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贈杜甫一首詩,為什麼說他“齷齪”,你誤解了嗎

李白和杜甫第一次見面是在大唐的東都洛陽。那是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年)的夏天,李白43歲,杜甫32歲。中國最偉大的兩位詩人會面,後人對此一向很感興趣,視為文壇盛事。關於李杜兩人的友情,人們也津津樂道。

那會兒李白已經譽滿天下。此前因玉真公主的引薦,李白被唐玄宗李隆基徵召入宮,禮遇甚高。隨後“布衣入翰林”,轟動京師,留下一段永載史冊的傳奇。

李白贈杜甫一首詩,為什麼說他“齷齪”,你誤解了嗎

和杜甫相遇的時候,李白已經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了。不過他畢竟是見過大世面的明星人物,再加上杜甫年輕,對“大哥”自然十分敬重。

當時杜甫生活困頓,但不卑不亢,李白性情灑脫,自然也不會在“小兄弟”面前擺譜,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至少杜甫對李白的友情非常深重。分別的時候,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和商丘一帶)碰面,結伴遊玩。

同年秋,李杜兩人如約而至,在梁宋第二次聚首。兩人自然少不了開懷暢飲,高談闊論。更為有趣的是嗎,他們還遇到了邊塞詩大家高適。應該說,經過這次切磋交流,對他們之後的詩歌創作都有影響。尤其是杜甫,正當盛年,大概從中受益匪淺。

李白贈杜甫一首詩,為什麼說他“齷齪”,你誤解了嗎

次年,也就是天寶四年秋,李白和杜甫又按照約定在東魯(齊州或兗州)第三次相聚。不到兩年的時間內,他們兩次相約,三次見面,交情愈深。在魯地一起遊玩、尋訪了隱士、高人之後,他們分開了。此後再也沒有見過面。

根據有限的史料,李杜一生只見過三次面。有些野史裡則說,他們在天寶末年的755-756年還見過一次,這個可能性不大。

下面該說說李杜兩人的關係了。顯然,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從他們留下的詩篇裡一窺究竟。

先說杜甫。東魯作別後,李杜兩人天各一方,身如浮萍。杜甫很是思念李白,幾乎每次想起他,都會即興作詩。如果條件允許,有“快遞員”幫忙送信的話,有些詩就會送到李白手中。

李白贈杜甫一首詩,為什麼說他“齷齪”,你誤解了嗎

一來二去,杜甫竟然寫了十幾篇“贈李白”或者“懷李白”的詩。比如《贈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夢李白二首》、《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等。

但李白生性豪邁,反應似乎不夠熱情,回贈杜甫的詩只有區區四首。分別是《沙丘城下寄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兩首)和《戲贈杜甫》。

其中《沙丘城下寄杜甫》和《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寫得無關痛癢,和杜甫贈詩的語氣大為不同。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李白不重視他和杜甫的友誼,應該只是性格問題,個人對情感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李白贈杜甫一首詩,為什麼說他“齷齪”,你誤解了嗎

奇怪的是,李白《戲贈杜甫》這首詩,卻說杜甫“齷齪”。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本事詩》記載,《戲贈杜甫》這首詩是在一個叫“飯顆山”的地方,李白偶遇杜甫之後寫的。我們一起看看內容,“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這首詩的寫得頗為淺顯直白,意思是,中午時分,在飯顆山上遇到老朋友杜甫,他頭戴斗笠,顯得更瘦了。為什麼這麼瘦?李白揶揄說,因為杜甫一向作詩太辛苦了。

關於這首詩,《舊唐書》記載,“天寶末詩人,甫與李白齊名,而白自負文格放達,譏甫齷齪,而有飯顆山之嘲誚”。

先說“齷齪”一詞,難免讓人驚訝,李白為什麼會說杜甫“齷齪”呢?其實這個詞在古代的含義和今天大不一樣,這裡“齷齪”指的是拘束、謹小慎微,和古詞彙“齪齪”差不多。

李白贈杜甫一首詩,為什麼說他“齷齪”,你誤解了嗎

《本事詩》記載,李白曾經說過,自己和初唐詩人陳子昂一樣,著力於革除南朝以來萎靡不振的詩風,“捨我其誰”。他的《戲贈杜甫》是嘲弄杜甫的詩風拘於小節。

但《杜詩詳註》和明朝的《菽園雜記》都認為,《戲贈杜甫》不是李白寫的。因為最初的《李太白集》和《李翰林集》都沒有收錄這首詩。

此外,這兩部書的作者認為,根本沒有飯顆山的地名,這首詩涉嫌譏刺杜甫為生計奔波、受窮捱餓,根本不像李白的性格。由此更可以說明,並非出自李白之手,而是後來的好事者寫的。

《全唐詩》倒是收錄了李白的《戲贈杜甫》,不過《全唐詩》成書於清朝,而唐代學者整理的兩部李白全集都沒有這首詩。究竟是不是李白寫的,已經無從得知。

參考資料:《舊唐書》、《本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