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節48部紀錄片,我們請你看!

上影節48部紀錄片,我們請你看!

比起劇情片,紀錄片擁有更大的創作空間,其未知的可能性很多,猶如人生。紀錄片作為一種型別,也是電影誕生初期的主要創作語言。透過鏡頭,很多我們在生活上錯過的點滴都能被放大,讓我們重新認識人生價值觀,認識自己,以及自己是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的。記錄性的鏡頭是真誠的,其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捕捉每一個人的靈魂,一絲不掛,或善或惡。只有勇敢地去發現及面對真實,夢才有可能走得更遠。劇情片再如何精雕細琢,也抵不過自然且偶然流露出來的純粹。

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之際,我採訪了電影節紀錄片單元的策展人,徐錚。她對紀錄片有一種信仰,會發光。她是我碰到過最執著的策展人之一。每年她都會觀看大量的紀錄片,挑選最能表達當下人類共同渴望、需求與恐懼的故事。最浪漫的是,她曾宣言“要說的話都在紀錄片單元的片單裡了”。片單猶如一封情書,充滿了提問,堅持與希望。

我們深知影迷們搶票不易,因此我們特別為大家準備了15張紀錄片單元的福利贈票!

請大家在本條推送下留言,說出你最想看的一部紀錄片,我們將抽取15位幸運讀者,每人送出一張增票~

採訪:陳曉雯

受訪者:徐錚,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單元策展人

深焦:上海國際電影節對於中國的觀眾來說,意義有多大?

徐錚:

上海國際電影節是影迷的節日。如果你是一個文藝愛好者,你會感受到在上海6月的空氣都是不同的,潮溼而令人激動,即使在工作日的上午,電影院裡也是人頭攢動,主會場電影院大廳的巨型排片板,幾乎一大半影片都貼上了滿場的紅色標識。早年沒有開通線上購票的時候,觀眾會通宵在電影院排隊,記者每年都去採訪排在第一個的購票觀眾。開通線上購票系統以後,開票時間就成為一次全民鬧鐘。大家聲稱為了買票可以“吃土”,會相互傳授搶票經驗。影迷早早會研究影片,製作攻略。很多人的年休假是貢獻給上海電影節的,外地觀眾會專程過來看電影。映後的觀眾問題非常專業有質量,經常有影迷操一口流利的法語、日語、英語直接與導演在映後對話。上海電影節22年的放映,培養中國最好的文藝片觀眾,這些影迷是中國電影市場的一部分。他們讓人非常感動,也給了來參加活動的國內外導演最好的放映體驗。

上影節48部紀錄片,我們請你看!

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宣傳海報

深焦: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紀錄片單元策展人, 你的策展理念是什麼?

徐錚:

我的策展理念是在

一種適度平衡的前提下,用影片的放映推動社會認知。

我相信社會有認知,才會有寬容,才有同情和理解,電影的意義是展現多元的生活方式和觀念。此外我相信紀錄片的墨水筆和解剖刀功能,紀錄片負有社會責任,如果全部的電影是一個圓,國家放映政策、業內認可的藝術標準和觀眾審美,這三個圓上的點在圓里拉出一個等邊三角型,是最終被選擇的影片。我們有很高的選片標準,每年收到900多部影片,淘汰比例也很高,也會對標國際其他電影節的選片標準,也同樣注重藝術性、思想性和社會關聯性,但也會照顧到觀眾的口味,畢竟這不是一個專業紀錄片電影節,大部分觀影人群不是專業人士而是普通市民,我會關注到培養市場和觀眾,但考慮觀眾口味,絕不是討好、諂媚、迎合。

深焦:中國的觀眾現在對於紀錄片的理解有多深, 大眾接受這個電影型別嗎?

徐錚:中國觀眾早年比較熟悉的紀錄片型別是自然類、動物類、人物傳記片,這類比較偏電視化製作的紀錄片,有非常正式的坐下的採訪,畫外音,大量的老素材運用。隨著近年上海電影節的放映,大家開始更接受更有電影質感的紀錄片。我有一次在電影院主持映後,聽到一個小男孩問他媽媽說:“媽媽,這也是紀錄片嗎?可是我覺得它是一個電影。“當時我覺得很感動,因為透過放映,改變了大家對紀錄片的理解,也讓大家接受了紀錄片電影的形式。上海電影節今年放映48部紀錄片,超過180場,往年紀錄片的上座率一直都超過90%。現在一些中國的付費頻道和網站也有很多優秀的國內外紀錄片。有很多在上海電影節展映過的影片立刻有網站購買或者平臺做影院點映。可見觀眾還是在接受紀錄片作為電影的型別的。

深焦:紀錄片在中國院線的未來發展前景如何?

徐錚:

自2016年起中國紀錄電影市場迎來高速增長,中美合拍片《我們誕生在中國》票房達6654萬。2017年的《二十二》則以1。7億票房創造院線紀錄片首次單片破億的歷史記錄。2018年《藏北秘嶺-重返無人區》獲得了2057。6萬的票房,其餘的院線紀錄片票房均止步在幾百萬。

然而電影節放映的都是文藝片,是沒有自體迴圈能力的影片。好萊塢大片不需要跑三大電影節吧,藝術考量標準也不同。我相信真正的紀錄片永遠會有一定人群,而且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看。但是所謂好的標準是多種多樣的。

霍金的《時間簡史》全世界看懂的也許就幾百個人,但霍金改變了世界。不能用票房來簡單衡量影片或者任何藝術形式。這也是電影節功能和社會責任。

上影節48部紀錄片,我們請你看!

電影《二十二》海報

深焦:今年有5部英國的紀錄片被選入放映,你對英國紀錄片的印象是什麼?上海的觀眾是否對英國的紀錄片也有所瞭解嗎?

徐錚:

中國觀眾對英國紀錄片最直觀的認識就是BBC,BBC多少年來幾乎是紀錄片的代名詞。我很高興今年有5部英國紀錄片入選,我希望把更多樣的英國紀錄片介紹給中國觀眾。

深焦:你自己最喜歡的是哪一部?

徐錚:

這五部英國紀錄片都很重要,《水之永珍》(Aquarela)是大師級的紀錄片電影,非常值得大銀幕觀看。《瑪琪,瑪雅,米婭》(MATANGI / MAYA / M。I。A)和《一隻叫做錢的狗》(A DOG CALLED MONEY)不是單純的音樂紀錄片,更包含了人物故事、對生命和世界的理解,主人公悲天憫人有殉道精神。這是我選擇的原因。《火線之下》題材深刻,呈現的事實具有衝擊力,我堅信戰爭紀錄片是最需要被看到的影片,我對這樣的影片一直包含尊重。

上影節48部紀錄片,我們請你看!

瑪琪,瑪雅,米婭 Matangi/Maya/M。I。A。 (2018)

《女挽狂瀾》(Maiden)影片結構如打怪過關般緊張刺激,這些人真實踐行了運動競技對抗精神、為女性地位做出過實打實的努力。

雖然這些是遙遠國家發生的事情,但我相信,

如果有更多人可以欣賞藝術、音樂、嘗試瞭解他人、同情別國的苦難,也會反觀自我,對自己的世界做出理解和應對。

深焦:在一個電影節裡,你覺得紀錄片的單元是否重要,為什麼?

徐錚:

我接觸過很多專業一點的觀眾,他們告訴我,看上了紀錄片以後劇情片就完全沒有感覺了,因為紀錄片更真實更有力量。當然中間存在一個認知的過程。電影節有推動產業和培養觀眾的作用,電影節是觀眾的視覺盛宴,也是對文藝片、紀錄片導演的一種鼓勵,也許被一個電影節選中和放映,就能鼓勵一個年輕導演繼續拍下去。身為策展人,我知道紀錄片導演在拍攝中是多麼的艱辛不易,這種艱辛是拍攝上的、資金上的、精神上的,傳承記憶是承擔未來的一種方式。他們以紀錄片的方式在揹負著民族和國家的未來,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殉道精神,需要勇氣、毅力和觀眾與業界的支援。

上影節48部紀錄片,我們請你看!

女挽狂瀾 Maiden (2018)

深焦:在你心中,紀錄片的美學和社會責任是什麼?

徐錚:

大家常常說紀錄片是國家和時代的相簿。紀錄片對於社會、對於國家、對於世界都是很重要的。

傳承記憶是承擔未來的一種方式。

紀錄片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社會功能性,這點是太多的紀錄片大師制定的行業標準。

美學方面,我相信藝無定法,導演更有神通,任何一種敘述形式都可能玩出新意。我希望好的紀錄片,有一個完整的敘述故事,甚至反敘事也可以,但是有藝術性的表達,有觀念、有創新、有作者性。

-FIN-

深焦DeepFocus為網易號特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