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貓交配結束後,為什麼還要不顧一切轉頭咬公貓?

地球上最初的生物都是無性生殖,那時候的生物只需要簡單地“複製”自己就能實現“替身永生”,直到大約12億年前有性生殖的出現,也就是一雄一雌交配繁衍的形成,早期的“替身永生”模式才逐漸被替代,從而更加有利於優秀基因的傳遞,不過有一個最大的“缺點”,有性繁殖的個體都有壽命限制。

母貓交配結束後,為什麼還要不顧一切轉頭咬公貓?

我們都知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既然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物絕大部分都是有性繁殖,那麼雄性在爭奪交配權方面就存在許許多多的競爭,當然這種競爭也包括生理結構等方面。下面我們以貓狗等動物的交配為例進行講解。

冬末春初,隨著天氣逐漸轉暖,一些動物也開始在這個季節發情交配,以便到了夏季能產下幼崽,因為夏季氣溫高,食物比較豐盛,且競爭較小,有利於提高幼崽存活率。

每到春天,無論是在城市裡,還是在農村的房前屋後,亦或是在荒郊野外,經常能聽到如同嬰兒般懇切、響亮甚至是悽慘的“哭泣”聲,這一般是母貓在發情期的本能需要和行為,意在呼喚公貓前來“巫山雲雨”。後來只要是動物發情時發出的叫聲,都被稱為叫春或嚎春,沒有季節上的限制。

母貓交配結束後,為什麼還要不顧一切轉頭咬公貓?

貓就是一種常見的有“叫春”行為的動物,但是交配結束之後公貓基本上都是一走了之,很少像“一夫一妻”制的企鵝那樣雌性和雄性一起來撫養後代。並且公貓與母貓交配結束後,母貓都會不顧一切轉身攻擊公貓,這是怎麼回事呢?

貓的發情期

眾所周知,除了人類以外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有固定的發情期,貓也是一樣。並且與狗、豬這些動物差不多,只要自身身體條件允許、氣候環境適宜,幾乎全年都可發情,而貓發情最容易判斷的方法就是發出悽慘的嚎叫聲,此外隨地排尿、食慾低下等大機率是發情期的表現。

母貓交配結束後,為什麼還要不顧一切轉頭咬公貓?

貓繁殖能力相對較強,一般情況下,貓一年可生2~3窩,孕期一般為2個月,每窩產4~6只幼崽,哺乳期大約1~2個月。不過某一年生的多,下一年生的就會少,因為生育的次數越多導致母貓缺鈣就越嚴重,健康狀況就會降低。

由於貓發情時經常在半夜發出悽慘的哀嚎聲,對附近的居民造成一定的騷擾,這種現象在農村更為普遍一些,但是在城市小區裡就要好一點,因為有執勤保安進行驅趕。而公貓是沿路撒尿來作為標記。

而對於養過貓的鏟屎官們來說,一定感受過貓發情時的一些恐怖場面,隨地大小便、滿地打滾或扭動身體、不停地抓地、夜晚不停的嚎叫等。

母貓交配結束後,為什麼還要不顧一切轉頭咬公貓?

為了避免寵物貓發情期的上述諸多問題,並且增加貓的壽命、減少流浪貓的數量以及降低感染貓艾滋等透過性行為傳播的疾病,人們想到了給貓做絕育,但這種絕育不是像人類這樣只是將屬於生殖系統的輸卵管或輸精管結紮就完事,而是將母貓的卵巢拿掉,公貓則是像古代太監那樣將兩顆睪丸摘除。

一般情況下,被絕育的母貓體內的分泌的荷爾蒙會大幅下降,基本上與發情期之前差不多,因此不再發情而失去發情期的一些特徵。

母貓交配結束後,為什麼還要不顧一切轉頭咬公貓?

不過雖然母貓是透過嚎叫來吸引公貓與之交配,到並非是“來者不拒”。實際上母貓與所有性生殖的動物一樣,有非常嚴格的“擇偶”標準,那就身體必須足夠健壯,只有在戲前“招親比武”中勝出的公貓才有可能與她進行交配。

貓特殊的交配行為

貓在交配過程中,通常是公貓咬住母貓的上頸,這與公雞、雄獅很相似,究其原因,大多數觀點認為這是為了防止雌性受到刺激逃跑。

母貓交配結束後,為什麼還要不顧一切轉頭咬公貓?

並且公貓還有角蛋白所組成的呈倒鉤狀的生殖器官,其作用與狗用於緊鎖的“丁丁骨”也有點類似,概括起來有三點:

一是在交配過程中能夠牢牢掛在母貓陰道內而難以分開,從而能最大限度使自己的體液傳到母貓體內;

二是貓的懷孕過程是先交配才會排卵,“倒鉤刺”可以不斷刺激母貓排卵,從而完成受孕;

三是這種倒鉤狀的生殖器在完成交配後,能夠將“前任”留下的生殖細胞刮出來,從而儘可能確保都是自己播的種。

也正是由於公貓這種呈倒鉤狀的生殖器官,在交配的時候會不斷刺激母貓使其感到特別疼痛,因此母貓會時不時地發出悽慘的叫聲,以至於在交配結束後母貓會轉身攻擊母貓,這傢伙太壞了,必須咬它一口才解氣。

母貓交配結束後,為什麼還要不顧一切轉頭咬公貓?

然而受野外複雜環境的制約,母貓每次的排卵數量有限,為了保證種群的數量,母貓不得不與多隻公貓交配,產出足夠的後代,以此來提高後代基因多樣化,因此母貓在發情期內基本上要經歷好幾次被“倒鉤刺”帶來的痛感。並且當母貓在發情期內與不同的公貓交配之後,就會產下3-6只“同母異父”的幼崽。

總結

母貓只有在交配過程中才排卵,並且每次排卵的數量有限,因此需要進行多次交配才能保證後代基因的多樣性,而公貓特殊的生殖器官構造,又使得母貓在交配過程中不得不承受“倒鉤刺”所帶來的疼痛,出於一種條件反射,等到交配結束之後母貓第一點事就是轉身攻擊公貓,但公貓那些花花腸子豈是母貓隨便就能咬到?

如今隨著人類生活環境的不斷改善,與人類生活區域高度重合的貓、狗等動物也跟著“享福”,但是由於它們的繁殖能力較強,以至於現在的流浪貓、流浪狗越來越多,用“貓患”、“狗患”來形容都不算為過,由此也帶來一些問題,影響人類正常的生活。

母貓交配結束後,為什麼還要不顧一切轉頭咬公貓?

為了解決流浪貓狗氾濫的問題,有人提出對流浪貓、流浪狗實施抓捕、絕育、免疫、驅蟲,並將性情溫順地予以放歸,攻擊性較強的個體則處以“安樂死”,你覺得這樣做科學嗎?歡迎留言分享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