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教序》:全文密集解析

《聖教序》:全文密集解析

提到《聖教序》的第一印象就是碑帖,但是跟許多著名碑帖一樣,它們誕生的那一刻都不是作為書法作品,其地位要遠遠高於書法的層面,帶有非常強的政治意義。歷史上所有的大書法家,他們的第一職業都不是書法家。

《聖教序》的全稱是《大唐三藏聖教序》

,這裡的“聖教”就是對佛教的尊稱,佛教道教的經籍寶典總稱為藏,其實也就是具有寶藏的意思了。佛教的藏有不同的型別,佛陀親口傳授的法門稱為經藏,約束佛教信眾行為的規定稱為律藏,引申闡述佛經的理論稱為論藏。經、律、論三藏是總指佛教所有的經典,

《聖教序》就是為佛教經典寫的一篇序文。

《聖教序

》前言

唐代有一位著名的高僧叫玄奘,就是《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人物,但真實的玄奘法師可比唐僧厲害多了,無論從智慧上還是從膽魄上都堪稱高人。

玄奘法師是河南省偃師人

,他十三歲時就已經出家為僧了,在唐太宗貞觀三年,也就是公元629年玄奘法師從長安出發,當時還是

以偷渡的形式出去的,歷時四年輾轉幾萬裡,才抵達了古印度那爛陀寺

,所以《西遊記》主題曲唱的: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場場酸甜苦辣。歌詞描寫的是非常到位的,因為這個路程是非常艱辛的。

玄奘法師在那爛陀寺修習了精深的佛法,他是中國佛教唯識宗的創始人,在貞觀十九年的時候,他從印度返回了長安,受到了非常隆重的接待,唐太宗確實賜給他一件珍貴的袈裟,就是那件被黑熊精惦記的

錦襴袈裟

。玄奘法師的西行經歷使得他對西域各國的情況瞭如指掌,在這方面的資料也是當時大唐王朝非常需要的,因為唐朝正處於鼎盛時期。當時還在上升期,急需開疆拓土,所以這方面的材料是非常難得的。

玄奘法師歸來之後就編撰了一部《大唐西域記》,這還是他在譯經之前就先編了這部書,他記載了西域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資料,這個東西是當時唐太宗的剛需,所以這個作品交付之後,玄奘法師才被安排在弘福寺主持譯經,也就是翻譯他從印度帶回來的梵文經典,就是《西遊記》裡說的取回來的真經。他最初譯經的地點在弘福寺,在今天西安市的長安區。有很多營銷的網文說古地名被改掉可惜了,比如長安改成了西安,蘭陵變成了棗莊,汝南變成了駐馬店之類的,其實這都是不瞭解行政區劃的統屬關係造成的誤解,像長安、汝南、蘭陵這些古地名其實一直都在。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在弘福寺譯經的玄奘法師取得了新的進展,他上表請皇帝給新譯的佛經寫序,

古代修書譯經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代表國家的強大和文化的昌盛

。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寫了這篇序言,所以這個序的地位算是頂格了。而且皇帝寫序能起到很強的保護作用。唐太宗不僅是個軍事家,文采也同樣了得。他贈給宋國公蕭瑀的詩: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

。僅憑這樣的詩還不能說明他的水平,但這篇《聖教序》就不同了,它是難度更大的駢文,章法氣勢神韻處理得都是非常到位的,很多文學家其實也不過如此,作為職業皇帝就更為難得了。

唐太宗寫的這篇序言就叫

《大唐三藏聖教序》

,是皇帝為剛剛翻譯的佛經寫的序言。唐高宗李治當時還是太子的身份,他在東宮也寫了一篇

《述三藏聖教序記》

,其實李治寫的就是《聖教序》的序,有一種套娃的感覺。

就是在他父親唐太宗的序言基礎上自己寫了一篇感言

。唐太宗和唐高宗這兩篇序文合稱為《聖教序》,這就是《聖教序》的基本組成部分,它實際上是由大唐兩位皇帝的序文組成。

貞觀二十二年,太子李治為了紀念母親長孫皇后,修建了規格極高的大慈恩寺,

報答慈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叫大慈恩寺

。後來明朝永樂皇帝在南京修建大報恩寺,也是以紀念生母的名義修的。大慈恩寺竣工之後,

唐高宗請玄奘法師親自擔任住持

,所以譯經的地點就從弘福寺轉移到大慈恩寺,大慈恩寺也成為唐朝最重要的譯經場所之一。今天去西安大慈恩寺遊覽,在廣場上就能看到玄奘法師的高大塑像。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可能是服食仙丹產生的副作用發作了,唐太宗在長安區的翠微宮駕崩,六月一日太子李治即位,也就是唐高宗,次年改元永徽,這是唐高宗第一個年號。還取得了不錯政績,稱為“永徽之治”。在永徽三年,公元652年,

玄奘法師得到唐高宗的支援,他在大慈恩寺旁邊修建了大慈恩寺塔,用來存放從西域取回來的佛像和經書,當然還有舍利子

這座磚塔不是我們中國傳統的形制,採用的是西域的塔建築形制

,經過歷代維護修整,現在總高度是64。5米,在當時算是摩天大樓的級別了。

大慈恩寺塔又被稱為雁塔,

古印度傳說有一種神鳥,可能是主神梵天的智慧化身,這種鳥的形態就跟中國的雁相似,所以翻譯的時候就把它翻譯成了雁,大慈恩塔也被稱為雁塔

,後來唐朝進士及第的學子都喜歡跑到雁塔下面把自己的名號題到牆上,稱為雁塔題名。白居易也在上面題過詩: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當年錄取了十七個人,他二十八歲最年輕,他考的是進士科,“

三十老明經,

五十少進士”,難度是非常大的。直到李德裕作了宰相的時候,他不是進士出身,所以看著這幫人煩死了,於是把牆給刨了。

後來唐朝又在薦福寺修了佛塔,稱為薦福寺塔

,形制跟大慈恩塔差不多,就是稍微小一點,所以

後來的人們就稱大慈恩塔為大雁塔,稱薦福寺塔為小雁塔

是大的雁塔和小的雁塔,而不是大雁和小雁,這就是我們今天西安的大小雁塔

。雁塔就是用來供奉舍利子和經書的佛塔,在大雁塔底層南向的東西兩側,鑲嵌著兩塊碑刻,就是唐太宗父子的序文碑刻,所以稱為《雁塔聖教序》。

所以當你面向大雁塔的時候,你右手邊的石碑是唐太宗的《聖教序》,左手邊的石碑是唐高宗的《聖教記》,買字帖的時候它們是印在一冊的,但是它們是分屬於兩塊原碑的。唐太宗的碑文是豎排自右向左書寫,唐高宗的碑文是豎排自左向右書寫。聖教序碑建於永徽四年十月,聖教記碑建於永徽四年十二月,它們是同年相繼完成的。上面的碑文是由褚遂良書寫的,這是《聖教序最原始的版本。

除此之外還有三個版本的聖教序,《大唐二帝聖教序碑》這個建於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年,比雁塔聖教序晚了五年。當時是建在玄奘法師的故鄉,河南省偃師的招提寺,由門下省官員王興滿書寫,他也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這塊碑現在已經殘了。這是第二塊聖教序碑。

第三塊是《同州聖教序碑》,建於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這個時候褚遂良已經去世,唐高宗駕臨同州的時候,可能是出於某種心情特別批准建立了這塊碑。同州碑是翻刻的雁塔聖教序碑,還是用的褚遂良的字,因為褚遂良在永徽二年曾經被貶到同州做刺史,他去世之後又發生了很多事情,使唐高宗有一點想念褚遂良。敕建了跟雁塔碑一樣的同州聖教序碑。同州就是今陝西省大荔縣,這塊碑現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最後一塊聖教序碑是《唐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簡稱集王聖教序,早在唐高宗敕建大雁塔聖教序碑的時候,

弘福寺的僧人懷仁就開始了自己的藝術行為,他借閱內府所藏的王羲之墨跡,又蒐集民間的王羲之墨跡,用王體字集成了一部聖教序

。古代集字是非常艱難的,他總歷時二十多年,終於在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完成。

所以我們能看到晉代的王羲之書寫唐代的聖教序

,唐太宗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這也算是給太宗皇帝一個跨界獻禮。這塊石碑原來是在弘福寺,現在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懷仁集聖教序》保留了大量的王體字,也成為我們今天學習王羲之書法的重要範本。

《懷仁集聖教序》跟雁塔聖教序有點差別,它比雁塔聖教序多出三段內容,分別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敕答,太子李治的箋答,玄奘法師翻譯的心經,也就是玄奘法師收到聖教序後回信致謝,唐太宗李世民和太子李治分別回信,還有玄奘法師翻譯的波若波羅蜜多心經,多出這麼三段內容。

唐太宗在玄奘法師來信致謝的時候,非常隆重的謙虛了一番,唐太宗先對玄奘法師說:

朕才謝珪璋,言慚博達。至於內典,尤所未閒

。就是說我的才華比起真正的才俊差的太遠了,用詞造句也無法廣博通達,尤其像佛經這樣的專業典籍,我平時也沒有能深度的進行鑽研。

才謝珪璋中珪璋都是指等級貴重的玉製禮器,用來引申重要的棟樑之才

。北宋名將曹彬的後裔曹氏祠堂裡的對聯:

漢拜相,宋封王,三千年皇猷黼黻。居江左,卜京右,億萬世國器珪璋

唐太宗謙虛說我的水平不行,對佛經也沒有專業研究,我只是勉強寫了這篇序文。

昨制序文,深為鄙拙。唯恐穢翰墨於金簡,標瓦礫於珠林。忽得來書,謬承褒讚

。他謙虛說這篇聖教序寫的實在是不夠好,朕也是非常惶恐,總感覺我的墨跡配不上抄經的金簡,像是瓦礫混進了珍珠之中。忽然收到了玄奘法師的來信,說這篇序文寫的還不錯,法師實在是過獎了。

懷仁和尚集聖教序的時候就把兩位皇帝給玄奘法師的回信也同時集了出來,因此內容比其他版本的聖教序內容多出三段。這就是聖教序的大概情況,就是公元653年唐高宗父親和自己的序文分別刻成石碑,鑲嵌在大雁塔底部,這個就是《雁塔聖教序》。公元657年十二月,建河南偃師招提寺碑,這個就是《大唐二帝聖教序》,由王行滿書寫。公元663年六月,在同州翻刻了雁塔聖教序碑,也就是《同州聖教序》。公元672年十二月,建弘福寺聖教序碑,也就是《懷仁集聖教序》。《雁塔聖教序》是由唐太宗和唐高宗兩位皇帝撰文,由著名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所以這個碑被稱為二聖三絕碑。

大 唐 三 藏 聖 教 序

《雁塔聖教序》,包括唐太宗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還有唐高宗寫的《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都是唐高宗敕建的。這個時候他已經是皇帝了,所以兩位皇帝的石碑在規格上是相同的,只是細節處稍有些差異。都說唐太宗有龍鳳之姿,堪稱文武全才,不僅創造過軍事史上的奇蹟,就連文章寫的也是相當有水平。

《聖孝序》是為玄奘法師新譯的佛經寫的序言,所以其中涉及到多處佛教用語

玄奘法師將從印度帶回來的梵文經典譯成經書之後,上表請求唐太空宗李世民給經書寫一篇序言,唐太宗親自寫,這就是

《大唐三藏聖教序》

。序文的開頭就從開天闢地的宇宙觀說起,不愧是君臨四海的天可汗。

《聖教序》:全文密集解析

“蓋聞二儀有象,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

起首就是一個宇宙生成的概述,

二儀就是陰陽兩種狀態

,“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

就是陰儀和陽儀,這是中國哲學表達對立的兩種狀態,陰陽是一個總述的大概念

,它具體可以表現為:冷熱、矛盾、剛柔、善惡、快慢、正負等等這些對立的狀態。古人認為宇宙間相對立的兩種基本元素,也就是用陰和陽兩種符號來代表,它們透過一定的執行規律而形成了世間永珍,這就是二儀有象,也就是陰陽兩種狀態的執行,漸漸形成了各種具體的事物。那具體都形成了什麼東西呢?

顯覆載以含生。覆是指從上向下遮蓋,也就是指天。載是指從下向上承擔,也就是指地。

覆載就是指天地

《禮記》:天之所覆,地之所載

。含生這個詞經常用作佛教的獨立用語,在此處它應該指含藏生命的靈體,其實也就是指世界上的生物。含生是和後面的化物相對,陰陽是抽象的概念,天地是具象的概念。

“蓋聞二儀有象,顯覆載以含生。”是說抽象的陰陽狀態化生出具體的天地生靈,陰陽生成天地這是空間上的類象,那自然還有時間上的類象。

“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

易有太極,是生兩極,兩儀生四象

”也就是指太陰、太陽、少陰、少陽,陰陽向下細分出來的四種狀態。四象在季節上就對應著春、夏、秋、冬,

春天大地回暖是少陽,夏天烈日炎炎是太陽,秋天從暖轉涼是少陰,冬天萬物伏藏是太陰

。四季寒暑在無形中進行著冷暖輪替,調節著自然的氣候節奏來化育萬物。唐太宗是給佛經寫序文,但是開頭還是使用了中國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概述了一下中國哲學概念中的宇宙萬物生成觀,這其實是很多古籍的開篇模板,比如《千字文》的開篇: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大意其實是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