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在即,網路平臺“青少年模式”如何真正防沉迷?

6月1日起,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正式施行,法條中對青少年安全、健康的使用網際網路工具的“網路保護專章”,這份兒童節禮物值得所有父母報之以掌聲。

相關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為1。75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到93。1%,32。9%的小學生網民甚至學齡前就開始使用網際網路。除了手機之外,智慧手錶、智慧檯燈等都能將未成年人的生活與網路緊密連線。未成年人年齡尚小、心智尚幼,面對色彩斑斕的網路世界,若缺少必要的“防火牆”,這群龐大的“觸網”群體,難免會迷失在網路世界中。

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在即,網路平臺“青少年模式”如何真正防沉迷?

雖然已經有民法典、網路安全法等法律法規,但作為未成年人保護的專門法律,設定“網路保護專章”,有著更加特殊的意義。

“青少年模式”成為主流平臺的“標配”

青少年沉迷網路包括沉迷遊戲、影片、直播等,是當前社會反響強烈的一大難題。對此,有關部門要求網路遊戲、影片、直播等平臺推出“青少年模式”,透過在智慧終端產品上安裝未成年人網路保護軟體、選擇適合未成年人的服務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可以強化對青少年的上網時間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青少年沉迷於某些網路產品和服務。

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在即,網路平臺“青少年模式”如何真正防沉迷?

2019年起各大主流平臺均推出青少年模式。使用者每日首次啟動應用時,系統將進行彈窗提示,引導家長及青少年選擇“青少年模式”;或者可以在“我的”或者“個人中心”等相關頁面的設定欄中找到“青少年模式”,點選啟動並設定密碼,即可進入“青少年模式”介面。進入“青少年模式”後,使用者使用時段和服務功能受限,且只能訪問青少年專屬內容池。

有些影片平臺,使用者選擇進入“青少年模式”後,每天只能瀏覽40分鐘,22時至次日6時無法瀏覽。一些短影片平臺還增加了“無法開啟直播和瀏覽同城頁面”功能,使用者無法充值、打賞。

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在即,網路平臺“青少年模式”如何真正防沉迷?

騰訊等網路遊戲平臺先後推出多項嚴格的限制措施:“限玩”,所有實名認證為未成年使用者的賬號,平時每天限玩1。5小時,節假日限玩3小時,每日22時至次日8時禁玩;“限充”,8歲以下使用者無法充值,8至16歲使用者每月限充200元,16至18歲使用者每月限充400元。同時,將人臉識別技術運用到包括《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等近100款遊戲之中,對疑似未成年人使用者進行甄別。

部分平臺“青少年模式”名不副實

對症下藥,既要看“藥效”,也要看“療效”。現實中卻發現,一些平臺的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漏洞百出。

比如,當微信使用者開啟“青少年模式”後,微信影片號將允許使用者訪問的範圍分為“不可訪問”、“我關注的”、“全部”三項。當選擇“不可訪問”時,微信內完全不顯示“影片號”板塊;當選擇“我關注的”,微信“影片號”僅顯示使用者當前關注的影片號;當選擇“全部”時,“青少年模式”下“影片號”展示的內容與非“青少年模式”下的基本相同。

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在即,網路平臺“青少年模式”如何真正防沉迷?

除此之外,家長設定“青少年模式”密碼後被平臺自動記錄,未成年人輕易就能關閉該模式;雖有“禁止未成年人充值消費”的字樣,但在充值前並不需要身份認證,便可直接跳轉到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充值;即使限制了時長,只要解除安裝重新下載安裝就可繼續玩;就算要求了實名,隨便一個身份證號碼足以順利避開監管……

有網友直言,如此防沉迷,簡直“防了個寂寞”“像紙糊的一樣”。

真正防沉迷,平臺態度最關鍵

一名家長坦言:“如果一些影片平臺在演算法設計階段存在誘導性,在入口階段缺少鑑別,一些廠商在遊戲製作之初就有令人沉迷的設計,作為父母怎麼爭得過呢?”

“青少年模式”一再失靈的原因,或是網際網路公司在技術上沒用心,或是網路平臺在內容設定上不走心。無論是模式開啟後,呈現的瀏覽頁面與普通模式在內容上毫無區別,還是“一刀切”地將部分正常模式下的軟體功能禁用了事,敷衍的態度與刻板的手段,都無法讓青少年真正用好、喜歡上“青少年模式”。

對網際網路企業和平臺而言,“青少年模式”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更不應該是規避法律法規監管的幌子,而應當是實實在在的舉措和行動。技術難免有漏洞,但只要企業和平臺的社會責任持續線上,就會主動最佳化功能、創新技術,更好地去升級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青少年模式”最需補上的bug除了技術漏洞,更重要還有企業的社會責任。

家長參與介入,尋找“網外時空”

一項1990名未成年人家長參與的調查顯示,七成受訪家長擔心孩子可以用其他賬號登入,繞過“青少年模式”,七成家長希望最佳化“青少年模式”的內容池。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現在確實存在透過輸入解鎖密碼、跳轉賬號等方式繞過“青少年模式”的情況,對此家長需要承擔起監護職責。“一般來說,家長如果沒有給孩子註冊賬號,可以在把手機給孩子之前選擇‘青少年模式’,如果註冊使用者就是未成年人,應當直接進入該模式。”

當然也必須看到,“青少年模式”並非萬能,對網際網路“嚴防死守”“圍追堵截”,也不是防範沉迷的治本之策。堵不如疏的道理,放在青少年沉迷網路的語境下同樣管用。對家長來說,能否多一些興趣引導?對學校來說,能否多一些觀念指導?對孩子來說,能否多一些“網外時空”?把所有的問號拉直,才能讓沉迷的身影挺直。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馬婉瑩 綜合人民網、中國網、央視新聞、工人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