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止”之外,打坐者還應學習兩件事:“止觀”與“觀想”

雙盤打坐,如果只是當作普通的瑜伽拉伸,沒有結合禪定之道的話,一坐至多三十分鐘便應見好久收。再長恐怕是容易損傷關節的,特別是天天練習的人。

有沒有禪定,對於雙盤坐來說,絕對是天差地別的。越到後來,坐得越久,差別越大。

禪定之道,要而言之,一般先是修止(奢摩他),然後是止+觀也即“止觀”(毗婆舍那),然後是“止+觀+想”也即“觀想”(禪那、靜慮)。初步得止後,是繼續一路修止,還是以觀為主,或者以靜慮為主,這倒是隨人之性的。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得先修“止觀”,再修“觀想”。

除了“止”之外,打坐者還應學習兩件事:“止觀”與“觀想”

禪定之道的基礎來說,當然是止,也即專注力。

當高度專注發生,初步有定時,特別是進入深層的寂定中,此時拉伸帶來的痛,不會引發心理的煩躁。而心理的煩躁是會令氣血執行不順的。

所以,

只有禪定狀態下,才能衝破僅憑單純的拉伸動作無法衝破的阻滯

事實上,從身體的角度來看,所謂久坐的能力,就是盤坐的姿勢已經不再妨礙氣血迴圈。此時並不僅僅是心理調御能力,而且身體各方面的良性迴圈能力都是極強的。身、心之間的進步是相互促進的。

正因如此,打坐的真正要訣是修禪定。而

禪定是心理之道,是一種練習令自心能夠馭身、馭受、馭念,不為境界所動的能力。

所以,我們還得明白,禪定雖然以止為基礎,但是並不僅僅是止,在止的基礎上,還須得能夠學會一心觀察,達到“止觀雙運”;學會一心靜慮,做到清淨思維以及想象,運用“觀想”來探查更隱秘的真相。事實上,科學中的“思想實驗”設計,就是一種“觀想”,而這是必須具備足夠智慧的人才有可能運用的。

正因如此,古時禪宗曹洞宗的“只管打坐”、“默照”,這種貌似什麼方法都不用的打坐方式,反而才是一種高階的禪法。實際上,

這種打坐方式是

隨宜

在“寂止、止觀、觀想”的三種高階禪定狀態中自由切換的。

事實上,“只管打坐”的人不可能是沒有基礎的。能夠在坐禪中做到“只管打坐”的人,是必須已經具備真正靜定的基礎。事實上前期幾乎都是修過數息、隨息之道的,然後對於覺觀也已經相當熟練,到最後連主動覺觀都已經感覺是妨礙,從而選擇自然“默照”的狀態。若是依此看來,必須是已經有了“無尋無伺三摩地“或”無覺無觀三摩地”的基礎,這可得是二禪以上的禪定基礎。

由此可見,古來禪宗之所以能夠不論禪定,那是因為禪定基礎早就紮實,絕不可能是散亂心中口頭論理而希冀得悟的。

正因如此,所有論禪的人,都應腳踏實地,不應好高騖遠,從數隨之道開始學會止息。令自己心念漸歇,氣息綿柔,乃至最後心息盡皆得住。在此基礎上再談禪,才不會是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