我目前的經驗是,有許多毛孔痕跡和褶皺痕跡過於集中於一些粗糙的模仿。例如,在拉絲後,一些褶皺痕跡或氣泡痕跡是人工製作的,這不是很均勻和自然的

毛坯拉絲和泥漿精煉的過程,包括修腳的過程,非常複雜。到目前為止,我幾乎看不到現代仿製品的蹤跡。我說的是小的人工製品。無論是高杯、盤子還是碗,平切的腳都成直角。燃燒後,平切腳的內側向內收縮,幾乎變成一個橫截面圖。我不知道這種東西是怎麼形成的。它似乎被外緣的邊緣燒焦了。裡面是一個八字,大部分是在挖掘中發現的。

陶瓷鑑定技巧:三招教你如何理解古代瓷器

清乾隆 青花胭脂紅料雙鳳戲珠紋龍耳扁壺

北京的元代墓葬和教堂中出土了許多這樣的文物,包括北京許多建築工地出土的碗碟。為什麼?只不過是減少了器具本身和底部之間的接觸,但我們知道把它倒置是很簡單的。然而,內部刮削的速度和技術水平是完美的,這讓你覺得這是自然的收縮。根本不是內刮,刮的痕跡根本找不到

我們知道,在宋代耀州窯,由於胎泥本身的硬度不同,內刮一刀、外刮一刀的痕跡非常清晰。刮削過程中遇到硬處會有跳刀痕跡。這個痕跡根本找不到。它只能被理解為自然的收縮,但是為什麼我們可以收縮內部而不收縮外部呢?對於這些未知的事物,我們至少應該掌握一些現象。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到這種程度的模仿。這些技術特徵和痕跡需要仔細研究和討論。

出土痕跡:歷代瓷器出土的鐵證

出土痕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痕跡,很難把握。也是北方的土,北京的土和內蒙古的土,東北的土不一樣,南方的土,比如四川、重慶的土,和江西、福建的土不一樣,土質差別很大。

另一種方法是埋在地裡,埋三兩年,三年以上的不是沒有,少,這是因為人的浮躁,埋了這麼多年肯定是想盈利的。比如我們說民國的東西,無論是繪畫、雕塑、瓷器、玉器還是銅器,都很精緻。儘管清朝不復存在,但那個朝代對這些工匠的影響卻是潛移默化的。工匠的心是靜的,他崇尚一門手藝,有了這門手藝才有飯吃,所以他做的事一定要踏實,經得起推敲和琢磨。現代人浮躁到這種程度,他沾的泥土也和浮躁的心粘在一起,不管能埋多少年,都要作弊,這往往是暴露他們馬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