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末流詩人張喬的這首詩,短短28字,字字動人,堪稱千古絕唱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中國曆朝歷代都飽受戰亂之苦,百姓顛沛流離,夫妻離散,丈夫戍守邊關,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

夜晚十二在讀詩時,讀到一首《河湟舊卒》,被這首詩深深震撼了,寫得真好!

唐代末流詩人張喬的這首詩,短短28字,字字動人,堪稱千古絕唱

這首詩是唐末詩人張喬的作品,在唐代詩人中,張喬並不出名,其生卒年不詳,今安徽省池州市人,與許棠、喻坦之、劇燕、吳罕、任濤、周繇、張蠙、鄭谷、李棲遠等東南才子並稱“鹹通十哲”。唐末黃巢起義時,他隱居在安徽九華山並終老於此。

張喬的詩清雅巧思,拿這首詩來說,詩歌始終圍繞著一位老兵,從他的少年到遲暮,詩歌以老兵的視角帶我們回顧他平凡又辛酸的一生,就像是這個老兵在跟我們講故事一樣。沒有過多鋪墊,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就這麼自然流露,卻能戳中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老兵說,青年時代我就隨軍參加了河湟的戍邊之戰,一直等到頭髮發白,邊境安定的時候才返回故鄉。十萬將士大部分都戰死疆場,活著的沒有幾個了。現在就只剩下我吹著邊疆的曲子空對斜陽。

唐代末流詩人張喬的這首詩,短短28字,字字動人,堪稱千古絕唱

同樣寫邊塞戰亂之苦,寫戍邊戰士的艱辛,但它與“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豪氣干雲不同,比之王翰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張喬的這首詩沒有那麼多豪邁之氣,有的只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老兵的生活,但這種生活才是真實的,畢竟面對戰亂面對妻離子散,真的能像王昌齡、王翰、岑參那樣的人能有幾何?也因此他們的邊塞詩能流傳千古。

但,我們冷靜下來,戰爭不是有昂揚不屈的鬥志和熱血沸騰的情懷就夠了的,戰爭需要流血,需要犧牲,需要用白骨用生命去換取勝利,一將功成萬骨枯。而這些犧牲的無名無姓的人,正是那個“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的老叟的戰友,正是一個又一個河湟舊卒。因此《兵車行》讓人動容,讓人落淚。

因此十二說這首詩寫得好,因為它接地氣,它真實,它有人情味,它能撥動我們內心脆弱的心絃。

唐代末流詩人張喬的這首詩,短短28字,字字動人,堪稱千古絕唱

另外這首詩從表達技巧上也有其高明之處,我們說整首詩敘事簡單,筆調平緩,但故事天生就有讓人意猶未盡讓人著迷的魔力。

此詩僅“獨吹邊曲向殘陽”一句,便擁有無窮無盡的韻味。老兵飽受戍邊之苦,十萬漢軍零落盡,他慶幸生還,回到故鄉,他應該是厭倦邊塞戰亂生活的,那他為何還要吹邊曲,這不是無端增加自己的痛苦嗎?

並不是的,這就是詩歌的魅力,一個“獨”字表明少年時和他一起參軍的朋友親人都已經犧牲了,只剩他一個孤老頭子了,所以他吹邊曲一來是對故人、戰友的深切懷念,於平淡中再次揭露戰爭的殘酷;其次這說明他現在的生活與邊塞戰亂生活無異,因為後面有“殘陽”二字,既是實指黃昏日暮時分,又指唐王朝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戰亂四起,百姓生活並不安定。

杜甫《兵車行》二百餘字,各種描述豐富詳盡,而這首詩不過短短28字,以含蓄手法抒情,從淡語中見深旨,愈讀愈有味,甚至不輸前者。

所以——這首詩不僅講了一個好故事,也是一首好詩,堪稱千古絕唱。

唐代末流詩人張喬的這首詩,短短28字,字字動人,堪稱千古絕唱

好了,這一期分享就到這裡了,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