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心慢工做好味 馬來西亞老店傳承福建傳統菜

細心慢工做好味 馬來西亞老店傳承福建傳統菜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黃玲玲 攝)

中國僑網11月18日電 近日,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刊登文章,講述了喜愛烹飪福建古菜的蔡培德,十多年來堅持按照傳統方式做菜,傳承古早味的故事。

文章摘編如下:

古早味,除了美味,其實還有一道人情味。

所以,明明是忙得不可開交,甚至得小跑步的招呼客人,做福建興化古菜發跡的新和發第3代店主蔡培德(47歲),還是堅持在午市弄十來道小菜做經濟飯。

他說“本店經濟飯是不賺錢的,但有些子女往外發展而獨居的老鄉親們,就只想吃點熱騰騰的古早家常小菜,另有些工友階級午膳的時間有限,便做多幾個菜讓他們選著吃,也免大家久等。”

蔡培德:做菜秉持祖訓不馬虎

就這樣,他們家的經濟飯菜也很有名,店門一開固然是座無虛設,上門打包的人也是絡繹不絕。聽到別人贊他心善,能言善道的蔡培德說:“經濟飯的好處是快,客人無需逐一下單、廚房也不必耗時耗力的逐個菜炒,堂食客人等的時間短了、高興了就一再回頭,算起來還是本店得益較大。”

他解釋道,“做菜只能慢條斯理,一急味道就不一樣了,何況古法祖傳的幾道菜根本快不起來。”

他說,從祖父蔡合榮傳到其母陳秀群(65歲),再到他和弟弟培明當家做主,新和發在過去80年來對做菜一直秉持祖訓,不敢馬虎其事。

細心慢工做好味 馬來西亞老店傳承福建傳統菜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黃玲玲 攝)

包春捲堅持用豬網油

他說,“阿公說用豬網油包春捲那就是豬網油,絕不能用腐皮來瞞天過海。”

相比起腐皮只需浸軟便可取用,豬網油得用手搓洗至少2小時,直至薄如蟬翼兩面透光,脂肪、雜質和腥味全消。

他講起這道菜的做法,“拉著軟綿綿又吹彈可破的豬網油皮,手得很巧才能把混合了鮫角膠、豬肉和香料的肉餡包上,再下鍋油炸。”

“每條春捲都得油炸兩遍,第一次只炸7成熟,第2次翻炸後即刻上菜,才能製造外皮酥香內裡肉汁流溢的口感。從準備到上菜,製作時間超過5小時。雖然春捲到處吃得到,但腐皮和豬網油的口感絕對不一樣,本店開業以來是天天都賣光光。”他說道。

摸黑起早和麵醃製叉燒

因為要保持食材的新鮮度,他說母親陳秀群數十年如一日,每天摸黑起早爬起床來和大黃面和醃製叉燒肉,再聘一名已經合作了20年的大廚呂天送幫手。

“沒辦法,阿公時代那有冰箱,東西都是當天做當天賣,雖說上午11時才開門,但我們凌晨6時就開始做準備了。”他說,“材料新鮮,客人是吃得出的,本店做的都是回頭客,從未打過廣告。”

新和發每天花3至4小時和麵數十公斤,做叉燒30條,每條500克。“面不加鹼水,也無防腐劑,充其量只能頂48小時。好處是麵條入口滑嫩,炒做傳統福建面,零舍有滋味。”

細心慢工做好味 馬來西亞老店傳承福建傳統菜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黃玲玲 攝)

炭火燒烤香脆多汁

比起叉燒,和麵的功夫就算小兒科了。蔡培德說,除了要學會精選上好三層肉,還得金晴火眼的觀察醃肉的變化,避免時間久了過鹹、時間不足又嫌淡。

“阿公教下來的醃料下多少就是多少,一克不能多也不能少,跟到足足才能保持古早的味道。”他說,“肉先醃至少1小時,再以炭火燒烤2小時,逼出三層肉的多餘油質,形成外在微焦香脆但肉條多汁的狀況。”

一條500克的醃肉,在出爐時只剩不到300克,蔡培德說,這是慢工才能出的細活,換做是用火力大的電烤爐,效果和滋味就不一樣了。

“我們沒有維持古早味的壓力,因為天天做的都是古早味,早就習以為常。”

客人吃得滿足就開心

他說,做為歷史悠久的老店,新和發的堅持只有6個字──歡喜做,甘心受。

“喜歡,就不覺得苦,反而做得極為心甘情願。每每看到客人把菜吃得美人照鏡,我們就覺得好開心,望著大家滿足的吃相便覺得很有使命感,必須讓古早味一代代的流傳下去。”(林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