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圈人研究一個字:老家譜中的“奇奇怪怪”,沒古文功底對付不了

一圈人研究一個字:老家譜中的“奇奇怪怪”,沒古文功底對付不了

先看兩個字。上面右圖是一方家族碑刻,欲錄入族譜,但遇到方框中的兩個字時,停了下來。一圈人圍著研究半天,總算明白是什麼字了。

(不明白左邊框裡是什麼字的話,請把手機右轉90度。)

在研究老家譜(包括老碑刻)時,總能遇到些奇奇怪怪的字與文,而你又不能迴避。

為什麼呢?因為這不僅僅是錄入障礙,還關涉到對文字的理解。如果突破不了,先人、前輩留下的那些東西就是廢紙一疊,瓦礫一堆,你繼承什麼?揚棄什麼?

所以,想要修編好一部族譜,首先要認真地整理舊家譜,把前人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解、領悟透徹。

而想做到這一點,對現代人來說很難,需要編修者有相當的古代文化功底。

說具體點,悅華以為編修者要有如下幾方面的能力。

一圈人研究一個字:老家譜中的“奇奇怪怪”,沒古文功底對付不了

來自網路

這篇文章先說第一點,那就是,家譜編修者要有些古文功底。

首先,應該認識些繁體字,並瞭解下繁體字簡化的規律吧?

一、談到用繁體字錄家譜的問題,悅華曾舉過一些尷尬的誤書。

因為繁體字在簡化過程中,變化較大,很多本屬同音異形字的,簡化後合併成了一個字,容易寫錯。

網友@

雅懷秋水

的留言很精彩,放在這裡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一圈人研究一個字:老家譜中的“奇奇怪怪”,沒古文功底對付不了

畢福劍曾為一個檯球運動員寫了“九球天

”四個字,當時就出醜了,因為“後”是表時間的,而“皇

”的“

”本來就是這樣。

而家譜中如果誤用繁體字,出醜的就不僅僅是個人了,人家會說這個家族沒文化!

因此,作為族譜的編修者,想要讓族譜成為精品,識記相當多的繁體字,認識下繁簡轉化的規律,應該是基本功。

要想達到這點,字典應該常備常查,千萬不能想當然。

一圈人研究一個字:老家譜中的“奇奇怪怪”,沒古文功底對付不了

二、不僅有繁體字,前人還喜歡寫異體字——這個更讓人頭疼。

就像本文開篇舉的兩個字,“土+其”是“

”字,這個還好“猜”些,不行的話,還可以藉助萬能的網際網路。而“

”字那麼寫,到哪查去!可見前人的腦洞有多大!——它是經過了兩次轉換得到的:

一圈人研究一個字:老家譜中的“奇奇怪怪”,沒古文功底對付不了

老家譜多為手抄本,即便是雕版印刷或石印,也要先由寫手寫好,然後製版,所以寫手寫異體字甚至錯別字是不可避免的。

遇到“規範”的、常見的異體字還好辦,就怕遇到孔乙己式的老先生,“茴”字的寫法讓你不知所從。(因為錄族譜的寫手多是家族宿老,悅華這樣評論,甚覺罪過。)

對異體字怎樣識讀呢?最好的辦法是聯絡上下文,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查詢工具書,或藉助網際網路。

一圈人研究一個字:老家譜中的“奇奇怪怪”,沒古文功底對付不了

來自網路

其次,明句讀是閱讀老族譜必備的能力。

標點符號是新文化運動中才出現的,距今百年。百年前的文章,斷句只能靠讀者自己。

因此,明句讀是閱讀老族譜必備的能力。——當然,如果沒有些古文功底,誰又敢接下家譜編修的活!

可是,有些文字斷句的難度真的相當地大。僅舉一例:

一圈人研究一個字:老家譜中的“奇奇怪怪”,沒古文功底對付不了

清代誥命夫人(圖與文中人物無涉)

誥贈太夫人孫為公王母時丁公考公出公未弱冠議者懼不克如禮

(例出《郭氏家乘-郭魯藩墓誌銘》)

參考答案

”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