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年輪|對楚王族(楚人)“羋姓熊氏”和“嬭姓酓氏”之考辨

楚人為羋姓,楚君為熊氏。楚人經過分族命氏之後,陸續產生了很多貴族氏,如屈、景、昭、鬥、成、班、孫。在楚囯的世系裡,只有王族才為“熊氏”。

可是,還有另一種說法,即楚王族不是“羋姓熊氏”,而是“嬭姓酓氏”。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羋姓熊氏”之說。

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他在《楚世家第十》中說道:

“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圻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昆吾氏,夏之時嘗為侯伯,桀之時湯滅之。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

司馬遷在這一文本里,清清楚楚記載著楚人為羋姓。接著,他又寫道:

“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

熊繹是楚國的開國國君。按照司馬遷的說法,楚君即為“羋姓熊氏”。

遠去的年輪|對楚王族(楚人)“羋姓熊氏”和“嬭姓酓氏”之考辨

明末張自烈《正字通》卷八《米部》“粥”雲:

“古鬻熊,周文王時人,省作粥。楚有粥權,即熊後。又餘六切,音欲,與鬻同,賣也。”

清代宋翔鳯《過庭錄》卷一二《鬻子》按:

“《說文》:’鬻從䰜,米聲。‘隷省作粥。”

唐代林寶《元和姓》卷一:

“熊,楚鬻熊之後,以王父字為氏。”

以上書證給我們提供的資訊:

1、自秦漢以來,人們都以為楚人姓“羋”,楚先祖季連為得姓始祖,“羋”即為楚之大宗姓;2、楚祖鬻熊,其子麗以父字“熊”為氏,稱熊麗,“熊”即成為楚王族的世系之氏。

二、“嬭姓酓氏”之說。

“嬭姓酓氏”主要出自於近代考古發現。

遠去的年輪|對楚王族(楚人)“羋姓熊氏”和“嬭姓酓氏”之考辨

湖北隨州出土的楚國青銅器文物,名曰“簠”,上面刻有“唯正月初吉丁亥,楚屈子赤角媵仲嬭璜飤簠,其眉壽無疆,子子孫孫永保用之。”的銘文。這件簠是楚國貴族屈子赤角送給自己閨女仲嬭的出嫁禮物。

河南信陽出土的楚王鍾名曰“楚王媵江仲奶(嬭)南龢鍾”。方浚益曰“奶乃楚姓”。

《楚居》:

“季連初降於隈山,氐於穴窮。前出於喬山,宅處爰波。逆上汌水,見上盤庚之子,秉茲率相……。穴酓復徙於京宗,……至酓狂亦居京宗。至酓繹與屈紃……。”

戰國包山楚簡·第二一七簡:祭禱楚先老僮、祝融、媸酓各一牂。

戰國包山楚簡·第二三七簡:祭禱楚先老僮、祝融、媸酓各兩羖。

戰國江陵望山沙冢楚簡·第一二O、一二一簡:楚先老僮、祝融、媸酓各一牂。

戰國江陵望山沙冢楚簡·第一二三簡:楚先老僮、祝融、各一羖。

戰國新蔡葛陵楚簡·甲三·八三簡:祝融、穴熊、昭王、獻惠王。

戰國新蔡葛陵楚簡·甲三·一八八、一九七簡:祭禱楚先老童、祝融、媸酓(熊),各兩牂。

戰國新蔡葛陵楚簡·乙一·二二簡:又(有)敓(崇)見於司命、老童、祝融、穴熊。

安徽壽縣朱家集發掘的楚王墓中,出土“楚王酓歬鼎”一件。該“鼎”的現世進一步證明“酓”為楚王族之氏。

以上所有的考古文物資料中均顯示,楚人為嬭(奶)姓,其王族為酓氏。如熊麗即為酓麗、熊狂即為酓狂。

三、關於“嬭“與“羋“、“熊”與“酓”的關係。

1、關於楚人大宗姓“嬭”與“羋”的關係。

“嬭”字釋義:一曰“奶”意;二曰“你”的異體字“妳”;三曰楚人稱母為嬭。

清代錢坫《新斠注地理志》卷一六:

“鬻,古音讀米。《說文解字》:鬻從䰜,從米聲,是也。鬻熊,本姓羋。古字羋與鬻聲同,通用,故羋熊亦稱鬻熊耳。”

在金文裡,“羋”稱“你”或“妳”,而“嬭”為“你“或“妳”的異體字,所以在周代“羋”通“嬭”。

2、楚王族氏“熊”與“酓”的關係。

“酓”字釋義:一曰為酒味苦;二曰為一種蠶食桑樹;三曰為熊氏的先秦寫法。

“酓”取形於“莤”字。“莤”,上為草字,下為酉字,“酉”在金文裡為酒罈。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楚人釀酒時,用草管將酒引入酒罈裡。“酓”字上部有個“人”字,即象徵著:人(神)於上座,受敬酒。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因此,“酓”字所表達的意思是:描述楚人釀酒祭祀神靈的情景。

遠去的年輪|對楚王族(楚人)“羋姓熊氏”和“嬭姓酓氏”之考辨

楚王朝之前,“熊”字的寫法為“能”。從出土的楚簡來看,媸酓(李學勤先生釋為鬻熊)、穴熊為一個人,說明先秦時期“能”、“熊”、“酓”三字互通,均為一個意思。

楚國的國家檔案裡將楚王族之氏“熊”記載為“酓”,其意圖是:沾著神靈之靈氣,以達到“天人合一”之目的。

四、楚人“嬭姓”的源出是什麼?得姓始祖又是誰?

上面我們已經對楚王族以“酓”為氏的來龍去脈作了介紹與說明。即:始祖鬻熊,為追求某種崇高的境界,將“熊”改寫為“酓”,其子以父字“酓”為氏,“酓”遂成為楚王族世襲之氏。

下面我們重點辨析“嬭姓源出”與楚人的“得姓始祖”。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楚人祭祀的“三楚先”是哪三個人。

弄清楚人“三楚先”,對於解決“嬭姓源出”與“得姓始祖”兩個問題至關重要。

從出土的文物來看,楚人祭祀的“三楚先”為老童、祝融、鬻酓。這一記錄,無疑,是為定論。

但是,“三楚先”之一的祝融是“五帝”時代的一個“火正”官職。

顓頊將帝位傳給侄兒高辛氏,高辛氏念其恩,投桃報李,將“祝融”一職賜於其子孫,世代傳襲。祝融官銜職別極高,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它的性質類似於楚國的“莫敖”。

祝融不是特定指向某一個人。所以弄清楚人所祭祀的祝融的身份是弄清“三楚先”的關鍵,因為其他兩位“楚先”的身份沒有爭議。

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第十》中寫道:

“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

《安大簡》第一組楚史文獻資料的整理結果為:帝顓頊生老童,是為楚先。老童生重及黎、吳及韋(回)。黎受封祝融之職,生六子:一曰樊,得姓“妃”,封衛地;二曰惠連,得姓“斟”,封韓地;三曰籛鏗,得姓“彭”,封彭地;四曰萊吉,得姓“妘”,封鄶地;五曰安,得姓“曹”,封邾地;六曰季連,得姓“嬭”,封地不詳。

我們對上述文籍記載進行一番比對辨析後發現:近代考古出土的文物記載與司馬遷的記載明顯不一致。一是高陽(顓頊)生老童,沒生稱;二是重黎和吳回分別是四個人,即重、黎、吳、回(韋);三是沒有卷章之名,而出現老童之名(經考證“卷章”即為老童,而司馬遷所載“卷章”應為後人對其文字的誤錄訛寫)。

另外,在《安大簡》的記載之中,黎的第六子季連與《楚居》中的季連同名。是巧合?還是後人附會之?

我覺得《安大簡》所載的黎之第六子為季連,不合情理,也不符合邏輯,應該是誤記。

那麼,黎的第六子到底是誰呢?

遠去的年輪|對楚王族(楚人)“羋姓熊氏”和“嬭姓酓氏”之考辨

我認為,

黎的第六子應為太子長琴,

理由包括如下三個重要元素:

1、《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

“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有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

以上記載表明,長琴是祝融的兒子。而在顓頊集團裡,黎為第一代祝融。因此推理而得出,長琴即為黎的兒子。另外,當我們對這一記載稍加思考與分析後,發現始均就是顓頊,和《楚居》裡的“季連即鬻熊”是同樣的原理。

2、《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記載:

“夔子不祀祝融與長琴,楚人讓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由於夔(楚別封國)人不祭祀祝融與長琴,楚人將其消滅之。

3、《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楚靈王稱昆吾(己)為“皇祖伯父”

皇祖即為黎之六子長琴(嬭),昆吾為其長兄,故曰“皇祖伯父”。

根據以上文籍描述及相互印證,我們完全可以肯定黎之第六子是為長琴,也就是季連的祖輩。

其一、《山海經》清楚地記載著長琴為祝融黎之子;其二、《安大簡》中記載黎共有六子,其中五子已得名,無疑,唯有幼子季連和一千年後的季連“撞衫”,如果黎的幼子為長琴而不是季連,所有的疑問據此而釋之;其三、在《古劍奇譚》裡也有“太子長琴為祝融的幼子”之說。

至此,我們已經清楚了黎之第六子為太子長琴。那麼太子長琴是不是世襲祝融呢?

遠去的年輪|對楚王族(楚人)“羋姓熊氏”和“嬭姓酓氏”之考辨

長琴之父黎為祝融,確實無疑。

《國語·鄭語》記載:“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曰之為祝融。”

黎薨後,按照世襲體制,子承父業。又,楚人世襲有“嫡出、立小不立大”之習俗,故長琴作為黎的幼子承其祝融之位,名正言順。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韋是老童之幼子,為什麼沒封祝融?答案為

:1、非嫡出;2、黎受封時,吳、韋可能尚未出世。

經考證,確實是這麼一回事,老童娶根水氏部落的女子驕福為妾,生吳與回,系庶出。

所以,長琴承父之職,為顓頊集團第二代祝融,是為定論。

接下來,我們對長琴得姓“嬭”之源出作個簡單的闡述。

《山海經》充滿著神話色彩。但是,在人類史上,哪一個民族又不是神話開篇的呢?而且,正是這些神話,從某一方面折射出歷史的本來面目。

封建不是源於夏商周,在黃帝時期,封建就產生了。賜姓、胙土、命氏構成了封建的三要素。“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氏。”所以,古代的姓氏與出生地或居住地有著很大的關係。而談上古地理,惟《山海經》最權威。

《山海經》記載長琴居榣山,並指明榣山在北狄。榣山是小地名,經過幾千年的變遷,已無法知道它現在的名字。但是,我們可以對《山海經》裡的北狄進行定位。

遠去的年輪|對楚王族(楚人)“羋姓熊氏”和“嬭姓酓氏”之考辨

經定位,發現《山海經》裡所指的北狄並不是匈奴人居住的北狄。

另外,從理論上講,《山海經》裡所指的北狄也不可能是匈奴人居住的北狄。

1、匈奴在那個時期並沒有被黃帝征服。黃帝之孫受封匈奴人的北狄之地建國,羊入虎口,可能嗎?

2、《山海經》裡記載的北狄: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峰嶺逶迤;層林盡染;是作樂休逸的美妙之地。而匈奴人居住的北狄:茫茫原野;大漠狼煙;地廣人稀;戈壁荒涼。如果黃帝之孫始均分封北狄,那不叫分封,叫流放。

3、按照《山海經》“黃帝孫子始均生於北狄”之說,表明黃帝有兒子分封於北狄,才會在北狄生下始均。可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得其姓者十四人,分封地十二塊,為姬、酉、祁、己、滕、蒧、任、荀、僖、佶、儇、衣,在這十二處封地之中並沒有北狄。

既然《山海經》裡的北狄不是指匈奴人居住的北狄,那它在哪裡?經過繼續對《山海經》裡所指的北狄進行定位,發現北狄在隗山山脈的新鄭、新密一帶。

遠去的年輪|對楚王族(楚人)“羋姓熊氏”和“嬭姓酓氏”之考辨

新鄭、新密屬隗山地域 ,是伏羲、女媧的故居,也是黃帝的建都之處,帝嚳時期稱為祝融之墟。

《太平寰宇記》記載:

“大隗山即具茨山也,黃帝登具茨山,升於洪堤之上,受神芝圖於黃蓋童子,即是山也。”

密南諸山,統稱為具茨山,又名大隗山,為新密、新鄭、禹州的界山。大隗山丘陵起伏連綿,森林茂盛密佈,風光秀麗奇特。《山海經》所述的榣山,應為密南諸山之一。

隗山是上古時期部落首領及帝王的主要棲居地之一,也是上古時期音樂的搖籃及發源之地。伏羲、女媧、黃帝、顓頊、老童、黎、長琴均在這裡生活過。在這裡:伏羲發明了琴瑟;顓頊創造了古典樂曲;老童縱情高歌美聲;黎演奏悠揚婉轉、沁人心脾之韻調;長琴開發了流行音樂。

黎運氣不錯,承祖業隗山之地。在如此有靈氣的土地上休養生息,實乃三生有幸。這地方之前叫有熊,黎在這裡受封為祝融之後,便改稱為祝融之墟。更令人神往的是,這裡曾經誕生過一位偉大的巨人,即人類的始祖母女媧。所以,這裡充滿著母性之愛,洋溢著旺盛的生命力。“嬭”即“母”之意,出自女媧。黎為感謝祖德惠澤,尊女媧始母,故賜兒子太子長琴為“嬭”姓。

最後,經過對“嬭姓源出”及“得姓始祖”兩個問題條分縷析所得出的結論概括起來為:

1、黎的第六子名曰長琴,是楚人“嬭”姓的得姓始祖,也是楚人祭祀“三楚先”之一的祝融;2、長琴以“嬭”為姓,源出於“分族命姓受氏”。

五、秦漢以來人們為什麼要將“嬭姓酓氏”寫成“羋姓熊氏”呢?

一是秦王朝仇視楚人,很有可能故意將楚王族“嬭姓酓氏”寫成“羋姓熊氏”,以達到醜化楚王族及楚人的目的。

秦楚戰爭,兵戎殺戮,哀鴻遍野。秦雖勝楚,但由於在戰爭中遭到了楚人的頑強抵抗,秦人傷亡慘重。這種戰爭傷痛逐步轉化成了兩大族人之間的仇恨,因此秦王朝統一中國後,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楚人的追殺,試圖將楚人趕盡殺絕。“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楚人項羽奮起反抗,滅掉了秦王朝,一把火把秦王居住的阿房宮燒個精光。由此可見,秦楚之間的仇恨是多麼的深大。

遠去的年輪|對楚王族(楚人)“羋姓熊氏”和“嬭姓酓氏”之考辨

眾所周知,古時期,尊貴的王族得姓(指大宗姓)一般都有“女”字旁(如祝融八姓在金文裡,均有“女”字旁,漢字改良後,有些字無法寫出,只能以意會而改寫。),表明自母而出。例如:

黃帝為姬姓,名叫姬雲。

(黃帝姬姓源於姬水,而起名叫“雲”,則是有來歷的。傳說上古時期的某天,黃帝的母親去郊野遊玩,正在興致之時,晴朗的天空瞬間即變,烏雲翻滾,猶如一條大龍飛舞狂飈,隨後雷聲震震,大雨傾盤而下。黃帝的母親回家後不久,竟然懷孕了。二十五個月後,生下黃帝。黃帝的父親為感謝上蒼的恩賜,將兒子起名為“雲”,並以“龍”為圖騰。)

秦始皇為嬴姓,名叫嬴政,“嬴”字下部中間有個“女”字。

楚族人為顓頊帝之後,是名副其實的王公貴族,其姓(大宗姓)怎麼可能沒有“女”字旁呢?

至於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第一》中說道:“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公孫”為複姓,沒有“女”字旁。然而,當我們仔細地去考證,就會知道司馬遷的這一說法完全是在亂扯。黃帝那個時期何來的“公孫”之姓?“公孫”這個姓到春秋後期才有的。並且,在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文物之中,根本就沒有“軒轅”二字。

遠去的年輪|對楚王族(楚人)“羋姓熊氏”和“嬭姓酓氏”之考辨

“羋”字最早來源於羊叫聲,到了周代,“羋”字通“嬭”字。楚國史籍是秦始皇燒燬的,秦人自然知道楚國史籍裡對楚王族的姓氏記載為“嬭姓酓氏”。而秦史官卻取沒有“女”字旁的“羋”字為楚姓,並寫入文籍之中,足以表明秦王朝之意,是將楚人視為畜出。

二是楚國鬻熊以上的譜系來自西漢以後的記載,那個時期沒有考古,楚簡還埋在土裡,文史學者以為楚王族的姓氏就是秦朝文獻裡所記載的“羋姓熊氏”。

楚王族“羋姓”在先秦文籍裡及近代考古文物裡沒有出現過。自秦漢開始,以司馬遷為代表的部分文史學家普遍認為楚人“羋”姓的源出是:

季連是堯舜時期的人,其母親為北方草原部落的牧羊姑娘,生六胎,破腹身去,用荊楚裹身入葬,季連的父親陸終為了紀念妻子,以妻子之姓”“羋”(圖騰為羊)賜予季連為姓。

司馬遷及少數史學家對於楚人“羋”姓源出的這一觀點正確嗎?答曰:當然不正確。近代考古發掘的研究成果完全顛覆了秦王朝及司馬遷對楚人姓氏的記載,驗證了楚人“羋姓”源出的荒誕性。《清大簡》、《安大簡》等楚簡裡清晰地表明,季連、鬻酓、穴酓、穴熊、媸酓是一個人,即為“三楚先”之一的鬻熊,所處時期為商末周初。另外,在考古挖出的文物之中,沒出現一個“羋”字。還有一個“打臉”情況,即出土文物中的季連比司馬遷所述的季連相隔約1200年左右。(楚族自祝融長琴至鬻酓這段時期的世系為空白。關於季連,我大膽猜測,他是不是自長琴至鬻酓這段世系的符號代表?這個問題有待於新的文物出土,作進一步考證。)

秦王朝居心叵測、歪曲事實,司馬遷望文生義、編構情節,他們硬是活生生地將楚王族(楚人)“嬭”姓說成“羋”姓。這一說法持續至今已有兩千年左右的歷史,它產生的後果是世人對楚人姓氏認知的模糊。

遠去的年輪|對楚王族(楚人)“羋姓熊氏”和“嬭姓酓氏”之考辨

結語

綜上所述,我對楚王族“羋姓熊氏”和“嬭姓酓氏”的考辨意見為:一、“羋姓熊氏”就是“嬭姓酓氏”,字異意同;二、楚王族在先秦以前沒有“羋”姓,為“嬭姓酓氏”,秦代以來為“羋姓熊氏”

三、楚王族(楚人)的正確姓氏為“嬭姓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