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外篇·秋水》篇六:人各有志,天性使然

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牛馬長著四隻腳,這就是天然;給牛馬套上籠頭,給牛鼻穿上韁繩,這就是人為。所以說:“不要用人為的東西覆滅天性,不要有心為之而滅天理,不要為追求名利而喪生,謹慎遵守而不要喪失,這就是返璞歸真的本性”

《莊子·外篇·秋水》篇六:人各有志,天性使然

萬物生時本就是天性使然,而人的出現則為萬物附加了人的定義,豺狼虎豹為得生存本就是弱肉強食,被人視為兇殘,定義為猛獸;植物為求自保,散發氣味或者被其他動物食用而亡,則被人視為臭味亦或具備毒物。可這些本就如此,並非因為人的出現而突然食肉,或具有臭味、毒性。並且相比較而言,猛獸兇殘不如人心險惡,毒物雖毒,卻毒不過人心。就像身邊出現被視為有危險的蛇,蠍子,甚至老鼠、蟑螂,人也會防患於未然而先行滅之,被視為理所當然;何以人去往荒郊野外受到動物的襲擊卻被稱為獸之兇殘,難道不是因為人踏入了獸的領地而造成的嗎?一切都是天性使然,萬物如此,其中的人亦如此。

《莊子·外篇·秋水》篇六:人各有志,天性使然

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是人的天性,這個善是上善,上善若水。即是說,人之初如水一樣,並沒有善惡之分,嬰孩之時不知何為善,何為惡,何為乾淨,何為髒,於是其行為皆是本性使然。不會因為“壞人”抱他,他不理,“好人”抱他,他高興萬分。所以說其是上善。善惡不存視為天性,而隨著成長,人為的附加便逐漸增多,父母、老師或周圍之人都會告訴他,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等等人的定義。如此以往,天性則被人為所覆滅,是非善惡的判斷也因人而異。如現今社會,處處彰顯著金錢的魅力,對於名利的追逐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搔首弄姿,裝傻充愣,弄虛作假等等。為博得眾人關注,而做出危險性極高的事情,以至傷害到自身,甚至殞命。

《莊子·外篇·秋水》篇六:人各有志,天性使然

說到人的天性,無論是老子還是莊子都認為應當無為而治,也就是不以自身喜好地去橫加干涉萬物的生長。對於人的成長亦是如此,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天性,有的生來就擅長畫畫,有的生來就擅長運動,有的生來就好靜,有的生來就好動。由於我們的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仍然不能因材施教。目前依然是一代傳一代的方式來傳遞知識,除此之外隨著時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每個社會階段的價值取向也不同,正如當下大部分人對於孩子們的教育都是希望孩子成長為父母所期望的樣子,而不是依照孩子所擅長的進行針對性的培養,比如好靜的孩子有可能會傾向於認真聽講,好好學習,好動的孩子則不然,好奇心重,但也會有很好的觀察力。但父母都會給孩子們說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醫生,公務員,律師,教師等等,這些工作的特點都是或者收入高,或者穩定,“鐵飯碗”。可這些一定適合自己的孩子嗎?只能說不一定。

《莊子·外篇·秋水》篇六:人各有志,天性使然

而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我們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控制和限制,就目前這種文化背景以及社會環境,姑且只能如此,畢竟每個父母都不是聖人,並不是每個父母都具備引導的能力。而我們可以做的是,儘量在一個人成長的時候,一些無關痛癢的行為可以不必因過於緊張而壓制。比如孩子學習本就不錯,平時認真,想看會電視,想玩會都是可以的,而不是一味的拒絕,即便是學習不好的,也應當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一味的壓制只會讓孩子將這種很歸罪於學習。對於成人來說亦是如此,年輕人喜歡闖蕩,這不是壞事,畢竟不撞南牆不知疼,何以回頭?經歷了才會知道。種花草亦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而育人更是需要大智慧,張弛有度才能更好的培養一個人。每個人都是千里馬,只是沒有遇到伯樂,伯樂是什麼?就是善於發現對方自己都不知道的潛力和天賦並著重培養。可每個人的父母都不一定是伯樂,所以需要我們修心養性,這個世界上最不瞭解自己的人其實就是自己。

《莊子·外篇·秋水》篇六:人各有志,天性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