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時期被譽為太平盛世,而這些都是粉飾,真實歷史卻是這樣

提起“貞觀之治”,大家都會想到唐太宗李世民治下的太平盛世。

但“貞觀之治”時期的唐朝,真的像史家所說的那樣美好繁榮嗎?

據《貞觀政要》記載,唐太宗貞觀年間是一派盛世景象:“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 馬牛布野,外戶不閉。

又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賚糧,去給於路 。”

貞觀時期被譽為太平盛世,而這些都是粉飾,真實歷史卻是這樣

這種描述,簡直是夢中的理想國。

而事實上貞觀時期,災害不斷、民生凋敝、徭役繁重且征戰不斷。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貞觀七年之後,多地爆發農民起義。

唐太宗也不像史中記載的那樣寬厚愛民。

具體原因讓我們細細探究。

貞觀時期被譽為太平盛世,而這些都是粉飾,真實歷史卻是這樣

第一,貞觀年間災害不斷、民生凋敝。

據《資治通鑑》、《舊唐書》與《冊府元龜》等諸多史料為證,唐太宗在位的23年中,在河南、山東、淮南、關中等地,都會爆發大面積的自然災害。

這些地方爆發災害,對帝國的農業是非常大的打擊。

缺少糧食餬口的百姓,甚至賣兒鬻女來接濟衣食。

透過對貞觀年間受災的資料統計,可以發現在作為經濟重心的山東、河南、河北河東之地,並不是史書中所說的那樣太平。

《貞觀政要》這樣記載:“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賚糧,又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

但事實卻是四海凋敝、天災不斷、饑饉相屬的景象。

貞觀時期被譽為太平盛世,而這些都是粉飾,真實歷史卻是這樣

第二,貞觀時期徭役繁重。

《貞觀政要》記載貞觀時期“徭役不興,年穀豐稔,百姓安樂。”

然而事實也並非如此。

由於隋末各地戰亂,唐朝初年人口驟減,社會一片蕭條。

據記載貞觀四年,太宗往鹿苑打獵,途中見鄉野之人衣衫襤褸,遂派部下賑賜。

貞觀時期被譽為太平盛世,而這些都是粉飾,真實歷史卻是這樣

由此可見當時京郊之地,天子腳下也是十分蕭條的。

貞觀三年以前天災為患,太宗尚知與民休息存養百姓。

但自貞觀四年後,太宗變得驕縱奢侈、好大喜功,派發的徭役也越來越重。

以致《舊唐書》記載“供官徭役,道路相繼,兄去弟還,首尾不絕,遠著往來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無休時。”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百姓的負擔日益沉重。

如此徭役,百姓又怎能過上好日子?

貞觀時期被譽為太平盛世,而這些都是粉飾,真實歷史卻是這樣

第三,貞觀時期戰事不斷,百姓苦不堪言。

據《資治通鑑》統計,貞觀時期與隋朝相比,戶口減少了一大半。

即使到了唐高宗時期,唐朝也僅有380萬戶。

與隋煬帝時期900多萬的人口相差甚遠。

然而在這300萬戶的唐太宗時期,不僅徭役繁重,還比隋煬帝時期的外徵次數要多。

貞觀時期被譽為太平盛世,而這些都是粉飾,真實歷史卻是這樣

太宗多次遠征高昌、吐谷渾、高麗、龜茲等番邦。

這些番邦雖然對唐王朝的威嚴進行挑釁,但都算不上是心腹大患。

當時唐朝並不富裕,首要任務是休養生息、恢復生產。

待到國家強盛之後再做打算。

但太宗只為爭一時之長短,頻繁勞師遠征,使得百姓疲憊不堪。

透過對貞觀時期的社會景象的深切考察,發現貞觀時期的狀況,與太平盛世的條件並不相符。

雖然貞觀時期有諸多值得稱道之處,但也不是《貞觀政要》中記載的那樣美好。

【參考資料:《貞觀政要》,《資治通鑑》,《舊唐書》,《冊府元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