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多能多幹多勞碌”,精華在下半句,實為老祖宗經驗之談

生而為人,大部分時間都是要做事的。“千淘萬浪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好在付出是有回報的。可能無論何時,幹活總是讓人勞累,讓人想要逃避,很怕一不小心就當了“冤大頭”。

俗語

“多能多幹多勞碌”

,下句更顯精華,那就是

“不得浮生半日閒”

,實為老祖宗經驗之談。似在描述“多能多幹”之人的勞碌命,實則是在告訴大家一個道理。道理如何?且細聽分說。

多能多幹多勞碌

電影《蜘蛛俠》中,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話:“能力愈大,責任愈大”,這句話對蜘蛛俠彼得帕克影響很大,故現實中人們也多有討論。

古人講“多能多幹多勞碌”,精華在下半句,實為老祖宗經驗之談

有人說這句話,分明就是

“道德綁架”

,憑什麼能力越大的人,要擔負的責任就越大,就越要“多能多幹”呢?

“多能多幹”分為兩種目的,一是為了自己,二是為了他人。

先不說前者,可能很多人就不明白,憑什麼自己要為他人多能多幹呢?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社會需要正能量。很多人在“為己”和“為人”的順序上犯嘀咕,總覺得應該先“人人為我”,如此才能“我為人人”。

這麼一來,自己總不會吃虧。可若是人人皆這麼想,那麼社會上還有“為人”存在嗎?

古人講“多能多幹多勞碌”,精華在下半句,實為老祖宗經驗之談

資源分配總是不均的,大部分的資源,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人們的生活有好有壞,但這並不是為己不為人的理由,別人的錢、別人的地位也不是大風颳來的。

沒有任何理由,要求他人付出更多,這不是自己懶惰的理由。“富貴本無根,盡從勤裡得”,這些為富者,也並不是一開始就大富大貴,他們的富貴在於其“多能多幹”。

《禮記》有云: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意思是他人一次能做到的事,我要反覆做一百次;別人十次能做到的事,我要反覆做一千次。

這句話還有後續: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古人講“多能多幹多勞碌”,精華在下半句,實為老祖宗經驗之談

沒有天生的強者,成大事者,無不是性情堅毅之輩。多能,多才能矣。所謂“才能”,是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獲得的,擁有才能卻不肯下苦功夫“多幹”,時間一長才能生疏,泯然眾人矣。

至於“勞碌”,做何事不勞碌?人,生來就是勞碌命。除了睡覺,其他皆是勞碌事。

在讀高中的時候,學校也有一行標語:“生前何必久睡,死後自會長眠”,走入社會後才發現,生前也很難久睡,大部分時間,都是要工作學習的。

既然橫豎都要幹活,與其想著逃避,倒不如踏踏實地,“多能多幹多勞碌”,在勞碌的生活中學會技能,一步一步向上走,如張衡所言: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古人講“多能多幹多勞碌”,精華在下半句,實為老祖宗經驗之談

不得浮生半日閒

“浮生半日閒”極具詩意,語出李涉的《題鶴林寺僧舍》,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忙裡偷得的閒時,最是讓人放鬆。但需要把握好度,一個不小心就成了

“閒裡偷忙”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可不算是忙裡偷閒。

以“浮生”作為標尺,“半日閒”有些言過其實。

一輩子忙忙碌碌,沒有片刻休息時間。看來這句話倒像是一句抱怨的話語,當然不符合教導後人的宗旨。

事實上,“浮生”是指空虛不實的人生。為何空虛不實?因為虛度光陰。

所以“不得浮生半日閒”,又可解釋為不在人生中浪費光陰。

古人講“多能多幹多勞碌”,精華在下半句,實為老祖宗經驗之談

舊語新說,總要多出些新的味道。如今,法定工作時間是八小時,一天除去八小時,還有十六個小時可以“揮霍”。

有的人就真的用來揮霍了,而有的人,則在這一段時間裡“不得浮生半日閒”,完善工作後續,努力學習新的知識。

當然,該有的休息時間還是要有的。常說: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長時間的高強度工作,無益於提高效率,且容易釀出禍事,所以要張弛有度,如此才能持久。

古人講“多能多幹多勞碌”,精華在下半句,實為老祖宗經驗之談

結語

“多能多幹多勞碌”,不是客觀的被動,而是主觀的能動。能者多勞,達者為先。不光是為了他人,更多的是為了自己,為了站得更高,看看更高處的風景。

培根說:“我們不應該像螞蟻,單隻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從自己肚中抽絲;而應該像蜜蜂,既採集又整理,這樣才能釀出香甜蜂蜜來。”

香甜的人生需要自己去創造,沉浸於“浮生半日閒”,終究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