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周逸夫:《邪不壓正》,是超1200個特效鏡頭的特效寫實大片

專訪周逸夫:《邪不壓正》,是超1200個特效鏡頭的特效寫實大片

專訪周逸夫:《邪不壓正》,是超1200個特效鏡頭的特效寫實大片

特效,已經成為了基本上所有電影的標配。但是在國內,由於視效觀念的相對落後,導致國內普遍對寫實電影的視效處於一個認知“盲區”。

往往,由於自身認知的不足,所以對電影的成本產生一個誤判。為此,《邪不壓正》視效幕後揭秘,多多少少可以消除一些認識上的疑惑。

文 | 龐宏波

一個高挑、輕爽的年輕人,當你與他在馬路上相遇,很難想象他是一個參與多部頂級大片的視效總監。

然而,面前的這個28歲“年輕人”卻是《邪不壓正》的視效總監,也是數字王國的集團副總裁、大中華影視劇視效業務負責人:周逸夫。儘管,《邪不壓正》的口碑在上映首日就出現了完全的兩極,但這部電影的精緻、唯美卻是給所有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上映第7天的時候,數字王國安排了一場媒體分享會。在關於電影種種討論基本落定後,重新將目光拉回到電影本體。此時,無論《邪不壓正》的評分是7分也好8分也罷,票房是4億也好14億也罷,電影的命運軌跡基本上看出了清晰的“跑道“,所有人都沒有辦法再去改變些什麼。

再看一次《邪不壓正》,帶著的是聚焦更多細節的一次冷靜尋找。然而除了幾處較為明顯的“特效加成“,你很難找到太多視效的痕跡。但是,

這部電影中有超過1200個特效鏡頭,這大大超出了外界的認知範疇。

即便是好萊塢的頂級視效大片,它的特效鏡頭也只是2000個到2500個。而作為一部寫實國產片,卻有1200個特效鏡頭。這些鏡頭“隱藏”在哪?它的存在是否具有絕對的必要性?

瞭解了這些,多多少少對寫實電影成本陡升有了一個更直觀的認識。刨除演員成本、置景成本,後期視效成本也成為了許多電影一筆不菲的開支。

“回到1937”,《邪不壓正》後期裡也是姜文的“偏執”

《邪不壓正》和絕大多數特效大片不同的是,視效團隊的選擇基本上在電影全部拍攝完成之後才開始選。

往往,特效大片的後期團隊要求要在前期就介入,目的是為了獲取更全面的素材。而更有甚者,會採用Pre-viz視覺預覽。但,《邪不壓正》統統沒有。

片方基本上在拍攝全部完成以後,才邀請了多個工作室進行鏡頭測試。其中,數字王國成為了最後的選擇者之一,並被委託製作了其中476個鏡頭,也是幾家最多的。

數字王國鏡頭測試,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命題作文”。姜文要求他們做李天然從鐘樓出來上車的鏡頭。這個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是特效的特效鏡頭。

專訪周逸夫:《邪不壓正》,是超1200個特效鏡頭的特效寫實大片

前期拍攝團隊,就按照2000年代的鐘樓拍攝,特效的任務是讓他“回到1937”。周逸夫回憶說:“姜文導演希望這個鐘樓是特別古老的,有一些破損,但不是破敗”。最終,在提供給他們大量參考照片後,數字王國最終通過了“測試”。

而測試裡,

被要求的“回到1937“成為了數字王國之後的工作中心,這也是《邪不壓正》整個後期的中心。

歷時5個月,因為工期被壓縮,數字王國在北京團隊的基礎上從印度臨時抽調,組成了一個150人的團隊。其中,有將近3個月的時間,團隊的重點都放在了“考古”上。

依據歷史上1937年北平城的各種資料和照片,復原每一條街道的長度、每一座城樓的高度,甚至每一種植被的位置都要極度精確。對《邪不壓正》瞭解的朋友,都應該注意到一個細節。姜文在這部電影裡,集編劇、導演、剪接於一身。

這意味著,從寫到拍再到剪,姜文全程高度參與。當把“姜文的把控度是不是很高”的問題拋給周逸夫時,周逸夫嘴角輕輕上揚,蹦出的兩個“很高”充分說明一切。

而如何在細節上呈現呢?除了在物料前期宣傳中,李天然在金門大橋跑步時,正處於施工狀態的金門大橋對應歷史外,姜文對一個鐘樓和鼓樓在遠景中的高度差異的捕捉也讓周逸夫印象十分深刻。

專訪周逸夫:《邪不壓正》,是超1200個特效鏡頭的特效寫實大片

一個遠景鏡頭裡,鐘樓和鼓樓基本上等高。但姜文一眼就揪出,詢問鐘樓的高度?數字王國給出的資料參考是:鐘樓40多米,鼓樓30多米。而現實中相差的10米,為何在鏡頭裡等高?

此外,電影中屋頂上承載著很重要的敘事載體。雖然絕大多數影迷可以猜出,後期視效對屋頂的遠景進行了特殊處理,但在細節上並不懂後期的“痛苦”。1937年的北平,有一進院、二進院、三進院、四進院,還有N加種變種。而且,東城區時當時的富人區,屋頂比較乾淨整潔,東邊的城外相對要破舊,在高度上也完全不是同等水平。

專訪周逸夫:《邪不壓正》,是超1200個特效鏡頭的特效寫實大片

所以,除了每一片瓦單獨做模型外,瓦的材質還有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這其實遠遠超出了技術的要求,而是一種藝術的加工。

據周逸夫介紹,數字王國每週五或者週六要去導演工作室,進行一週的彙報總結,然後根據導演的反饋進行調整。雖然,數字王國在一萬多張照片裡儘可能還原1937年的北平,但因為絕大多數都是黑白照片,對於紋理、顏色很難有直觀把握。而導演,恰好對於“度”的把控達到了一個偏執的程度,所以雙方在磨合上處於一個長期的拉鋸戰。

超1200個特效鏡頭,現實題材影片特效體現在哪?

其實476個鏡頭並不算讓人太驚訝,畢竟即便是現實題材的電視劇甚至綜藝,都需要特效鏡頭的輔助。但周逸夫給出的答案是,476個鏡頭僅是數字王國的製作部分,但

《邪不壓正》一共有5到6家特效公司共同製作,所以全片在他印象裡有1200-1300個特效鏡頭。

專訪周逸夫:《邪不壓正》,是超1200個特效鏡頭的特效寫實大片

如果是這個數字,《邪不壓正》的特效部分遠遠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想象。除了真實還原1937的北平,在細節上的修復外,在幾個大的場景裡,也需要靠大量的特效完成。

例如,李天然多次在屋頂上騎車,但由於演員很難在短時間內接受相應的特技訓練,所以在斜度較高的北方外屋頂上騎著較老款式的腳踏車危險係數過高。所以,

演員穿著正常的運動鞋,騎著特技山地車完成拍攝。然後數字王國,將其替換成符合故事背景的皮鞋、以及老腳踏車

其中鞋的運動速度極快,視覺上幾乎只留下殘影,對跟蹤技術的要求格外高。即便是在這樣的運動速度下,如果你擷取成片中的一張靜幀仔細觀察,仍能看到皮鞋上大量的塵土和劃痕。

此外,給整個後期團隊帶來最大難度的是剛開場,朱潛龍殺師的片段。由於攝像機距離等待制作的CG火焰十分近再加上人物砸壞汽油罐子的動作速度極端之快,為動力學解算造成了很大的阻力,這給當時火焰後期製作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專訪周逸夫:《邪不壓正》,是超1200個特效鏡頭的特效寫實大片

最終,

特效師將火焰解算分為

4-5

個區域

獨模

獨渲染,從而分

的精度,以

滿

足近距離寫

實鏡頭

的需求

。至於動力解算,特效師首先嚐試了多種方法制作解算火焰需要的發射器,並藉助Particle模擬,隨後換成真實解算破碎模擬發射器,效果仍未達到理想水準,最後使用Flip液體模擬真實的汽油動態,才得到了理想的效果。

專訪周逸夫:《邪不壓正》,是超1200個特效鏡頭的特效寫實大片

另外,在材質方面經歷了多方嘗試,在Houdini中運用了自定義的Shader,輸出多套Temperature RGB層和熱量層提供給合成,使合成有更多的手段調節效果增加細節。

所以,寫實電影裡的特效,往往要達到“實拍”的效果,它的製作難度並不亞於所謂的視效大片,這也往往是大眾所忽略的關鍵因素。

為何寫實影片成本高?高成本的特效目的是為了降成本

目前,國產片成本飆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許多影迷疑惑的是,明明演員陣容沒有明顯提升,視聽體驗沒有明顯升級,那電影的成本花到了哪裡去呢?

從《邪不壓正》的身上,我們多少可以找出一些答案。

後期視效成為了強化現實的輔助,它的複雜操作需要高昂的支出來支撐,而這些往往因為電影本身的敘事所忽略

但視效,已經成為了許多寫實電影的“標配”。在好萊塢,《消失的愛人》則體現的最為經典。在這部探討婚姻、人性的電影裡,技術上的突破成為了許多人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這部電影是首部完全使用6K拍攝,也是首個以AdobePremiere Pro CC剪輯的6K電影。而它的視效,大多體現在佈景燈光和還原年代搭建上,它的目的是為了節省成本。

專訪周逸夫:《邪不壓正》,是超1200個特效鏡頭的特效寫實大片

這其實和《邪不壓正》的核心目的是一致的,

通過後期視效來儘可能還原真實性,不至於耗費大量成本去用物理還原

。畢竟想達到相應的效果,《邪不壓正》的成本至少將會翻番。

所以,重金聘請以數字王國為首的視效團隊,雖然看似花費了一筆不小的支出來做看不見的“無用功”,但實際目的卻是幫助偏方剩下了一大筆開支。

至少,絕大多數國內片方完全明白了這個道理 。例如,曹保平幾年前那部極具文藝屬性的《烈日灼心》,在“雨夜追兇”、“高樓槍戰”、“除夕焰火”、“鬧市追車”、“水下開槍”等多個劇情段落都使用了大量的電腦特效,全片一共387個特效鏡頭。更為重要的是,這部看似寫實的懸疑片,

採用了較為先進的pre-viz視覺預覽,幫助電影在畫面構圖和運動拍攝上提出參考性意見

由於國內,視效觀念處於一個相對初級的階段。所以上到片方下到觀眾,都對視效觀念有一個明顯的錯位。但隨著更多的寫實電影幕後特效被揭秘,對於提升國產片的視聽體驗或許也會帶來不小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