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廟會都有哪些習俗 跟著盤龍君一起來看看

人們趕廟會,首先是為了與神相會,相應的宗教信仰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去的目的,去的人多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就多了起來,因為都是帶著相同的心境與願望去的,有著一定的共同語言,因此,人與神的溝通,人與人的溝通,就成為廟會的基本內容。只是後來隨著經濟利益因素的增加,便有了多種多樣的經貿行為,多彩多姿的娛樂活動。所以說,廟會的產生首先與祭祀活動有關。進香拜神(佛)是趕廟會的主要目的,自然,每個香客可根據自己的情況來決定這次廟會是去,還是不去。例如每年農曆七月份共有六個重要的日子:

昆明廟會都有哪些習俗 跟著盤龍君一起來看看

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聖誕);七月十五日(佛喜日);七月二十一日(普庵祖師聖誕);七月二十四日(龍樹菩薩聖誕);七月三十日(地藏王菩薩聖誕);七月三十日(虛雲老和尚誕辰)。這些日子你可以天天去進香,也可選擇哪幾日才去。但是一旦決定要去進香,事先要做好準備工作,首先是決定去寺廟進香的日子,同時準備好這次進香所需的供禮。動身之前,香客為了顯示心誠,都是一步一步走到寺廟。到了廟裡,將供禮一一陳列,先進香後拜佛。從前趕廟會進香的隊伍浩浩蕩蕩,現在由於人們觀念的變化,浩浩蕩蕩的隊伍不多見了。

其次就是許願還願。

在祭祀祈禱的過程中,人神條件的互換是常有的事,你只要達到了我某種要求,我會給予相應的回報,這就是許願和還願。在民間趕廟會的香客中,許願和還願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尤其還願是必須要辦的,來不得半點馬虎。最常見的許願是求清吉平安。遇有災難,許願是常有的事,而一經“應驗”,必須按當時所許之願去還願。求吉利是大部分香客的心願,所以在菩薩面前供過的供果,例如水果、糕點等,帶回一點去給小孩或親人吃,據說可以得到菩薩的保佑。

趕廟會的香客,除進香拜神(佛)外,另有一些許願的做法,例如“拴子”,摸石碑、壓石子等。拴子,就是用紅布條拴在樹枝上。“拴枝”是“拴子”的諧音,意在求子,這一習俗很盛行。紅色的布條是吉利的象徵,拴在樹枝上與“拴子”諧音,故成一習俗。

摸石碑,寺廟裡有許多捐功德的石碑,石碑上寫著某某捐錢一萬、二萬……摸一摸這些石碑,就會帶上財氣,所以這刻有萬元的石碑被摸得非常光滑。壓石子即壓子,求子的人撿一塊石子壓於樹杈之上,已成習俗。

此外,過去老昆明的廟會堪稱盛大集市,可以買到各種特色物品,還有各種娛樂活動等等。

過去,廟會上最吸引人的是一些居士自己出錢印刷的送人書籍。這些書籍有勸人要對父母盡孝的,也有勸人行善不要殺生的。這些書籍印刷得很好,有的書封面還是彩色的。此外,廟會上最多的是戴在手上的珠串,這種珠串做工精美,趕廟會的人,買到珠串後還要請寺廟裡的和尚念念經也叫開光。據說開過光的珠串戴在手上會得到菩薩的保佑,開車的駕駛員最愛買的是廟會上的中國結。這種用紅色絲線編織成的中國結,有編著“清吉平安”“財源廣進”等字樣,顏色豔麗,喜慶吉祥。這種中國結不但國人愛買,到廟會湊熱鬧的外國人也愛買。廟會上的五色線和用麥稈棕葉編織的各種小玩藝也很好賣,這些編織物有麥形的小孩玩具,也有一串一串的編織物;五色線主要是買了帶回家給孩子拴在手上,圖清吉平安。

昆明廟會都有哪些習俗 跟著盤龍君一起來看看

從前廟會還有賣泥娃娃、泥鯉魚的,五花八門十分花哨。另外還有現在已不多見的撥浪鼓,做工簡單,但一搖就發出“吃不楞咚,吃不楞咚”的響聲,小孩特別喜歡。還有木頭做的小木馬,小木馬的腳下有小木輪,用線拴著一拉,木馬就會跟著你走。廟會上的特色物品很多,就不贅述了。

至於廟會的娛樂活動,有唱滇戲、花燈的;也有耍刀、舞棍、玩飛叉的,多種多樣。人們趕廟會,看各種演出、雜耍也是一個重要的活動,所以具有一定規模的寺廟,道觀都有演戲的戲樓和戲臺。例如昔日的東嶽廟,不但有演戲的戲臺,還有演戲的戲班子。就連老花燈藝人都說:“早年的老燈大多是專為廟會娛神演出的。”過去的地方商紳為了祈求一年的吉祥太平,非常熱心支援這類活動,出資出錢毫不吝惜,所以廟會的演出十分活躍熱鬧。

廟會中,當然也少不了相面算卦的,零零星星幾乎遍佈廟會的每個角落,什麼“指點迷津”、抽籤、批八字、算姻緣啦,另外還有“麻衣神相”“奇門遁甲”“推背圖”等。算命的人有問財運的,有問疑難問題的,得到圓滿的答覆後,笑嘻嘻地離開。

廟會上,商貿活動也是一個主要內容,算是順應市場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香蠟紙燭,百貨雜品,風味小吃,凡所應有,無所不全。趕廟會的貨物來自四面八方,有當地土產,也有日用百貨。例如官渡土主廟會,市場上出售最多的是用麵粉做的官渡麥粑粑。再有賣繡品的,賣風味小吃的也很多,昆明廟會上賣的風味小吃主要是涼豌豆粉、涼米線等。

趕廟會一是進香表心意,再就是買點小特產,看熱鬧,吃點好吃的解解饞,所以廟會上賣吃食的攤點和賣飯菜的特別多。例如三月三西山廟會,廟會前一天,昆明有名的飯店就在西山寺廟附近擺攤設點,等候趕廟會的人來吃喝。最常見的賣五香花生、藍花豆、油炸洋芋餅以及各種飯菜。

除了吃喝的東西,還有土產雜品,各種玉器、書畫、古玩等等。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廟會搭臺,經貿唱戲”的趨勢。廟會上的商貿活動,為城鄉物資交流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說說廟會的香客及香客組織。

趕廟會大部分人都是到廟裡進香、許願、還願、求清吉平安。由於香客們有統一的信仰,大致相同的目標,所以自然而然便有相應的組織。

香客的組織叫香社,香社的組織結構,一般情況下是由一村或數村的香客組成,也有以家族為單位組成的。香社的人數不限,有十幾人,幾十人,上百上千人組成的。發起人或主事者是這香會、香社的頭,叫做會首或香主。所以廟會的香客組織,進香的香客因地域不同而有所變化,被稱為信士、弟子、普人。

有的香會不僅組織本香會的香客到廟會進香,而且各香會間也有聯絡,承辦一些大的專案,例如水陸法會,香客上千人,這就要幾個香會聯合舉辦。

有的香會“香火因緣”,是臨時結夥而行,人數不定。沒有固定的主事,更沒有會名。而大的香會不但有會首、主事,而且什麼時候趕廟會,每人出錢多少,都有嚴格的規定,為了人人遵守,還刻在石碑上讓人記住。

廟會年年有,自然就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說法及做法。廟會要燒香拜佛,事先要做好準備工作,以及此次廟會進香所需準備的供禮,進香所獻之禮品,有時是會首邀請當地藝人做的,也有的是香客中的能工巧匠精心製作的。所需禮品及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好,就可按日期動身出發了。路上,有的人為了表示心誠,用一個草墩走一步路,在草墩上磕一個頭,一直從家門磕到寺廟。昔日東嶽廟廟會,拓東路上就經常有走一步磕一個頭的香客。有組織的香客還設有鑼鼓之樂,走在前面的人抬著旗子,旗上寫著香會名稱,在行走的路上不但鑼鼓齊鳴,而且還燃放鞭炮,浩浩蕩蕩,十分引人注目。

趕廟會的香客到達寺廟大門,要整好衣冠,香客們一般在趕廟會的三天前就吃素沐浴。到廟門前更是要仔細檢視,然後誠心誠意地走進寺廟,向寺廟裡的隨心功德箱扔點錢,叫隨心功德。然後在廟裡擺好供品,先進香後拜佛,此時可進行祈禱。進完香每個寺廟都有掛功德的地方,虔誠的香客根據自己的情況掛功德。

香客們進完香,掛了功德後,為了看看一年來的運氣往往還要抽上一支籤,抽籤抽著中平籤比較理想,因為中平比下籤好,上籤已到頂發展下去自然是往下走了。放鞭炮一般是在財神殿,鞭炮越響,財運越旺。

趕廟會進香,一般都要留下九支香(意為長長久久),也有留三支帶回家的。帶回家來的香一般是在灶門前進掉。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要做,這就是求一張印有八卦,永保平安或消災免難的黃表紙,因為帶回家來可避邪、免災,清吉平安。

每年春季是趕廟會進香的高峰時期,這時寺廟周圍的香客店是最忙的,所謂香客店就是接待趕廟會的香客們的店鋪。這些店鋪有賣香蠟紙燭的,也有賣用金紙、銀紙做成元寶的,還有接待香客吃飯、喝水的,十分熱鬧,昔日的香客店有“接頂”“朝山歸”的規矩,所謂接頂,就是趕廟會的香客來到時,店主要對香客說吉利話:“步步高昇”“發財興旺”“事事如意”等。而朝山歸是趕完廟會的香客來店裡吃飯,要對香客祝賀:“祝香客求官得官,求子得子,求利得利。”

香客組織中還有文會和武會。文會,主要是負責香客的吃喝問題。昔日的昆明交通不發達,一些在郊區的寺廟,例如西山、筇竹寺等廟宇,離昆明雖然只有十幾二十公里,但交通不便,還是困難很多的。因此就得有人來為香客的吃喝辦事,這些為香客辦事的就稱為香客中的文會。還有一些香客在廟會上要表演武術,踩高蹺,表演大頭寶寶等,這些香客平時要練功,具備一定的表演技巧。昔日的昆明,都是土路,路面高低不平,表演踩高蹺的人,在路面上行走,沒有一定的技巧,就要摔跤,所以得有人來為這些表演武術、高蹺的人進行必要的準備工作,這些做準備工作,為表演武術服務的香客就稱為香客中的武會。

編錄自雲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昆明文史資料集萃》

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昆明舊照》

(轉自:昆明市文化廣電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