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批評澳洲數學教育:想趕上亞洲學生就要棄用計算機

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的認知科學家John Sweller 是研究學習過程的專家,他對一項擬議的新的澳大利亞課程大綱提出批評——該課程大綱強調在數學教學中強調解決問題和探究活動——他稱對於“做中學”(learn-by-doing)的方式提高學業成績缺乏證據。

同時,專家表示澳大利亞若希望有機會趕上學業表現良好的國家,應該敦促學校放棄使用計算器,並確保數學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算術知識和技能。

專家批評澳洲數學教育:想趕上亞洲學生就要棄用計算機

儘管澳大利亞課程,評估和報告局(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為這一推動辯解稱,新加坡就是關注數學解決問題,但Sweller教授認為,亞洲國家的學業成功更有可能是由於高期望以及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嚴格教學。

新加坡的課程要求到5年級時,學生能“不使用計算器”進行1000以內數字的相乘和相除。而澳大利亞課程大綱中沒有這樣的規定。

“就其所瞭解和所能做的事情而言,新加坡學生平均比澳大利亞學生提前了兩到三年,”Sweller教授說。

“澳大利亞學生需要對他們掌握數字的事實和流利程度做更多的基礎功課。

“如果你無法自動知道 9 x 7等於多少,而必須去拿計算器算……你就無法解決更復雜的問題。”

對兩國課程檔案的分析表明,新加坡學生被期待更早地掌握核心算術。在新加坡,學生非常重視“心算”,在第二年級,學生就知道2、3、4、5和10的乘法表。而在澳大利亞課程中,直到4年級才學到最多教授10 x 10的“乘法”,並且學生可以“在適當時使用技術幫助”。

專家批評澳洲數學教育:想趕上亞洲學生就要棄用計算機

到第五年級,新加坡學生被教授比例,比率和速度——而這些概念直到澳大利亞的7,8年級才引入。新加坡課程還在小學引入了代數方程式,而澳大利亞則要到7年級和8年級才學到。

同時,這份課程大綱草案中的內容描述包含數百次提到學生必須“解決問題”,“探索”,“研究”或“模型”這些探究式學習( inquiry-style learning)的同義詞。

ACARA上週釋出的《澳大利亞課程大綱草案》受到廣泛的關注,因為它專注於將原住民歷史,文化和觀點納入所有學科,並支援與研究證據相悖的教學方法。

對課程大綱進行審查的目的是解決本國教育水平下降的問題及在OECD經合國家國際學生評估專案(PISA)排名中的下滑。

數學老師兼作家Greg Ashman說,NAPLAN全國統考證明了澳大利亞對科技的過度依賴——自2017年以來,NAPLAN允許7年級和9年級的學生使用計算器解決大多數數學問題。

專家批評澳洲數學教育:想趕上亞洲學生就要棄用計算機

“長時間以來,我們一直在強調使用計算器,”Ashman先生說: “這對於提高iPISA表現的目標幾乎無濟於事。”

Sweller教授認為,指望學生“做中學”是不現實的,特別是當他們缺乏基礎知識時。

“我們應該教學生數學內容,從而可以讓這些知識儲存在他們的長期記憶中,”他說。

ACARA的女發言人為數學課程大綱辯護,說這次修訂承認了“學生對數學概念,技能和程式的深刻理解以及能夠進行心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