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王昭君之所以被稱為“明妃”,原來裡面有這樣的原因

歷史上的王昭君之所以被稱為“明妃”,原來裡面有這樣的原因

在京劇中,有一齣戲叫做《文姬歸漢》,寫的是東漢蔡邕的女兒蔡文姬從匈奴歸國的故事。蔡文姬的父親蔡邕本是東漢的官員,和曹操的關係很好。曹操統一了北方之後,想起了故人的女兒還在匈奴,並且據說還是個才女,便派人帶著千兩黃金去往匈奴贖回蔡文姬。而此時蔡文姬已經在匈奴和匈奴人成婚了。雖然這樣,但蔡文姬忍不住思鄉之情,最終跟隨曹操的使者回到了中原。

歷史上的王昭君之所以被稱為“明妃”,原來裡面有這樣的原因

在蔡文姬返國途中,她特意去祭拜了昭君墓。昭君,就是漢朝時候送去匈奴和親的王昭君。京劇《文姬歸漢》中的昭君墓上面寫的正是“王昭君之墓”。蔡文姬在戲裡面唱道,我和明妃你都是一樣的命運。這時候就不免令人疑惑這裡的“明妃”指得又是誰呢?是王昭君嗎?記得以前學過一句詩,其中有一句是這樣寫的,“群山萬壑赴荊門,身長明妃尚有村”。這兩個地方的明妃又有什麼關係呢?

歷史上的王昭君之所以被稱為“明妃”,原來裡面有這樣的原因

這句詩出自杜甫《詠懷古蹟》,這裡的明妃指的便是王昭君。據說王昭君在晉朝的時候是不叫王昭君的,就是因為要避司馬昭的諱。我們知道,我國曆史上自古以來就有避諱這種說法。舉一個例子,假如大家看隋朝時候的電視劇的話,當然,小編在這裡說的是那些比較接近史實的電視劇,並不包括那些跟歷史五五開的小說劇。假如大家看過那個時期的電視劇的話,就會知道在唐朝以前,六部中的戶部原來不是叫做戶部,而是叫做民部。而之後改成了戶部並沿用至清朝,究其原因,就是避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諱。

歷史上的王昭君之所以被稱為“明妃”,原來裡面有這樣的原因

而在京劇《文姬歸漢》裡面,之所以上面的碑文寫的是“王昭君之墓”,而不是王明君之墓,也是因為匈奴不是曹魏的勢力範圍。但是在戲中,似乎還有些不妥,文姬歸漢的故事是發生在三國時期,這時候曹操的勢力正是如日中天,司馬氏還是曹魏的下官,在這個時候就已經開始稱“明妃”似乎是和歷史有些相悖。

歷史上的王昭君之所以被稱為“明妃”,原來裡面有這樣的原因

晉朝時期,為了避司馬昭的諱,將王昭君改成了王明君,也稱“明妃”,這便是明妃的由來。在避諱的這種問題上,一個朝代滅亡之後,後來的朝代就不會再繼續遵守前朝避諱的規定了,比如王昭君在漢代的時候叫做王昭君,到了晉朝改成了王明君,晉朝滅亡之後便又改回了王明君。但是唐朝時期為避李世民的諱而改的戶部,卻是在之後一直沿用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