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心學始祖陸九淵提出來的“底”說,“心學底”是個什麼哲理?

“底”,為中國古代哲學語言。其語境為底蘊、底本、底細、底裡、底理。《碧巖錄》序:“剔抉淵源,剖析底理。”有深隱、底色、原委、學脈、道統之意。現代哲學用“終極關懷”、“指歸”、“旨歸”、“哲學流派”“脈系”等。“底”的意思則是相同的。

“盤根問底”是還它本來面目的最好方法。“底隱藏得深遠,往往為歷史因素和表面現象所掩蓋,也為後人在研究中的功利主義、偏見、潮流所推動、角度的不同所扭曲。這種“掩蓋”和“扭曲”只有客觀的裸呈某種思想真正的“底”後,而又歷史地全面地剔抉剖析,才能接近以至得出比較公正的評價。

陸九淵的“心學底”是什麼呢?

一、“接孟復儒”底

《孟子)在宋以前,不是儒家主要典籍,只是輔助讀物。《六經》中沒有《孟子》。自從韓愈的《原道》一文問世後,兩宋的思想家在“救儒復聖”中,受到韓愈的啟發,才高度注意到孟軻的學說。如果說朱熹首次將孟子)列為四書之一,陸九淵則是終生宗孟的。學生詹阜民問:“先生之學亦有所受乎?”陸九淵說:“因讀《孟子》而自得之於心也。”(《陸集》498頁)有沒有“道統”?陸氏承認有。

董仲舒雖然提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但既孤立了儒學,不能豐富發展;又凝固了儒學,成了僵死的教條。“秦漢以來,學絕道喪,世不復有師。以至於唐,曰師,曰弟子云者,反以為笑,韓退之柳子厚(柳宗元)猶為之屢嘆。惟本朝理學,遠過漢唐,始復有師道。雖然,學者不求師,與求而不能虛心,不能退聽,此固學者之罪;學者知求師矣,能退聽矣,所以導之者乃非其道,此則師之罪也。”(陸集14頁)從這段話,可以窺見陸氏承認“道統”,並認為從秦漢以來,由於“秦火漢僵”,“道統”斷了;雖說本朝理學“復師道”,但誰當其責?難道邪說被行“非其道”熱衷於講學者,能夠格承接“道統”的導師嗎?以宇宙事為已任的陸九淵在“救儒復聖”承接孟學中頗有點“捨我其誰”的氣概。

他堅信:雖說“吾儒敗績”,但儒家學說不能死亡也沒有死亡。孟子“十字開啟”(2)的人倫,“仁義禮智”的道德仍在人的“心”中,並非“秦火漢僵”所能限制;“修齊治平”的大志仍在“士”的“心”中,並非佛老可以移奪;“夷狄之辨”仍在“民”的“心”中,並非強虜兇韃可以扼殺;“內聖外王”仍是理想,並非邪說被辭講學傳注者可以動搖。

陸九淵說:“韓退之言:軻死不得其傳,固不敢誣後世無賢者;然直是至伊洛諸公,得千載不傳之學。但草創未為光明,到今日若不大段光明,更幹當甚事?(《陸集436頁)光宗紹熙元年(110,陸氏心學已經圓融,弟子數千人。他寫給親戚路彥彬的信中,滿懷豪情地說:“竊不自揆,區區之學,自謂孟子之後至是而始一明也。”(《陸集》134頁)

一代心學始祖陸九淵提出來的“底”說,“心學底”是個什麼哲理?

二、“陽韓陰柳”底

“救儒復聖”始於中唐,韓愈、柳宗元是兩個傑出人物。出於外來文化如佛教、胡樂、胡舞等的滲入以及道教盛行,韓愈站出來闢佛闢道,從墜緒中界定儒家道統。他的《原道》成為儒家圭臬:“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韓愈的排佛斥道的言論十分激烈,以至因上《論佛骨表》險遭憲宗殺害。但他扶樹教道,影響甚遠,“道濟天下溺”,兩宋儒士多以佛道為“異端”,相互攻,則韓愈之默契。或以儒家道統自居,或表裡不一,或禪悅之風,詞佛罵祖,以求精神解脫。柳宗元則與韓愈截然不同,“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也許與他“風波一跌逝萬里,壯心瓦解空縲囚”的坎坷經歷有關。

柳宗元尚佛,對儒學左右支絀,難言其隱,礙於正統,不可公開否定,只有遮掩,自圓其說。當韓愈責備他不斥浮圖時,他說:“浮圖往往與易》、論語》合,不與孔子異道。浮圖反不及莊墨申韓之怪僻險賊邪”22)此為陸氏的前驅,也是“陸學底”。

三、“溶老援佛”底

佛、老大智慧。雖是宗教,但早已氾濫中國,與儒學爭。陸九淵開言見膽:“異端非佛老之謂”(《陸集443頁)。並公開承認:“某雖不曾看釋藏經教,然而《楞嚴》、《圓覺》《維摩》等經,則常見之。”(陸集》19頁)(2)陸氏一方面以“公私義利”闢佛老,另一方面又公開汲取佛老智慧,豐富自己的“心學”。兩宋理學家大都如此。尤其是道教豐富的大自然“本原”說,更能彌補儒學之不足。陸子在晚年更傾向於“道”。他之言行道氣十足,已入“無為而有為“彀中。

一代心學始祖陸九淵提出來的“底”說,“心學底”是個什麼哲理?

四、“天道人道”底

“學究天人”是儒者“救儒復聖”揚道的主要任務。陸九淵是徹底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論者,對於各種裂天人為“二”之說,他嫉惡如仇,堅決闢之。尋求宇宙間的和諧統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菁華所在,也是儒學的根基。“天人關係”實際上就是“人和自然”的關係。從董仲舒到《白虎通》都宣揚“天人感應”。南宋民間流行《太上感應篇》陸九淵不信鬼神,但他疑有宇宙間怪異,亦具“天人感應”餘緒,實為“天人合一”故。陸九淵的哲學思維方式是:以“道德踐履”為座標以“天人合一”為尺度,不重外在世界的追索,偏重立“人極”對人的自身價值的探求,呼喚主體意識,以“心”為基地,論證“會極”宇宙和人的總體統一與對立,期待修正與發展現有秩序,重現堯舜盛世—這就是他的“高遠底”。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陸氏認為人人都有善底,在發明而已。因此,他的“人為踐履”強調的是:尊重人,尊重人的本然和潛能,在主體意識甦醒之後,讓他自己“改過遷善,尊德樂道”,覺底明底充底揚底,決不剛制外加。因此,陸九淵說

吾之學問與諸處異者,只是在全無杜撰。雖千言萬語,只是覺得“他底”在我不曾添一些。(《陸集》400頁)因此學者為學,先要知底,即

須思量天之所以與我者是甚底?(《陸集》418頁)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作者:吳文丁(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