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子曰:‘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商湯有一次外出,看見在一處茂盛的林子裡,一個農夫正在張掛捕捉飛鳥的網,東南西北四面掛的都有。待網掛好後,這個農夫對天拜了幾拜,然後跪在地上禱告說,“求上天保佑,網已掛好,願天上飛下來的,地下跑出來的,從四方來的鳥獸都進入我的網中來。”湯聽見了以後,非常感慨說:“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網盡矣!要是如此的張網,就會完全都捉盡啊!這樣做實在太殘忍了。”就叫從人把張掛的網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

商湯也跪下去對網禱告說:“天上飛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飛,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飛,不聽天命的,就向網裡鑽吧。”說完起來對那個農夫和從人們說,對待禽獸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盡捉絕,不聽天命的,還是少數,我們要捕捉的只是那些不聽天命的。

諸侯聽說這件事以後,都稱頌說:湯真是一個有德之君。那個農夫也深受感動,就照湯的做法,收去三面的網,只留下一面。這就是流傳到後世的“網開三面”的成語故事。

孟子說:“憑藉武力假託仁義的可以稱霸,稱霸必須具備大國的條件;依靠道德施行仁義的可以稱王,稱王不必要有大國的條件——商湯憑七十里見方的地方,文王憑百里見方的地方就稱王了。靠武力使人服從,別人不是真心服從,只是覺得自身暫時力量不夠反抗罷了;靠道德使人服從,別人是心裡喜悅,真心服之,就像七十弟子敬服孔子那樣。《詩經》上說:‘從西從東,從南從北,無不心悅誠服。’就是說的這種情況。”

中國有句古語,叫:兵以義動,不以私動。為了道義而出兵,猶今之所言“為正義而戰”。中國人自古崇尚“義兵”,“義師”,即為了維護“義”而發動的戰爭。所謂“義”,就是禁止暴力,為民除害。戰爭雖然是暴力行動,但它不應該是主動施暴的行動,而是為了反抗、制止施暴而不得不採取的暴力行動。它體現了中國人堅守道義和仁愛的精神。

子服景伯,即子服何,中國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前492年,桓公、僖公的宮殿大火,子服景伯救火,安排得當。前488年,吳王夫差與魯哀公盟會,向魯國索要百牢。子服景伯稱吳國將亡。季康子討伐邾國,子服景伯勸阻,季康子不聽。結果邾國請求吳國攻打魯國。前487年,子服景伯與吳國結盟。前483年,子服景伯參與吳魯衛宋的會盟。前482年,一度被吳王夫差扣留,前480年,與子貢出使齊國。

子服景伯是孔子弟子,也是魯國有實權的人物,當季孫氏被季氏的家臣公伯寮所迷惑,對孔子的另一個學生,也就是自己的師兄弟子路不利時,子服景伯就說他可以幹掉公伯寮,問先生孔子的意見,孔子不贊同他使用這種以力服人的手段。孔子反對暗殺,反對暴力,堅通道義的力量,堅信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孔子有著深明的思想,博大的胸襟和高遠的見識,孔子提倡盡人事,知天命,倡導以德服人。孔子以為,一個人只要有了高度的道德自信,盡心做好了他該做的,別人是不能把他怎麼樣的。

公伯寮向季孫控訴子路。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給了孔子,並且說:“季孫氏已經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夠把公伯寮殺了,並將其陳屍於市。”

孔子說:“道能夠得到推行,是天命決定的;道將廢,也是天命決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麼樣呢?”

最後,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

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什麼是“子曰:‘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