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釋一字:奮,不待揚鞭自奮蹄

日釋一字:奮,不待揚鞭自奮蹄

日釋一字:奮,不待揚鞭自奮蹄

臧克家有一首詩,題名為《老黃牛》,字裡行間刻畫了老黃牛的勤勤懇懇、無私奉獻:塊塊荒田水和泥,深翻細作走東西。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

日釋一字:奮,不待揚鞭自奮蹄

奮,金文字形從隹、從田、從衣,分別為鳥、田地、衣服之象,好像一隻鳥從衣服下面飛出在田間振翅飛起的樣子。戰國時,奮的字形有所變化,主要寫法有三種,《說文解字》中的小篆傳承其中的主流寫法,從奞在田上,楷書據此寫作奮,後取其輪廓簡化為奮字。從字源上來看,奮的本義應當為鳥振翅飛起,高飛、疾飛。

日釋一字:奮,不待揚鞭自奮蹄

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奮,是中國人從鳥的飛翔中得到的啟示。鳥兒振翅高飛,揚起翅膀用力拍打,衝向天空,翱翔於廣闊天際,地上的人們見此,也想如鴻鵠一樣高飛,不受束縛,於是他們振奮精神、奮發向前,去追求美好理想。由此,奮由本義引申出了揚起、振奮、奮發、竭盡、努力去做等等意思來。

日釋一字:奮,不待揚鞭自奮蹄

奮首先是一種精神狀態:奮發向上、志存高遠、迎難而上、英勇頑強、自強不息、勇往直前,是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人生追求。從來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在這樣一種精神狀態下,胸中有志向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壓力,也會自覺自發地振奮精神、朝著自己的目標奮勇向前。有人立志,“雖九死其猶未悔”;有人勤學,“三更燈火五更雞”;有人精心專研,“十年磨一劍”;有人時時勉勵,“歲月不待人”;有人潛心悟道,“紙上得來終覺淺”;有人不畏艱辛,“千磨萬擊還堅韌”……

日釋一字:奮,不待揚鞭自奮蹄

這種精神狀態,來源於人們對理想和目標的追求。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人唯有以自己的行動去奮鬥,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才能實現理想,達到目標。無論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還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諸多格言警句,都內含著不息的奮鬥,催人奮發向上,勉勵人積極進取,告訴人們要有所作為。學貴有恆,道在悟真。一時的振奮不能達到最後,要想抵達成功的彼岸,還需要持之以恆的堅持,不懈奮鬥。

日釋一字:奮,不待揚鞭自奮蹄

我們常常將奮鬥與艱苦連起來。經歷過艱苦奮鬥的民族,往往是站得起來的民族;能夠艱苦奮鬥的民族,往往是興旺發達的民族。中華民族身上有著艱苦奮鬥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人們在為了實現自己理想和目標的途中,所表現出的不畏艱難困苦、頑強奮鬥、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是積極進取的,也是堅韌不拔的,是勇於挑戰的,也是甘於奉獻的。從古到今,艱苦奮鬥的精神一直支撐著我們不畏艱難,激勵著我們積極進取,帶領著我們自強不息,沒有艱苦奮鬥的精神,就沒有我們美好的生活。

日釋一字:奮,不待揚鞭自奮蹄

我們當振奮精神,披荊斬棘,奮發向上,不畏艱難,追求真理,堅守理想,奮勇拼搏,莫負此生。(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