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皇帝的老師,他的庚子年總結只有兩個字

文/梅思言

1000多年前的農曆12月27日,來自山陰縣的王獻之在給長輩的信札裡寫道:“歲盡無復,日感思兼懷,不自勝……” 年末歲尾,一個“盡”字,讀起來頗有些傷感的味道。本期我們來盤點一下跟年終有關的碑帖,看看古人寫總結是如何開頭的。

其實對古人來說,“總結”不一定是公文,一些日常信札,經過歷史長河的積澱,便可以成為歲月的見證。

“歲盡無復”取自王獻之的《歲盡帖》,這個墨拓法帖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作為皇帝的老師,他的庚子年總結只有兩個字

王獻之 《歲盡帖》 拓本

開頭“十二月廿七日具疏”是楷書起筆,然後從“操之、獻之再拜”開始出現章草,體現了他獨創的“雜體書”風格面目。

王操之是王羲之的第六個兒子,王獻之的哥哥。楷、行、草三體相雜,不僅沒有衝突,反而極其跳躍出彩,富有趣味性。

王獻之還有一個帖,叫《節過帖》,開頭是“節過歲終,眾感纏心”,這樣的詞放在我們現代的年終總結裡開頭,要比“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要有新意多了。

作為皇帝的老師,他的庚子年總結只有兩個字

王獻之 《節過帖》 拓本

作為皇帝的老師,他的庚子年總結只有兩個字

王珉 《此年帖》拓本

“此年垂竟,悲懷兼割,不自勝……”看這個開頭,與王獻之的《歲盡帖》多麼相似,這是王珉的《此年帖》。王獻之43歲去世,王珉就接替他擔任了長兼中書令。所以後人都稱王獻之為大令,王珉為小令。

《此年帖》的用筆行雲流水,有魏晉之風。

看王家一門的信札,雖然說的都是瑣碎小事和日常問候,但開頭便有深情。

作為皇帝的老師,他的庚子年總結只有兩個字

曾肇 《行復歲暮帖》區域性

“行復歲暮。傾鄉實倍常情。但公私紛紛。為問不數。甚自愧也。別紙丁寧。”這來自北宋曾肇的《行復歲暮帖》,曾肇是唐宋八大家曾鞏同父異母的弟弟,號曲阜先生。

人到中年,每增一歲便增一份暮氣。

別看曾肇師從長兄曾鞏,但書法上顯然受蘇軾的影響更深,這個帖筆畫肥厚,用墨濃重,也有點石壓蛤蟆之感。

除了信札,年末歲尾的題跋也頗有儀式感。董其昌就專門在除夕之夜題跋趙孟的《鵲華秋色圖》。

作為皇帝的老師,他的庚子年總結只有兩個字

董其昌題 元趙孟《鵲華秋色圖卷》

餘二十年前,見此圖於嘉興項氏,以為文敏一生得意筆,不減伯時《蓮社圖》。每往來於懷。今年長至日,項晦伯以扁舟訪餘,攜此卷示餘。則蓮社圖已先在案上,互相展視,咄咄歎賞。晦伯曰:不可使延津之劍久判雌雄。遂屬餘藏之戲鴻堂。其昌記。壬寅除夕。

在這裡,項元汴用延津之劍的傳說來比喻李公麟的《蓮社圖》和趙孟的《鵲華秋色圖》是一對至寶,不可分開,所以就讓董其昌一併收藏了。

董其昌日思夜想終於成真,當然大喜過望,

他的一生都在和趙孟較勁

,光這個《鵲華秋色圖》,他就題跋了5次。

《鵲華秋色圖》是趙孟的代表作,元貞元年他卸任濟南路職位南返後,為友人周密描繪了濟南東北華不注山和鵲山一帶的秋景,這幅作品和董其昌的題跋都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最後再給來大家看一個合體書寫的“平安”二字,這是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一筆書寫,一氣呵成的。

作為皇帝的老師,他的庚子年總結只有兩個字

翁同龢《平安》中堂

看落款就知道,書於“庚子除夕”,翁同龢的內心極度不平靜。

作為皇帝的老師,他的庚子年總結只有兩個字

1900年庚子事變,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翁同龢當時已歸隱虞山,憂心忡忡地關注著事態的發展,凡能得到的訊息都記在日記中。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聽到慈禧訓政,擔心光緒帝的安危。

此時“平安”二字,是多麼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