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的位置本來已經坐穩,但因他人的不斷唱衰,最終兵敗如山倒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兩年以後,李淵去世。按照慣例,李世民要為自己的父親守孝三年,於是授予太子李承乾監國。太子李承乾監國期間,業績穩定突出,受到了廣泛好評。

太子的位置本來已經坐穩,但因他人的不斷唱衰,最終兵敗如山倒

配圖來自網路

如果形勢按照這樣發展下去,也無可厚非。但是後來,由於李承乾的腳得了疾病,慢慢瘸了,再加上唐太宗非常欣賞次子魏王李泰的文學才能,經常將其帶在身邊,引起了李承乾的緊張。唐太宗的曖昧態度,使得唐太宗身邊的一些大臣暗自揣測其意圖,認為他對現有太子不滿,打算另立魏王李泰為太子。以房玄齡為首的一些大臣,也紛紛站隊魏王李泰。李承乾和李泰之間的關係,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要說魏王李泰這個人,也是非常有野心的人。經常有意無意的刺激李承乾,卻又做得滴水不漏,讓李承乾抓不住把柄。

在李泰的不斷挑釁下,李承乾也慢慢按耐不住了,不斷惹出事端。《資治通鑑》記載李承乾經常在太子府中練兵,鼓聲震天。史書上對其表現也多以負面評價。

此時李承乾的太子府中,主要有兩股勢力。一股是以太子身邊的親信為主的親太子派,一股是唐太宗時期的一些功臣和舊臣。但是,後面一股勢力和太子的關係並不算太好。

當時太子李承乾在太子府中練兵的時候, 于志寧、杜正倫等人就經常將太子的一言一行上報給唐太宗,而且向唐太宗告密說太子和突厥來往密切,太子和功臣和舊臣的關係日益緊張,以至於有一次杜正倫下朝後,太子派人將其暴打一頓。

當時唐太宗雖然對魏王李泰十分欣賞,但是並沒有打算廢掉太子,並將主張保住太子的魏徵任命為李承乾太子太師,以此來鞏固李承乾的太子地位。

後來魏徵很快去世,因唐太宗受到一封檢舉魏王李泰的書信,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矛盾達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

齊王謀反案的爆發,使得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矛盾徹底公開化。在魏王李泰的不斷唱衰下,太子李承乾派人刺殺魏王李泰失敗,行為徹底敗露。

之後,所有的大臣迫於形勢,不得不選擇站隊。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打算模仿當年的玄武門政變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由於事情敗露,李承乾被廢為庶人,參與謀反的李元昌和侯君集被殺。於是,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成為太子的兩個人選。

想著能儘快當上太子,李泰向李世民表忠心,表示自己成為太子以後,會殺掉自己的兒子,百年之後會將皇位傳給晉王李治。當李世民將李泰的話說給大臣聽的時候,褚遂良等人認為李泰的說法不符合人性。

由於擔心歷史重演,加上晉王李治有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強大政治背景站臺,再者李泰心態過於急切,以李治和齊王謀反案有牽連的理由,逼迫敲打了李治,被李世民察覺。看到玄武門兵變的歷史重演,李世民痛苦的想要自殺。最終在萬般的猶豫之中,李世民沒有把魏王李泰立為太子,而是選擇了李治。魏王李泰被下放到順陽,成為一個郡王。

太子李承乾被廢的悲劇中,李世民的態度應承擔主要責任。其次,李承乾的心態也沒有放正,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修身齊家方面,而不是和魏王李泰斗。最後,魏王李泰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覬覦本不應屬於自己的位置,結果連原來的一切也要失去。

不過話說回來,李承乾這個人也真夠倒黴的,本來自己作為太子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結果因為父親的曖昧態度和兄弟的不斷挑釁,最終失去了太子之位。真是人算不如天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