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攻擊”異端還是“攻讀”異端?爭了兩千年!

第二篇第16章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攻:擊也。形聲字。從工從攴,本義是攻擊,與守相對;如《左傳-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後引申為抨擊;還可引申為製作,加工,治理。如:“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在古籍中通“工”,指勞作;還通“功”,意為成功;

攻還有認真研究的意思,如“攻讀”。

應該“攻擊”異端還是“攻讀”異端?爭了兩千年!

端:直也。形聲字。甲骨文形似生長出地面的植物,左右兩點表示水。“端”的原意為植物發芽生長,由此延伸為開頭。如《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意思是:法律是治國的開端。

端也可以表示事物的一頭或者一方面,如“頂端”等。由開頭又延伸為頭緒,緣由。如“端倪”,“無端”。

端還可以延伸為“正”,如:“端莊”,“端坐”,“品行不端”等。作動詞時,指用手很平正地拿。如“端茶”等。

應該“攻擊”異端還是“攻讀”異端?爭了兩千年!

斯:“這個”的意思。

害:會意字。從宀( mián),從口,丯(jiè)聲。從“宀”、從“口”,意思是言從家起,而“言”又往往是禍害、危害的根源。也就是“禍從口出”。害的本義:傷害,損害。如《墨子·經上》:“害所得而惡也。”

害也有謀害的意思,如清· 袁枚《祭妹文》:“醫言無害。”

應該“攻擊”異端還是“攻讀”異端?爭了兩千年!

也已:虛詞,表示語氣,如“啊”。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刻意地去攻擊不同的思想、學說,這是有害的。”

先秦典籍用字非常精簡,所以給後人帶來讀解上的巨大困惑。這章內容只有八個字,卻有很多種理解,孰是孰非?爭論了幾千年。主要的解釋有:

1, 把“已”字理解為“停止”。如楊伯峻先生:如果我們去攻剿那些異端學說、學問的話,那麼,傷害和危險就停止了。

這樣理解的話,那麼孔子是鼓勵學生們去攻擊別人,毫不留情,儼然一副面目可憎的衛道士形象,這樣象一個聖人嗎?顯然是不對的。

應該“攻擊”異端還是“攻讀”異端?爭了兩千年!

2, 把“攻”理解為“功”,用心研究的意思。全文理解為:如果用心去研究異端學說,那麼就有害了(或者傷害就停止了)。

這樣理解也站不住腳,學問不能有害無害,只有立場不同,用心研究不同的學問怎麼能說有害?也許還能借鑑別人的學問,完善自己的學問,這是有益的。

那麼,什麼叫異端呢?東漢時期的今文經學家何休(今山東滋陽人)在研究春秋時期的《公羊傳》時,裡面出現的“他記”,何休認為“他說”就是異端的意思。

東漢另外一位經學大師鄭玄(今山東高密人)認為:儒學內部也有幾種流派,只有一個流派為正統,叫“正道”,其他的都叫“他記”或者“小道”。

應該“攻擊”異端還是“攻讀”異端?爭了兩千年!

韓非子曾說:“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意思就是孔子去世之後,儒家分為八派,墨家分為三派。儒家出現了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以及樂正氏之儒。鄭玄認為只有孟氏之儒為“正道”。其它的都是“小道”。

三國時期的文學家何晏(今河南南陽人,大將軍何進之孫)認為:《論語》裡的“異端”指的就是相比於大道而言的小道。他認為:雖小道,必有可觀焉。也就是說“小道”也有可取之處,所以,孔子不可能鼓勵學生們去攻擊“異端”。

南朝梁武帝時期,佛教文化非常發達,寺廟林立,有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佛教徒吃素的規定是從梁武帝自己開始的。當時的文學家皇侃(江蘇蘇州市人)認為,佛教是“善道”,儒家是“正道”,其他諸子百家都是“異端”。

應該“攻擊”異端還是“攻讀”異端?爭了兩千年!

南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祖籍江西婺源,出生於福建尤溪縣)在他的白話文小書裡說“異端,不是天生出來,天下只是這一個道理。”

“ 緣人心不正,則流於邪說,習於彼,必害於此。既入於邪,必害於正,異端不止是楊墨佛老,這個是異端之大者。”這句話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其中的“楊墨佛老”分別指:

楊朱:戰國時期魏國人,楊朱學派的創始人,在戰國初期,楊朱學派的影響力非常大,《孟子-騰文公下》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朱主張“貴生”,“貴己”,“為我”。他說:“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予也”。

墨子:戰國初年思想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姓墨,名翟。他提出“非攻”,“兼愛”,“尚同”,“尚賢”。

應該“攻擊”異端還是“攻讀”異端?爭了兩千年!

佛教:源自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佛教主張修行,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痛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解脫。

老莊:即老子(姓老,名耳,字聃,道家思想創始人,今河南鹿邑縣人)和莊子(姓莊名周,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今安徽蒙城人)。老莊主張“無為”。

朱熹不但把“楊墨佛老”看成是異端,他認為,儒門內部像子張,子夏等人的學說也都是異端,都要排斥。所以,朱熹是支援“孔子攻擊異端說”的。

但遭到陸九淵(南宋思想家,教育家,陸王心學的開山始祖,江西撫州市金溪縣人)的猛烈抨擊。

應該“攻擊”異端還是“攻讀”異端?爭了兩千年!

陸九淵認為天下道理只講是非,不講異同,一味地劃分異同心胸未免過於狹隘。他認為,孔子是聖人,聖人之量至廣,無所不包,怎麼會去攻擊異端呢?

沒錯,孔子的思想是非常包容的,他主張相容幷蓄,他曾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還說過:“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事實上,孔子曾特地去拜訪過老子,並以“弟子”自稱,所以,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刻意地去攻擊異端,是有害的。”言外之意,我們要包容,我們要求同存異。

孔子求道於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孟懿子之弟)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

魯君準行,並贊助一車二馬,遣一童一御,孔子還帶上燕伋(秦國人,一生三次赴魯向孔子求學)等弟子,風塵僕僕,一同向周都奔去。

應該“攻擊”異端還是“攻讀”異端?爭了兩千年!

下面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位思想家的歷史性對話: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應該“攻擊”異端還是“攻讀”異端?爭了兩千年!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

教授之後,老子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

逗留數日。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