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奇葩地名大集合,有的頗有深意,有的笑得肚子疼(上)

廉江太大了,地名太多了,本來想分幾期做地名給大家,但擔心不集中,大家不好收藏。做一期又太長,於是分兩期,上下兩集。在這個集合中,篇幅所限,就不說這些村圩具體屬哪個鎮了,主要說名字的來歷。我選擇的地名主要是兩種,一種是看上去就搞怪有趣的,第二種是現名和原名的更替有故事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牌坊圩

:相傳清光緒年間,荔枝坑村有百歲老人去世,村民為之建寬8米、高3米的百歲坊,後稱此地為“牌坊”。民國期間牌坊被毀。1970年長嶺車站建成,在此設供銷社、儲蓄所等,這裡便成為圩場,農曆三、六、九為圩期,交易以農副產品和耕牛為主。

官埇

:埇是古代常用的一種地名,原意是小土堆,後來代表“村”的意思。這個“官埇”與當官的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缺水、地旱,最早被稱為“幹埇”,後村人嫌這名不好聽,改為“官埇”。

梧桐根

:這個名的來歷更加讓人想不到。該村本叫“黃桐根樹仔村”,村民是從吳川遷來的,因此改名為“梧桐根”。“吳”與“梧”諧音,加木旁取根深葉茂的意思。

謝下

:如果你以為這條村主要姓謝,那就錯了。這條村本名“茨桐根”。據《石城縣誌》記載,明永樂年間,村人楊欽官至翰林院編修,有功於朝,於是被皇上賜鞋一雙,這條村便改名為謝鞋村,後來簡寫為謝下。謝下村的荔枝遠近馳名,村所在的謝鞋山已成為廉江知名景區。

金魚塘

:很美的名字是吧?其實這裡以前叫“平坡村”,後來因為池塘多蟾蜍(癩蛤蟆),下雨天叫個不停,俗成“蟾蜍塘”,改為現在這個名完全是因為好聽。

廉江奇葩地名大集合,有的頗有深意,有的笑得肚子疼(上)

欄塘

:原名很難聽,叫做“爛塘”,估計是因為有爛泥塘的緣故,後為了好聽改為“欄塘”。這條村的醃黃瓜特別好吃。

族山

:這條村最早的名字也難聽懂,先是叫做“狗頭埇”,後因為居民遷村西,改名為“中間埇”,然後又遷到李族後山,最後改為“族山”。

龍窩

:因附近尖峰嶺山勢如長龍,山腳又有水窩如鏡,其實是一口水井,所以叫這個名。

良龍山

:並不是因為在一條龍形的山脈,而是因為這條村之前的宋姓始祖,名字叫良龍。

燕山、鶴嶺

:都是因山形而起的村名,一個山形如飛燕,一個形狀像仙鶴,可見廉江多山。

石雲

:這條村因為有石墳,原來叫“石墳村”,後因為不好聽,在清末時改為“石雲村”。

燈草

:據本村張氏族譜記載,其祖先於明成化年間從韶州翁源縣遷到這裡,因所居住的竹頭角、下低角之間盛產燈草,所以叫這個名。

蘇州垌

:村名由來有兩個說法,一說因羨慕蘇州美景,二說曾經有蘇、州兩姓氏遷到此居住。你信哪一種?

鶴地

:說起這個名,湛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鶴地水庫就因這條村而得名。說法有三種,一種是說地形像仙鶴。第二種說法是,廉江還叫羅州城的時候,曾經開辦學堂 ,客家話“學”與“鶴”同音。第三種是說這裡生態環境好,常見仙鶴出沒。

廉江奇葩地名大集合,有的頗有深意,有的笑得肚子疼(上)

榕樹圩

:常有人問我,榕樹妹是廉江人,是不是來自於石角榕樹?石角鎮原有一棵大榕樹,因它而產生了多個地名:榕樹圩、榕樹庵,榕樹小學等。

豐滿圩

:原名“銀賜福”,別名“牛四勿”。講白話的都知,“銀賜福”是“牛四勿”的諧音,原因應該是這裡曾是牛市。為啥改為豐滿?不得而知。

大旺垌

:原名大王垌,因為有“大王廟”的原因。大王廟應該是羅侯王廟,因平定海盜受世人景仰,羅侯王是廉江人。

丹鬥

:該村之前有鄒姓獨居於此,最初叫“單鄒”,後諧音為“丹兜”,難寫又難記,建國後改為“丹鬥”。

木馬

:跟電腦木馬病毒沒關係,因為村地形似木馬。

良岸

:良好的口岸?錯,因為之前有人姓梁,原來叫做“梁岸”,後來改成這個名好聽點,通用點。

野鴨塘

:這個顧名思義就能理解,廉江有山有水,該村的村前大塘草木茂密,常有野鴨出沒。

油房

:該村是建鶴地水庫時遷到這裡的,據說以前有油房。個人建議,不如改為“有房”,肯定受歡迎。

橫石

:村東有大石橫臥,所以叫這個名。

良垌

:垌就是田的意思,意思是良田。良垌圩之前叫“新圩”,後改為這個名。

上閣垌

:最初是李姓居住在這,原叫“李舊村”,後來該村向上移到田垌的坡地上,美其名曰“上閣”。

白甲港

:因為鳥多,原來叫做“白鳩港”。後來因為“鳩”不好聽,鳩酒還是一種毒藥呢。1931年村人陳信材建議改為“白甲港”。

白塘

:不是因為有人姓白,跟白糖也沒關係,只是因為村中漁塘多,曾叫稱“百塘”,後嫌太誇張,改為“白塘”。

米貫

:原名“米罐”,取五穀豐登、米糧滿罐之意,但罐字太難寫,於是改為現在這個名。

苑瑤

:名字好美?改的!以前因為村邊有碗窯數座,最早叫“碗窯”,後嫌不好聽,改為現在這個名。

貴墩

:因田野中有土墩,如鶴立雞群,加個貴字好聽。墩南為南貴墩,墩北為北貴墩。

蒲蘇

:此地盛產蒲草,冬天枯萎,過完冬即復甦,取興旺發達之意,所以叫“蒲蘇”。

合水圩

:因為山頭河與黃桐根河匯合於此,所以叫這名。

秀幹垌

:以前的名字不好聽,因為後嶺掃帚木多,稱“掃杆垌”,後來改為“掃幹垌”,最後諧音改為“秀幹垌”,好聽一點。

崇山

:知道”崇山峻嶺“這個成語吧,崇山就是指高而大的山,該村的村嶺就是這樣的山,所以就起了這個名。

湍流

:西溪、東橋、良田三條河流在村西北匯合,水流湍急,所以起這個名。

象路

:古時候附近有象群,為捕捉大象,獵人在其出沒的路上設陷阱,所以叫這個名。廉江未開發之前,遍佈猛獸,這可是真的。

廉江奇葩地名大集合,有的頗有深意,有的笑得肚子疼(上)

篁竹

:原名鳳竹村,據說原來有篁竹林,為鳳凰所棲,所以改成這個名。

平坦圩

:原名居然叫”坡頭圩“!與人家”世界都系坡頭圩大“的坡頭圩同名,只能改,根據地勢平坦的特點改為這名,農曆三、六、九為圩期。

那梭圩

:“那梭”是古越語,意思是沙田。該圩建於清代中葉,為廉江、化州、遂溪諸縣邊境鬧市。

三大漢

:傳說最早居住在此的人有三子,皆能文能武,武功尤其過人,人稱為“三大漢”。

豐背

:因為村後峰巒重疊,初名“峰背”,建國後改為簡化名“豐背”,方便老百姓書寫。

坡頭

:這是廉江的“坡頭”,與坡頭區沒關係。原名長生樹,坡圩(平坡坦圩)建成後,村以圩名。

楊梅埇

:原名“葵樹根”,後村民為紀念祖居地楊梅,改成這個名。埇原意是小土堆,古時候是跟“村”一樣的單位。

鶴山

:因為村後山林白鶴聚集,所以得這個名。1944年底,廉江、化州、吳川邊境起義時,鶴山是中心地點,村北山上建有烈士墓。

瓢竹

:昔日此地竹子叢生,風吹竹飄動,所以叫這個名。村民精於打鐵,手藝靈巧,遠近聞名。

安鋪

:其實原來名字很醜,因為街道狹窄,鋪戶陰暗,原名叫“暗鋪”,清嘉慶年間改名為“安鋪”,由於交通地理位置重要,是商業重鎮。人口眾多(13萬多人),環境狹擠,衛生不容易搞好,1885-1949年期間,多有鼠疫發生,曾列為“世界第二鼠疫區”。安鋪鎮現在已沒落,安鋪老街成了旅遊景點,也是一條集聚廉江小吃的美食街。

廉江奇葩地名大集合,有的頗有深意,有的笑得肚子疼(上)

山高棚

:原為灌木茂密、猛獸出沒之地。人們在這裡開山拓荒時,必須搭高棚居住,否則會有被猛獸吃掉的風險,所以叫這個名。

坡貞塘

:因村中有口靜水塘,所以叫“坡靜塘”,後改為白話諧音的“坡貞塘”。

三墩

:這是廉江的”三墩“,不是徐聞的”大漢三墩“。據傳村地為安鋪河日久沖積而成,中間有三個小墩,所以叫這個名。過去,林姓居上墩,名“上三墩”;莫姓居下墩,名“下三墩”,合稱“三墩”。

久受埇

:原名”狗頭埇“,後白話諧音改為“久受埇”,講普通話的人理解不了,哈。

牛皮塘

:跟小孩子們愛吃的“牛皮糖”毛關係沒有。因為村著有兩個水塘,青苔很多,冬季苔韌如皮,所以得了這個名。村裡人擅長做米籺,美味可口。

吉新

:看著這名挺普通新潮,其實原來不叫這名。因為地處九洲江畔,雨季水勢湍急,初名“急水仔”,後雅稱“吉水沚”,土改時改作“吉新”。

茂桂路

:聽著還以為是茂名到桂林的路,其實完全無關。因村處大圍中心,鄰近成民放牛必經過此地,所以叫做“牛過路”,因為不雅,後又改成“茂桂路”。

珠盤海

:好有詩意的名?其實原名比較土。因村有天后神廟,廟前有海灘,最早叫“泥婆海”,後來覺得不雅,改名為“珠盤海”。

乙槽

:難道還有甲槽?其實不是。因村中有大水衝成的彎曲槽,原名“鬱槽”。我的天!繁體字的“鬱”你知道有多難寫嗎?為了老百姓方便,改成只有一個筆劃的“乙槽”。

三股塘

:原為馮姓所居,名“老馮村”。後因村邊有一口長塘,與鄰村三股均分,改成“三股塘”。

六格

:難道還有七格、八格?其實不是,原名“牢隔”,不知是不是跟牢房有關,聽上去不吉利,所以改為“六格”。

牛肝水

:這名不如不改。以前因為村前田地長年水不缺,原名“無干水”,後改為“牛肝水”,更加莫名其妙。

央村

:表面看沒啥特別,但來歷真的意想不到。這村最早是翁姓,叫“翁村”。清雍正年間,取諧音改為“雍村”。但村民實在不會寫這個雍字,人民公社時便改為“央村”。

關塘

:姓關人家的水塘?並不是。因為村東有塘,盛產蒲草,蒲草又稱菅草,所以叫“菅草塘”。菅字念“奸”字音,不好聽,又改後簡單改為“關塘”。

廉江奇葩地名大集合,有的頗有深意,有的笑得肚子疼(上)

良村仔

:此地樹木茂盛,樹蔭遮日,行人多在此乘涼,最早名為“涼村仔”,後又改為“良村仔”。

豆豉

:原名“下坡仔村”,後來因為村裡有製作豆豉的傳統,所以改名,推廣本村特產,不錯。

蘇幹山

:村後山盛產製作掃把的灌木,原名“掃杆山”,用白話諧音改為“蘇幹山”。

青水

:原村在水車埠頭,名“車水”,因為感覺不雅,改名為“青水”。

排裡

:這名字的意境很美。從前九洲江上捕魚竹排長達一里多,“小小竹排江中游”,因此而得名。排裡橋是九洲江上最早通車的公路橋。

譚福

:廉江有兩個譚福村。一個在橫山鎮,因為在一口大水塘的北邊,原名“塘北”,後來改名“譚福”。另一個譚福村在高橋鎮,最早是林姓人居住,叫做“林福村”,林姓遷出後改名“譚屋”,1958年改為“譚福村”。這條村才是一條真正的譚姓村,有一位90多歲抗戰老兵叫做譚學堅。

營仔

:相傳明朝時曾在此駐兵,安營紮寨。清朝中葉,山腳、窯頭、波螺埠等村人在此開店,慢慢的船隻來往頻繁,漁民聚居多,遂成集市,叫做“營仔圩”。

下洋圩

:看名字還以為是徐聞那個“下洋”,與田有關?才不是。相傳明末有一老年夫婦從福建來此定居,男姓楊,女姓夏,為人勤勞善良,得人好感。於是人們用“楊夏”作地名,民國初年改為“夏楊”,後來簡化成“下洋”。農曆一、四、七為圩日,魚蝦上市多。

從上面的資料可以看出,其實很多地名村名的改變,都有歷史淵源,由繁而簡,方便老百姓記憶和書寫,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由於篇幅有限,廉江奇葩地名解析的上集就先到這裡,歡迎關注即將推出的下集。說實話,這一系列文章寫得很辛苦,除了反覆比對各種資料,還要加入自己的思路,寫得生動有趣,確實有一定難度,覺得縱橫哥不容易的就點個贊吧。