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徐靜蕾,像痴戀劉德華的楊麗娟?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徐靜蕾,像痴戀劉德華的楊麗娟?

徐靜蕾2005年導的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宣傳語包括“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沒看過原著、電影的人乍一聽,說不定以為它的中心思想是那個被很多人傳播的謊言——女人都忘不了“第一次”。

要不,就會以為,這個作品裡的男人,一夜就讓人記住了一生,能力一定超強(開個玩笑)。

然而真正看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無論是茨威格的原著還是徐靜蕾的電影,便會知道,

這個故事的起因並非是“一夜”。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徐靜蕾,像痴戀劉德華的楊麗娟?

故事的主線說起來很簡單:

女主在13歲時遇見了一個25歲的作家鄰居,立馬對他動了心。她常常觀察作家的一舉一動,但他們之間沒有多少交集。

後來,女主隨著母親去了另一個地方生活,不再能輕易見到作家的面,可她仍然陶醉在思念之中。幾年後,她回到家鄉,每晚都要站到暗戀物件的衚衕裡,風雨無阻。

終於有一天,

男主注意到女主的存在,可是他未認出那是曾經的小鄰居。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徐靜蕾,像痴戀劉德華的楊麗娟?

過了幾天,他和她發生了難以描述的行為,這樣做,並不是因為他也愛她,而是,這種行為是他與數以百計女人相處時的一種常用方式。

X行為過後,女主懷孕了。但她啥也沒說,悄悄摸摸地走了,

因為她明白,作家樂於享受戀愛的快樂,不想被責任束縛。

隨後N年,女主艱難地撫養孩子,不惜依靠“出賣”身體來賺錢。

某天,她與男主再次相逢。健忘的他,還是不知她是誰,但依然被她吸引,接著,他們又發生了難以描述的行為。

次日黎明,男主將幾張鈔票支付給了女主,令她差點跌倒在地。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徐靜蕾,像痴戀劉德華的楊麗娟?

即便覺得被羞辱,女主仍堅持啥都不說,直到兒子去世,才給男主寫了一封超長情書。

而這封情書,是在她死後才被寄出。

所以,準確來講這個故事不是一個男人一夜=女人一生的故事,而是一個一動心便“誤終身”的故事。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徐靜蕾,像痴戀劉德華的楊麗娟?

這個故事,引發了討論。

喜歡它的人,會被“陌生女人”的義無反顧和專一持久狠狠打動,大讚茨威格太懂女人心。

不喜歡它的人,則把徐靜蕾那部電影當作恐怖片,覺得其中有很多細思極恐的情節,會誤導大眾。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徐靜蕾,像痴戀劉德華的楊麗娟?

甚至,

有人因這個“陌生女人”為愛痴狂,一次次想起狂熱迷戀愛豆劉德華,以致推動自己父親自殺的楊麗娟。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徐靜蕾,像痴戀劉德華的楊麗娟?

比如作家押沙龍就評價,茨威格寫的根本不是真愛故事,而是把瘋狂處理成浪漫,把自虐處理成奉獻,把扭曲處理成了純潔。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徐靜蕾,像痴戀劉德華的楊麗娟?

得到此類差評,《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不是孤例。

幾年前《致青春》火的時候,部分網友因其中臺詞“施潔是一個值得你愛的女人,

她可以為愛以死相拼,片甲不留,我們應該慚愧,我們都愛自己,勝過愛愛情

”,氣到恨不得能打出負分。

此作品裡的施潔是怎樣的人呢?她一樣是個挺狂熱的愛情信徒,“你不愛我就自殺”的那種。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徐靜蕾,像痴戀劉德華的楊麗娟?

狂熱愛情,引起這樣那樣的非議,很正常。

但如果我們對文藝作品的要求都趨向於必須正能量,男女主必須是道德模範、

理性楷模

,那麼,

許多名作將會變成禁忌。

《安娜·卡列尼娜》會被詬病,因為它的情節包括,一個已婚女人愛上“花花公子”,然後拋夫棄子。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會被強烈指責,因為,兩個主角都出了軌,而且,裡面還不乏比較露骨的情愛描寫。

《霍亂時期的愛情》更會遭抨擊,以崇高道德為標準去看待,它講的就是一個男人在求愛不得後,與623個女人“瞎搞”的故事。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徐靜蕾,像痴戀劉德華的楊麗娟?

我不願帶著很強的道德感來看待所有文藝作品。我比較相信一段話:

優秀的作品,其重點往往不在道德,而在人性上,

人性幽微複雜,才不像道德那麼簡單。

因此,我在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時有被觸動。

我喜歡書中的很多句子,如:“我的心裡只裝著和你有關的事情。我買了你寫的書,要是哪天在報紙上看到你的名字,這天會成為我慶祝的節日。”

“我現在想起來還會流淚,可是我的眼淚已經枯竭了,我能感覺到那裡(男主房間)的所有東西都含著我的激情,它們都有著我童年時代相思的痕跡。”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徐靜蕾,像痴戀劉德華的楊麗娟?

“在這個大門口,我等了你不下千百次;在樓梯上,我總偷聽你上樓的腳步聲;在窺視孔邊,我第一次看見了你,當時我激動的靈魂都要出竅了……現在,一切願望都實現了,我和你走到了一起……”

為什麼會被這些句子打動?只因它們能戳中人類心靈中共通的情感。

就是,你在看這些描寫時,可能也會不由自主想起自己為愛情做過的各種傻事,禁不住感嘆:這段寫得不就是曾經的我麼?接著,沒準會淚眼朦朧。

記得以前聽人說過,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把暗戀的感受寫全了。

現在想想,覺得評價得真是恰到好處。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徐靜蕾,像痴戀劉德華的楊麗娟?

至於它是否會如部分讀者擔憂的那樣“誤導大眾”,我是心存質疑的。

即便我也認可押沙龍的說法——扭曲的東西當然可以在文藝中存在,但要看以怎樣的方式去呈現,不能將死亡描繪為“春暖花開”,不能

在講

最瘋狂的事情時,還不忘拉幾下小提琴(大意)。

但是我不牴觸這部作品。

畢竟,

茨威格、徐靜蕾的姿態雖都不像張愛玲那般冷眼旁觀,卻也不像瓊瑤那樣會站出來盡情謳歌主人公

(如電影《金盞花》裡,瓊瑤借林青霞之口,誇讚了一位沒有男二就“不能活”、道出”如果他變心,一定是因為我不夠好”的女孩:“實在是個天使”)。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徐靜蕾,像痴戀劉德華的楊麗娟?

茨威格有用大量語言去描述“陌生女人”的痛苦和絕望,例如:”我還得小心掩飾自己的絕望情緒,不讓母親從我哭腫的眼睛裡發現什麼端倪。“

“你一直沒寫信通知我。我就是在死前,也沒有得到過你的一張字條,我的一生都獻給了你,可是你沒給我寫過一封信。”

“在這一秒裡,他(男主的僕人)對我的瞭解,比你這輩子都要多。

除了你之外,每個人都對我好,寵愛著我,你卻把我忘得一乾二淨,你從未記起過我。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徐靜蕾,像痴戀劉德華的楊麗娟?

也就是說,茨威格並不是以小資情懷來講述一場“奇葩”暗戀,他沒有忘記去展示女主那血淋淋的傷口。

因此,他還算不上很“毀三觀”吧?

寫到此處,突然想起前些天發了一篇主題是比較《藍色生死戀》和《薰衣草》的文章,結尾處引用了澎湃新聞裡的一些話,大意為:愛情是什麼變得不重要,重要的變成了愛情應符合正能量和三觀,因而愛情在影視劇裡被簡化,失去了除了甜以外的其他味道。

其後我看到某個評論區裡點贊最高的,是對這句話的批評,寫有:

沒有三觀的愛情,不斷被放大的愛情,都是給那些不負責任的人的一個絕好理由,還美其名曰為了愛情……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徐靜蕾,像痴戀劉德華的楊麗娟?

啊,有點冤屈。事實上,我並不是在表達:當我們身處愛情,可以關掉頭腦、忘掉底線,不講三觀,不在乎自虐,也不在乎他人是否會受傷。

我想表達的是,

理想狀態下,我們的愛情自然是甜的,濃烈的,同時還是理智的,且沒有一個人受苦;

然而在現實狀況下,愛情作為一種比較激烈的情愫存在,也許會將人與人的關係弄得複雜、黏稠。這一面,同樣應被觀眾看見。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徐靜蕾,像痴戀劉德華的楊麗娟?

我們之所以愛糾結影視劇書裡的“三觀”,恐怕是由於我們心中的愛和怕一直在作祟——猛烈討伐的背後,是我們潛意識裡,恐懼身邊人不再受“三觀”約束。

可形式太單一的甜戀故事,未必會為我們的親密關係提供多少啟迪。

它們,總是“聰明”地避開了去探索那些相互吸引、彼此背離後面的真正動機,也沒有教會我們去深入學習和了解“愛”這個課題。

因此,當我們在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時,不妨探討一下痴愛一生的起因到底是什麼,以及,女主怎樣才能選擇一條更好的路?

作者:肖大雨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大蟲大雨侃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