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的宰相是“山東”人,為什麼唐太宗對山東如此“偏愛”?

話說,李世民總攬國事後,特別重視提拔山東地域的人才,據統計他一共任用過宰相28人,其中山東人佔了將近一半,而且多出身卑賤。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那麼喜歡重用“山東”人,這背後蘊藏著他的哪些考量呢?

此山東非彼山東

。這裡說的山東是指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包含了現在的河北、山東、河南等)。山東士族是指這片地區範圍內的門閥士族,主要有李、崔、盧、鄭、王五姓士族。當時主要有三股勢力,分別是“江南華族”、“山東士族”、“關隴軍貴族”。

一半的宰相是“山東”人,為什麼唐太宗對山東如此“偏愛”?

從南北朝開始,勢力強大的山東士族與李世民所在的關隴軍貴族之間的衝突就沒有斷過,

要想實現統治,就需要把山東士族抑制住

,而山東豪傑對抑制山東士族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豪傑牽制勢力

當時局面:山東大族的文化學識和社會地位均在關隴的上面,到頭來卻要被關隴管著,因為自身利益逐步喪失,所以對關隴非常不滿。

一半的宰相是“山東”人,為什麼唐太宗對山東如此“偏愛”?

唐太宗李世民清楚面對這樣的情況,山東士族只要一有機會一定會起兵反抗,

雖然當時山東大族的實力大不如前,但世族地主所有制並沒有解體,所以仍然不容小覷

,必須要抑制住。為了抑制這股勢力,唐太宗一方面,在命人修撰《士族志》的時候,特意要求排列士族的等級,比如崔民幹人家原來屬於第一等,後來直接給人降到了三等。另一方面,提拔山東士族的人,目的就是要透過山東豪傑來牽制住山東士族的勢力,暫時穩定山東。

一半的宰相是“山東”人,為什麼唐太宗對山東如此“偏愛”?

說白了所謂的山東豪傑,主要就是隋末的時候山東起義軍的各個領袖。比如魏徵、李績、戴胄等等。這些山東豪傑歸順唐朝後,大部分成了庶族地主,階級不同他們和山東大族的衝突就出現了,唐太宗正是利用了這一點。

第二,平內憂穩局面

另一方面山東這邊階級矛盾深化,散佈在各地的李建成舊部也蠢蠢欲動,周邊以突厥族為主的族群更是不消停,如果這些勢力相勾搭,隋滅的歷史很可能重演。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一半的宰相是“山東”人,為什麼唐太宗對山東如此“偏愛”?

剛剛登基沒多久,國家沒有安定,百姓也沒有過上富裕的生活,這個時候不適合跟突厥那邊發生衝突,

安外必先攘內

,唐太宗深知這一點。還是需要先把內部的山東方面矛盾和李建成還沒有歸順的舊部解決好,魏徵一眾山東豪傑經歷過動亂,他們既對局面比較瞭解,又和各方勢力有聯絡,所以這個時候很需要他們去做調節,因此唐太宗更是要偏愛他們一些。

一半的宰相是“山東”人,為什麼唐太宗對山東如此“偏愛”?

第三,拉攏人心穩固統治

當時政權剛剛開始搭建,經濟衰退,很多人是勒緊了褲腰帶,

也有很多

事情等著要興辦。所以唐太宗覺得首要目標是發展經濟和穩定秩序。

隋煬帝主要是太心急了,不顧百姓安危、脫離群眾,才有隋朝滅亡的結果,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走上隋煬帝的老路,唐太宗更想

樹立的形象是一個務實親民的明君

。這個時候單靠關隴集團是不行的,他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來幫助他穩固統治和塑造形象。那為什麼要庶族寒門呢?一方面他們確實是人才,另一方面是唐太宗想透過這種行為,來緩解山東人對皇室的反感。

一半的宰相是“山東”人,為什麼唐太宗對山東如此“偏愛”?

簡單點說,李世民自己也知道上位的方法不太正規,外界對他的手段更是議論紛紛,為了減輕輿論壓力,唐太宗覺得需要提拔重用些庶族寒門,降低發生社會動盪的可能性。

結語

唐太宗作為皇帝,曾經屢次被魏徵等人的進諫觸犯到,不止一次的被氣到。但為了自己的功業之心,為了大局考慮,也就默默地接受了“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重用了很多山東人,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些人說的也不是全無道理,貞觀期間也正是他們君臣上下齊心,才出現了後來的太平盛世。

一半的宰相是“山東”人,為什麼唐太宗對山東如此“偏愛”?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細細琢磨,感觸頗深。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透過網路平臺傳播謠言的事情時有發生。面對網上的傳言,絕大多數的網友還是理性的,他們會

加以分析判斷,不輕易的跟風,使得謊言止於智者

。但也有些吃瓜群眾、鍵盤俠,往往對事情不加求證就廣為轉發,甚至會給當事人及其家人朋友帶去難以接受的折磨。在此還是要呼籲大家,文明上網,要不斷提高自己對謠言、謊言的判斷力,防止受騙,不信謠不傳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