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民國時要把一些女性稱作“先生”,哪些女性可以被稱作先生?

再這樣胡鬧下去,“先生”就快跟“小姐”一樣臭大街了。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詞彙有不同的含義,或具備更多的含義,原本正常,這也是漢語的獨特魅力使然,但有些比較莊重的稱呼,還是儘量少些曲別意為好。

小姐,本是大家閨秀的代名詞,後來過渡到全體未婚女性的稱呼,算是打破特權階級壟斷,追求人權平等,這也罷了,但你後來又指向了某個特殊職業,一個溫婉的名詞就此爛俗,殊為可惜。

先生,古代多是指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者,或從事教育的男性長者,當然在古代一位女性想混進教育工作者隊伍或受萬人敬仰,除非當女皇,所以這個意義還是非常明確的。

為何民國時要把一些女性稱作“先生”,哪些女性可以被稱作先生?

明清時代,針對一些特殊職業,比如算命、曲藝的女性從業人員,叫做“女先生”,或者“女先”,開了一個壞頭。

民國時期,對那些出身名門、受過良好教育、德高望重、對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或從事文教行業的知名女性也愛敬稱為一句“先生”,至今仍然如此。

比如宋慶齡、何香凝等算是前者、楊絳、冰心等算是後者,皆被稱作過先生。個人認為,文教行業的勉強可行,所謂德高、名門、貢獻者,並無統一標準,難免莫名其妙。

叫宋慶齡先生的始作俑者應該是孫科,人家作為兒子,比宋慶齡還大上兩歲,稱呼起來就很作難,你叫“孫夫人”吧,估計跟他老婆又有混淆,為了方便起見,乾脆就稱作“宋先生”。

為何民國時要把一些女性稱作“先生”,哪些女性可以被稱作先生?

好吧,就算認可以上這兩種女性,但到了孟小冬、張充和、常香玉這裡,我實在無法說服自己,京劇、崑劇、豫劇渾不相同,出身名望道德各不一致,門檻降低到文藝圈,果真要是開了這個頭,那還了得?

“先生”的門檻到底在哪裡?

餘大師黃梅戲出身的老婆可不可以被稱為“先生”?那麼東北二人轉的女演員會不會因此也被稱為“丫蛋先生”?

二人轉演員朋友都正名了,現世的被稱作“爺”的那位美女明星,豈不是不用到老就是妥妥的“範先生”?

即便是名望再高、再踴躍從事公益慈善事業,你讓我聽到“迪麗熱巴先生”、“趙麗穎先生”、“景甜先生”……。我承認,我還是覺得有些彆扭。

為何民國時要把一些女性稱作“先生”,哪些女性可以被稱作先生?

還有還有,舞蹈大師兼電視節目主持人金大咖被稱作“先生”時,會不會有回到起點的幻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