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忠義戰將究竟是誰曾是呂布生死兄弟,董卓也想拉攏他

如果說呂布的滅亡,象徵著反覆無常者的失敗,也代表了當時武猛出身者的一種亂世命運,但是同樣是以勇武出身,未必都是反覆無常的作風,與呂布相反的,即是呂布同鄉兼好友——張楊。張楊這個名字非常的大眾化,但是漢末的這個張楊卻一點都不大眾化,在當時的紛亂之中,他的作風,與其他的割據軍閥倒是略有不同。

張楊的出身和呂布相似,均是以勇武出身,一路升官進爵,而在漢靈帝駕崩的時候,張楊迎來了自己的契機。領導的不斷更替給予了下面領兵的他相當大的自主權,隨著何進的滅亡,董卓上臺,帶來了一個朝中的新時代,張楊則是非常率先就表示了對董卓不滿的人員之一,並迅速做出了自己身為一個武官應當做的事——進攻上黨太守於壺關(其實這裡張楊舉動的目的是不明確的,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既有可能是當時幷州大亂之際張楊趁亂髮兵,以擴張勢力,但是筆者認為更大的可能還是對於董卓的親董或者反董的問題,張楊對於董卓的態度一定是反董的傾向,其既沒有隨著呂布、張遼等同事加入董卓,也在後來積極討董,所以進攻上黨應該是一種既能擴張勢力也能對得起反董親漢的內心的事情)。

三國最忠義戰將究竟是誰曾是呂布生死兄弟,董卓也想拉攏他

可惜的是,張楊的忠漢之舉1。0因其自身的實力問題以失敗告終。但是張楊同志非常的堅持不懈,心向朝廷。次年就加入了討董聯軍,一門心思向皇帝,不過張楊小同志的忠漢之舉2。0也很快就迎來了失敗,在一次匈奴單于於夫羅叛變事件中自己非但沒能阻止,反而被劫持,這裡的劫持非常的有意思,充分能夠展現出張楊“老好人”的做事風格——兩邊都不得罪,整場劫持竄逃的過程中,於夫羅與袁紹倒是打得火熱,但是張楊卻和一個沒事人似的夾在中間,既沒有和於夫羅翻臉掀桌,也沒有和袁紹絕交,甚至於最後還在河內脫險安定了下來,不僅如此,張楊的“老好人”作風甚至於傳到了董卓的耳朵裡,連董卓都想嘗試拉攏一下,給了張楊“建義將軍”和“河內太守”的名號。

三國最忠義戰將究竟是誰曾是呂布生死兄弟,董卓也想拉攏他

大家以為到這裡就結束了?其實,張楊寬厚的物件面可以說是非常之廣,在這之後,連曹操都和張楊有過非常密切的合作關係,至此,張楊的寬厚大方好打交道可以說遍佈了每個人群。而且張楊的好人精神不僅面廣,“深度”也很高,張楊的同鄉呂布在逃亡階段就去過張楊那裡避難,甚至於不惜扛著李傕郭汜的施壓也要保護住自己的同鄉,不過呂布這個人自己反覆無常就算了,也不相信別人,很快就不相信張楊繼續逃了出去,結果跑了一圈發現還是張楊這裡最好,又跑了回來,張楊也不怪罪,繼續收留。足見張楊已經將一個人的寬厚發展到了很深的地步。太平年間的人尚且很難做到對人絕對的幫助、相信和信任,更何況紛亂的年代呢?張楊至此,都充分展現了自己的好人形象,而接下來,張楊又繼續展現自己的忠臣形象。

三國最忠義戰將究竟是誰曾是呂布生死兄弟,董卓也想拉攏他

李傕郭汜掌權之後,朝廷可以說是每況愈下,兩人又常有間隙,很快就發生火併,小皇帝和百官就更慘了,不僅沒有身為朝中人員的優待,連飯都開始吃不飽,張楊這個時候就積極勤王,可以說是當時小皇帝他們的救命稻草,既保護安全又提供生活保障。而且勤王不止勤一次,次年諸將爭權的時候再次擔當了護駕的角色。對於張楊的救援獻帝的舉動,有說法是其目的非常的不單純,但是筆者認為張楊較其他人來說,還是做到了一個忠心漢室的臣子的本分,他沒有像李傕郭汜等人一樣把玩朝政,反而在將獻帝安置好之後大發言論:“天子當與天下共之,朝廷自有公卿大臣,楊當出扞外難,何事京師”,然後離開洛陽,而且皇帝我覺得也不是傻子,誰是忠義之士其實身處當中的獻帝應該是看的很清楚的,後來在曹操要定張楊的罪的時候,獻帝甚至還主動要保護張楊,這份態度其實就是對張楊忠義極大地肯定。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是這麼評價張楊的:楊性仁和,無威刑。下人謀反,發覺,對之涕泣,輒原不問。形象地描述了張楊的溫和,但是溫和至此,一個人的弱點和問題也就體現了出來,張楊的滅亡不同於其他軍閥勢力,不是由任何一個外敵而消滅的,殺死他自己的是自己背後的刀刃。張楊的部下在建安三年張楊援助呂布的時候,背叛並暗殺了張楊,結束了張楊寬厚忠義的一生。張楊一生的作風既不同於爭權奪利的那些諸侯,也不同於那些遠離紛爭的隱士,他積極面對周遭的環境,並給予自己的朋友、同事、領導等人幫助,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寬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